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瓦官寺閣· 李白
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
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
兩廊振法鼓,四角吹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
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川動,神扶萬栱傾。
靈光一向貴,長此鎮吳京。
公元725年,李白遊賞瓦官寺,登上瓦官寺閣樓,眺望金陵有感。故有《登瓦官寺閣》一詩。據《方輿勝覽》記載:“升元寺,即瓦棺寺也。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後據重岡,最為古蹟。李主時,升元閣猶在,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高二百四十尺”約合60米。從題材上看,是一首登高望遠的詩。一般來說,登高必定抒懷。但是這首詩寫的很晦澀。難以理清李白想要表達的具體情感。我們可以根據同一時期李白寫的《金陵望漢江》《金陵新亭》《月夜金陵懷古》三首詩的情感來推測——全詩寫了瓦官寺大致地理位置,寫了閣樓高聳入雲。通過觀看古代遺蹟,對建都在金陵卻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王朝表示追思,對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人物表示同情。
登瓦官寺閣——全詩圍繞“登”字展開。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早晨,詩人來到瓦官寺,登上瓦官寺閣樓,放縱目力,望向遠處的金陵城。第一聯非常平實簡潔。敘述了登高望遠一事。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第二聯從視覺描寫“極眺”的景色。對仗非常工整。三國東吳孫權為了避祖諱,將金陵山更名為蔣山。據《輿地志》記載:“蔣山,古曰金陵山,一名北山。其山磅礴奇秀,比諸山特高。”蔣山即鐘山。“榮”,屋簷兩頭翹起的部分。“南榮”指閣樓的南簷。從瓦官寺閣樓望出去,鐘山在金陵城的北面,巍峨磅礴。從閣樓南簷望出去,秦淮河從遠處奔湧而來,景色壯觀。這兩句視野廣闊,氣象森嚴。寫出了瓦官寺相對的位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兩廊振法鼓,四角吹風箏——《阿彌陀經》中說:“天樂者,天人所作音樂,清暢嘹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雨花者,諸天於空中散花供養。若雨之從天而下,故曰雨花。”將前兩句與後兩句位置變更一下,更好理解。閣樓兩邊敲響法鼓。法鼓其實就是鍾。“風箏”即是寺廟中常見的簷鈴,俗呼風馬兒。閣樓四周簷鈴叮噹。鐘聲與鈴鐺聲相交織,清脆悅耳。有如天上神明的妙語,有如天人所奏鳴的天樂。這是從聽覺角度寫瓦官寺閣樓寶象森嚴,一片清幽空寂的景象。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第五聯直接寫瓦官寺閣樓的高聳。閣樓衝出雲霄,一伸手就可以攀上正在行進的日月。很明顯這裡用的誇張手法。
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空”與“滅”相照應。“古”與“生”相照應。在這金陵群山之中,多少王朝成空,王霸之氣早已消散。多少偉人已經作古,化作歷史塵埃。這兩句明顯寫出李白對前朝往事的追憶與同情。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這四句是俯視之景。天色晚了,從雲海往下俯視,高大的樓臺宮觀也顯得低矮了。但是依稀能夠看到宮門上的“閶闔”二字,能夠看清在鳳台山上“鳳凰”樓。
雷作百川動,神扶萬栱傾。靈光一向貴,長此鎮吳京——神雷轟隆,山川震動。閣樓斗拱欲倒,神人前來相扶。這裡既有誇張也有想象,符合李白一貫的寫作風格。最後一聯寫瓦官寺一向靈驗,希望瓦官寺可以一直鎮守金陵城的氣運。最後四句暗示李白可能看到了大唐盛世背後的危機,表達了對唐朝現狀的擔憂。全詩從不同角度描寫瓦官寺的勝景。委婉含蓄的追憶了前朝往事,表達了對歷史長河中消逝的人與事的同情。也對眼前李唐王朝現狀表示憂慮。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