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191年四月,董卓在廢立大漢天子、並強行遷都長安後,諸多馬屁精們紛紛表示:董將軍更立天子、再造漢室,功比太公,宜稱“尚父”,方顯功績。

心動不已的董卓“有些把握不住”,於是,他帶著頗有些羞澀的語氣詢問當世大儒蔡邕的意見。

蔡邕很是無語,這是要將他蔡某人架在架子上烤啊——支持董卓吧,非得被天下人罵死;直接否決吧,估計董卓這殺人不眨眼的貨,立馬會砍了自己。

於是,蔡邕忽悠董卓道:“明公你威德巍巍,確實當世無人可比,但是,現在所立下的功勞,貌似比姜太公還有點差距;私以為,等您平定了關東(袁紹等人的反董聯盟)之後,再說這件事比較合適。”

董卓略一思索,覺得蔡邕說道很有道理,便將此事擱置了下來。

然而,董將軍最終還是沒能按捺住自己躁動的心,在不久之後,自稱“太師”,直比“太公”。

可笑的是,董卓雖然一直自稱“伊尹、霍光”,但是,在世人眼中,他卻是實實在在的亂國之賊;東漢王朝就是在他手裡徹底分崩離析的。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董卓。

一、

董卓,字仲穎,東漢時期,隴西人。

像所有的“梟雄”一樣,少年時期的董卓雖然家境富裕,但是,卻不喜歡讀書識字,他最愛乾的事情就是遊歷四方、結交豪強。

由於董卓天生身材高大且膂力過人,所以,在以強者為尊的隴西漢羌雜居地區,董卓很是有些江湖地位。

當然,董卓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些人心中的老大,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強橫、不好惹,更是因為董卓非常會拉攏人心。

據史書記載:在混跡一段江湖之後,董卓可能覺得這樣下去最終還是“沒有前途”,於是,他專心耕作,當起了“良民”。

但是,當那些曾經的豪強朋友前來探望董卓時,董卓卻沒有絲毫的生分之情,立馬殺牛沽酒盛情款待。

既有威望,又懂得與人分利,這樣的董卓很快就贏得了一大片人心,並且馳名鄉野。

後歸耕於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

從漢武時期開始,隴西地區就是大漢帝國中央野戰軍的重要兵源地(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身材高大又鄉野稱道的董卓,在之後的一次徵兵中,自然毫無疑問地入選羽林軍隊,並直接擔任軍司馬一職。

在軍隊裡,董卓作戰英勇很得上級賞識,並且他非常會做人——每次自己得了賞賜,都會將金銀細軟全部分給手下士兵。

照他的說法是因為:他這個小領導之所以能夠在戰場上立功,並不是他個人有多厲害,全都是因為手下的將士們全力拼殺的結果,所以這些功績他不敢私貪。

賜(董卓)縑九千匹,卓悉以分與吏士。

毫無疑問:董卓還是有幾分收攏人心的手段的。

二、

公元前185年 ,涼州督軍從事韓遂,被羌胡叛軍推舉為首領,打著誅殺宦官的名義,起兵反漢。

一直在隴西地區駐軍的董卓便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平叛主力軍之一。

實話實說,由於性格原因以及本身知識儲備過少,董卓的軍事能力也就是個前鋒將軍的水準;

但是,架不住隊友襯托——當時,漢廷一共派遣了六路大軍前去平叛,結果,除了董卓帶領本部全身而退(打了敗仗)外,其餘的都損失慘重!

