“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此評價李廣毫不過分。李廣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名將。然而李廣白首未得封侯不說,還落得個自刎身死的結果,造成李廣悲劇的根源究竟何在?真如有人所說的是“李廣無功緣數奇”嗎?
李廣,隴西成紀人。他的祖先李信,秦朝時做將軍,李廣家祖傳射箭的技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非常善於騎馬射箭,殺敵時斬首和俘虜很多,便做了漢朝的侍郎。李廣曾隨從漢文帝出行,有過沖鋒陷陣以及與猛獸格鬥的事蹟。漢文帝說:“可惜你沒遇到適當的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爭奪天下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難道還在話下麼?”
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做驍騎都尉,跟從太尉周亞夫進擊吳楚軍,李廣奪取了敵軍的軍旗,立功揚名於昌城下。但因為梁王授給李廣將軍印,回到朝廷後,沒有獲得獎賞,後又調為上谷太守。這件事情相當於在統治者心裡留下了案底!
李廣又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在與匈奴人的作戰中,有勇有謀、數克敵虜,人送外號“飛將軍”!
公元前133年“馬邑之圍”開始,李廣似乎就“不行了”。在此次作戰中,李廣跟隨護軍將軍韓安國,本想打匈奴人個伏擊,最終卻無功而返。
四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129年,漢匈大規模作戰正式打響。這一年,漢武帝派遣衛青、李廣等人各率1萬騎兵,分四路出擊匈奴。結果李廣所部,被匈奴人圍攻,全軍覆沒,最終孤身一人逃回漢朝。公元前123年,李廣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李廣無功而返。兩年之後,李廣和博望侯張騫一起率軍出征、征伐匈奴,分道進軍,前進了大約有幾百里路,匈奴左賢王率領4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父子率兵英勇奮戰,李廣佈成圓形的陣勢,所有的人都面朝外。匈奴也不敢攻擊,箭就像下雨般地射來。漢軍的戰士死亡大半,漢軍的箭也將要射完了。李廣於是命令士兵拉滿弓但不要射,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強弓射殺了匈奴的副將。一連射死了好幾人,匈奴就越來越懈怠了。這時,正趕上日落,雙方的官吏、士卒都面無人色,李廣卻神色不變,跟平時一樣,更用心地整頓軍隊。李廣軍中的人從這以後更佩服他的英勇。匈奴退去,李廣沒有追擊。這時,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罷兵返回。按漢朝的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在約定會合的日期之後才到達,應判死刑,他出錢贖罪,被降為平民;李廣軍隊所立的軍功與應得的罪罰相抵,所以沒有受賞。
李廣曾跟望雲氣以測兇吉的先生王朔私下交談,李廣說:“自從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一次不在其中,然而許多校尉以下的官員,才能趕不上中等人,可是因抗擊匈奴立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幾十人,而我李廣不在人後,竟然沒有因為積累下一點功勞而得到封邑,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我的相貌不應當封侯嗎?還是本來命定的呢?”王朔說:“將軍你自己想想,是否曾有什麼遺憾的事嗎?”李廣回答:“我過去做隴西太守的時候,羌族人曾起兵反漢,我使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假裝同意他們投降,而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到今天為止,最大的遺憾只此一件了。”王朔說:“災禍沒有比殺戮已經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您為什麼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元符四年,李廣已經跟隨著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了關塞後,衛青捕到了一個俘虜,得知了匈奴首領單于的位置,就親自率領精兵去追單于,卻命令李廣的軍隊合併到石將軍的部隊中去,從東邊出擊。東路稍微繞遠,而衛青他們大部隊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勢必不能屯兵宿營。李廣請求說:“我本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下令調我從東路出兵。且我從年輕束髮時起就一直與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了一個與單于對戰的機會,我願意擔當先鋒,先與他決一死戰。”大將衛青暗中受了皇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戰,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時公孫敖剛剛失掉封侯,擔任中將軍跟從大將軍出擊匈奴,大將軍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作戰,以便建立功勞,恢復封爵,所以調開了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也知道這些內情。因此,堅決地向大將軍拒絕這個命令。大將軍不聽,命令長史寫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廣的軍部,並說,趕快到右將軍的軍部去,照命令上所說的辦。李廣沒向大將軍衛青辭行就起程了,特別生氣地來到軍部,率領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師從東道出發。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失道路,在與大將軍約會的日期之後到達。大將軍與匈奴交戰,單于逃跑了,未能捉獲他,只得回軍。向南前進,橫穿沙漠,遇到了前將軍。李廣見了大將軍,就回到自己的軍中。大將軍派長史拿著酒飯饋贈李廣。藉機詢問李廣、趙食其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準備上書報告天子有關軍事的詳情,李廣不予回答。大將軍派長史馬上督責李廣軍部的屬前去對質聽審,李廣說:“眾校尉都沒有過錯,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現在就親自到大將軍的軍部上報軍情。”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年青時開始,跟匈奴打了大大小小的七十多仗,而今很幸運地跟從大將軍出征,有了跟單于交戰的機會,然而大將軍又調開了部隊,從東路出擊行軍繞遠,而且又迷失了道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面對那些執法官吏的審問了。”說完就抽刀自殺了。李廣軍中的軍士、大夫,無不痛哭失聲。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無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也不論是年老還是年幼的,都為他流了淚。
太史公說:“《論語》上說,‘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沒有命令,人們也會跟你去做;為官者本身行為不正,即使有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從。’這話正是說的李將軍吧。我看到的是,李廣老實憨厚得像個鄉下人,不善言語。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無論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的死感到極度悲哀。那忠誠的心,真是被士大夫所信任啊!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雖白首未得封侯,但多少萬戶侯早已沉入歷史的塵埃,倒是這位身無爵位的李廣卻能夠名垂青史!
在《史記》中,太史公沒有點破李廣難封的根源,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文帝說是“不遇時”,望氣先生歸之為“殺已降”,武帝認為是“數奇”,即命不好,顯然都是障人耳目之談,事實上李廣屢屢戰功,卻備受排擠,白首未得封侯的原因是漢統治者及其寵幸者任人唯親,壓制人才,貪功諉過造成的。這一點,司馬遷雖然沒有明說,但從他對李廣經歷的描寫中,不難看出李廣悲劇的根源所在。
“李廣難封”是歷史性的浩嘆。由此可見封建統治者的愚蠢,打擊壓抑人才;任人唯親,攬功諉過;結黨營私,埋沒人才。歷史已矣,“李廣難封”本身就是歷史悲劇,這誰又能說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