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作為物理學界公認的泰斗,其成就有目共睹,如若不是一場“相差54歲”的黃昏戀,他的晚年也不會飽受爭議。楊振寧在妻子杜致禮去世後不久,就同28歲的翁帆在北京登記結婚,當時的他已經82歲高齡,說他可以做翁帆的爺爺都不為過。
此舉一出,就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社會各界關於楊振寧的選擇褒貶不一,他的孩子是如何看待這位比自己年紀還要小上20歲的後媽?他們二人之間究竟是各取所需還是真愛至上?
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一開始就備受媒體關注,外界對於二人的選擇給予了一針見血的評價:“一個害怕孤獨、一個害怕平庸,兩者之間的結合建立在利益之上。”
看著記者錯愕的眼神,楊振寧繼續說道:“我從英國數學家哈密頓身上看到了孤獨終老的悲哀,他是眾人心中事業有成的數學家,然而他的太太去世後,他的衣服上、書頁上都是飯漬,何來體面一說,我不想過那樣的生活。”
說完這些,楊振寧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或許妻子杜致禮的離開對他的打擊極大。他身為物理學家的同時,風光一生,但同時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擔心自己“體面不再”也能理解。
在許多人心中,楊振寧夫人杜致禮2003年去世,楊振寧在2004年12月就選擇翁帆結婚,僅僅一年的時間就“另娶新歡”,太過薄情寡義,他的孩子們對翁帆估計也頗有微詞。
然而,“難以和諧共處、不願相見、遺產爭奪”等傳聞都來自於外界的揣測,楊振寧的三個孩子對這個“小後媽”的態度幾乎“顛覆”了普通人的認知。
楊振寧的三個孩子之所以一反常態地“接受翁帆”,並非是“裝模作樣”,而是“顧全大局”。
楊振寧的三個孩子都在美國長大,他們的思想較為開放,事業有成的他們早已實現了“經濟自由”。沒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沒有斤斤計較的權衡利弊,他們更在意自己看到的“父親狀態”。
美國大兒子楊光諾於1951年出生,從密歇根大學畢業後,楊光諾成為了計算機行業的工程師。二兒子楊光宇於1958年出生,他在化學領域成績斐然,攻讀了化學博士學位;小女兒楊又禮於1961年出生,聰慧大方的她不僅精通多國語言,還成為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虎父無犬子,三個孩子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在各自領域都發展得極好,在母親杜致禮去世後,他們都已經各自成家、事業有成、步入中年,對於遷居到國內居住的父親,想要照顧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即使三個孩子孝心可嘉,也不能時常陪伴左右,這對於追求精神自由的楊振寧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折磨。
他害怕空蕩蕩的房間、更害怕冰冷冷的餐具,杜致禮去世半年,楊振寧消瘦許多,曾經健談風趣的他同許多老人一樣幾乎一夜滄桑。他的三個孩子自然看到了父親的憔悴,然而各自忙碌的他們無能為力。
如果不是極具青春氣息的翁帆出現,楊振寧或許會更加頹廢。
翁帆像極了年輕時的杜致禮,她溫婉的性格、鈴鐺般的笑聲陪伴楊振寧度過了許多輾轉難測的深夜,楊振寧找到了久違的溫暖,翁帆在恰當的時間剛好填補了楊振寧喪妻後的孤獨感。
都說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如果不是翁帆的貼心照顧,楊振寧未必會有“回春”的狀態,起初,三個孩子在得知父親執意要和小54歲的翁帆結婚時,內心不悅也情有可原。
然而當他們回國再次看到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的老父親時,不由得陷入沉思:“也許父親的選擇是對的,他向來知道自己是需要什麼的人。”
成年人的愛情多了些許成熟、穩重,楊振寧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他並非是心血來潮的“戀愛腦”,尤其是在看到父親的絕佳狀態時,三個孩子對於父親的選擇沒有抗拒。
除了父親得到更好的照顧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翁帆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和楊振寧在一起不是為了錢。
翁帆嫁給楊振寧後不久,楊振寧就曾透露出自己的遺產將會全部給到自己的孩子。
翁帆沒有大哭大鬧,她尊重並支持楊振寧的任何決定,哪怕楊振寧去世後,她只能落得一棟三層小樓,她也是心甘情願的。
在看到翁帆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般“拜金”後,他們三個逐漸接受,於三個孩子而言,這大概是父親在晚年實現價值的最好方式。
翁帆並非是一無所知的“傻白甜”,1976年7月出生在廣東省潮州市的她履歷並不簡單,她從汕頭大學畢業後,在一家Golf球場工作,接觸了許多頂級富豪人士,後來的她和一個香港職員結婚,由於二人性格不合,這段婚姻不到兩年就無疾而終。
離婚後的翁帆為了長久發展,考上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讀翻譯系,這般經歷讓她對婚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她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應該如何發展,而物理學家楊振寧正好是她最為追求的“成功人士”。
從第一次做義工見到楊振寧夫婦時,翁帆就對其崇拜不已,或許連她也不會想到:多年後,自己竟然可以成為楊振寧的夫人。
能和年輕時候的偶像在一起,翁帆內心自然是心滿意足的,她心目中的楊振寧不是垂暮老人,而是自帶光環的學者。
兩個人的婚後生活多了些許甜蜜,楊振寧不失優雅浪漫,會帶著翁帆旅遊、學習、出席各種活動;翁帆則會為楊振寧換上乾淨的衣服、打掃乾淨的房間,二人彼此取暖、互相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