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段時間發了一篇關於掃墓祭祀的俗語,一網友評論說“拿不孝當習俗”,我先不說對方說這句話對還是不對,對於直接說對或者錯沒有多少的信服意義,只是突然覺得需要把俗語文化和禮儀文化解讀一下。感覺很多人對習俗和禮儀不是很懂,那我們可以分別從歷史的起源發展來說說是怎麼回事。

1. 俗語的起源

說到俗語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能聽到或者自己也知道一點,比如“半斤對八兩”、“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形式多樣化,那麼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間呢?在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滑稽列傳》中,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這篇文章有記載:“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這裡的“俗語”說的是民間流傳的說法。

後來,漢朝班固所著的《漢書·路溫舒傳》記載:“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引錄了路溫舒寫給漢宣帝信中的話語。這句話的意思是“民間流傳的說法,在地上畫個牢房,人也不能走進去;用木頭刻個獄吏,人也不想見到它。”形容牢獄危害之烈,被人們所深惡痛絕。因此也就是從這時起,正式用“俗語”來指通俗、形象、廣泛流傳在民間中的定型語句。

2. 俗語的特點

從古至今,俗語能流傳下來並被人們熟知和傳承,那它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俗語有廣為民間流傳的說法,比如《史記·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為 河伯 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意思是“老百姓中間流傳的俗語有‘假如不給河伯娶媳婦,就會大水氾濫,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說法。”

第二,俗語有通俗的說法,比如《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麼少,俗語說得好,‘物以稀為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物以稀為貴”很通俗易懂,人們都認可的。

第三,俗語還有當地習慣的說法比如《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著‘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這句話的意思說得是,這裡有個廳,廳上有個匾,寫著補仁諭德四個字,家裡的人都習慣叫這個廳為議事廳。

3.俗語的叫法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地域廣大,因此會出現地域不同對俗語的叫法不同,民間的風俗不同對俗語的理解也不同。在歷史中出現的叫法很多比如“裡言”、“常言”、“傳言”、“鄉諺”、“古諺”、“民語”、“古語”、“諺語”等有十幾種叫法,但是不管怎叫,最後的定型就是句子。這裡說得很清楚,地域不同,民間風俗不同,叫法、理解上會有不同。那它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情況呢?

4.俗語的成形。

俗語的形成有很多方向,比如民間的口頭創作“小時偷針,大了偷金”,有詩文名句比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有格言警語比如清朝時期梁啟超先生說的“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有歷史典故比如“有眼不識泰山”等,因此從廣義上來看俗語其實包括了歇後語、口頭上的成語、諺語、以及慣用語。但是俗語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又不能等同於諺語、歇後語。有些俗語是在這幾者之間的,比如“過街鼠”。從這些方面說明,俗語不能包含方言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者名著中的名言警句等。所以俗語是簡單形象且廣泛流傳。

所以我們說俗語是群眾創造出來並且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通俗易懂、流傳範圍廣、口語習慣性的特點,是被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形象簡單,能反映出民間人們生活的經驗和親身實踐的結果。往往能起到以小見大,警示,提醒等效果。

5.禮儀

我們知道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世界文明,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禮儀起源於夏朝以前,早在堯舜時期就有了禮儀制度,就是“五禮”史書《周禮》中有記載,這“五禮”分別是“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事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這些禮儀制度經過夏朝、商朝、周朝三個朝代1000多年的推廣洗禮和總結逐漸地完善被民間接受。同時在周朝時期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禮儀官,掌管天下禮儀,使得禮儀更加的完善。

在中國出土的甲骨文中記錄了,商朝時期的“禮儀”典籍,已經開始明確規範了人們的行為。發展到周朝時期就開始制定了《周禮》、《儀禮》、《禮記》。這個時候開始有了階級的烙印,奴隸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們開始將原始的宗教禮儀,制定成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禮制”。開始區分貴賤、尊卑、順逆等人際交往的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禮儀”從這個時候大到治理國家,小到家庭生活都全面地進行了規範。古代的禮儀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形成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儀開始發生了變化,在《管子 . 牧民》中記錄有“大禮”和“小禮”的說法,我們解釋成“大禮”就是國禮,用在國家的典章制度上,“小禮”就是俗禮也叫“家禮”用在民眾日常交往出現之間。當時這個時期出現很多禮儀思想,這些思想對治國安邦,規範人們的行為,培養人們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因此可以說從秦漢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禮儀,並且都推崇儒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思想體系分別有:仁、義、禮、智、信創始人是我們所熟知的孔子。後來經過發展擴充到“八行”分別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孔子認為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如果不這樣做才是不孝。父母在世的時候才應該是我們盡孝的最好時間,別等去世了才想到盡孝。

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根據當時的統治需要,在周禮的基礎上,不斷對禮制加以修改、補充和完善。。讓人們尊崇“禮儀”思想,這種“以禮治國”的做法,對於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俗語和禮儀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請不要混淆在一起,俗語體現的是民間的習慣,風俗是一種傳統文化,禮儀則是另外一種傳統文化,不要拿民間說法,習慣來規範禮儀,或者用禮儀思想準則來規範明間習俗,這是兩碼事,如果不懂亂說是會被人笑話的。千萬不要不懂裝懂,我也不是很懂但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學習中。你們覺得呢?有道理嗎?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斯被腰斬時,為何無人求情?一個極端利己者的失敗,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