走了狗屎運的董卓不僅沒有因為打了敗仗受到處分,反而加官進爵,朝野揚名。

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屯住扶風。拜前將軍,封鄉侯,徵為幷州牧。

所謂,“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由於東漢朝廷昏君(桓、靈二帝)在位、宦官當權,所以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受到了排擠與打壓;

而董卓由於遠離朝堂,與太監沒有直接的衝突,反而漸漸地成為了東漢王朝明面上數一數二的戰將。

所以,雖然在此期間,董卓也曾經因為多次戰敗被褫奪官職,但是,無人可用的漢廷,還是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啟用董卓。

最終,董卓獲得了河東太守、中郎將的高位。

而隨著自身權位的升擢,董卓的野心也跟著膨脹起來。

曾經有一段時間,漢靈帝劉宏想要將董卓提拔為自己的私人財務官——少府;

由地方官吏,改任朝廷要職,這絕對是一種官場上的進步;然而,董卓知道:少府雖然位置相當重要,但那是在相對和平時期而言的;現在,朝廷威望漸失,各地烽煙四起,最可靠的仕途之路好還是要緊握“刀把子”。

所以,董卓就以羌、胡地區還未安穩,還需要他董某人“主持大局”,婉拒了靈帝的聖旨(明目張膽地抗旨)。

很明顯:此時此刻的董卓已經開始有了“異心”

六年,徵卓為少府,不肯就;

卓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言:‘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率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憋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朝廷不能制。

三、

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駕崩,漢少帝劉辯繼位。

由於少帝年幼,所以漢廷的大權主要掌握在少帝的母親何太后,以及大將軍(外戚)何進手裡;

接下來的事情,只要是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屠夫出身的何進,經不住世家子弟袁紹的再三忽悠,硬是為了解決宦官專權的癬癤之患,硬是把“狼子野心”董卓召到了京師洛陽。

董卓到了京師之後,主要做了這麼幾件事:

第一、廢立漢帝;

當然,董太師之所以屁股都沒坐穩,就想要“玩局大的”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立威。

關於這一點,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卓大喜,以王(劉協,後來的獻帝)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遂有廢立之意。

看見沒?

董卓之所以想要廢黜少帝劉辯,擁立漢獻帝劉協上位,根本原因是:董卓認為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而董卓又自以為“一筆寫不出兩個董字”——一旦由董太后養大的劉協上位,他董某人就算是外戚了!那麼,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行使“監國”之權了。

也就是說,董卓為了一己私利,就將整個大漢朝堂最為嚴肅的 zheng zhi 事件 (帝權)當成了“買賣”;

從此之後,那些本來還在觀望的地方州牧、藩鎮勢力,徹底沒有了“心理”障礙,他們可以明目張膽地打著“誅滅國賊”的旗號,進行勢力擴張;漢廷對地方的控制,真正的名存實亡。

這是董卓的第一大罪!

由於董卓的吃相實在是太難看,實在難以和“偉光正”扯上關係,所以,儘管董卓還想像當初一樣,通過給點“好處”,來收買人心,但是那些世家子弟、清流之士,根本就羞於與董卓同伍。

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資治通鑑》

比如,上文中提到了蔡邕,他雖然受到了董卓異乎尋常的禮遇,但是,在蔡邕的內心深處是看不起董卓的,他只是迫於局勢,不得不暫時“委身於狼窩”罷了。

像蔡邕這樣文官,還算好的;那些,掌握了實權的地方大員,反對(鄙視)起董卓來,那才叫“打臉”:

當初,董卓聽從建議,重用了幾個劉氏皇親和士族子弟為州牧之官,可是這些人剛到任,就舉起了討伐董卓的大旗。

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張諮、張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

後來,董卓又信任司徒王允——在從洛陽遷都長安之際,董卓由於要忙於前線戰事,於是就將朝廷的決策權暫時交給王允,可是,王允是怎麼“報答”董卓的,就無需青史君多言了吧?

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時董卓未至,朝政大小皆委之王允。

很明顯,從這些史實中,我們可以發現:董卓就算是以“太師”自居,就算是他“虛懷若谷”、廣納賢才,可是,那些世族大家依然瞧不上這個“國賊”。

所以,董卓幹下了他的第二大罪:遷都長安。

雖然,史書上說董卓遷都長安,是為了躲避“十八路反董聯軍”,但是,通過上面的種種士大夫和董卓“陽奉陰違”的史料,我們也可以推斷出:董卓遷都長安,其實也是為了徹底破壞東漢王朝原有的 官僚(quan li ) 基礎——董卓這麼做還是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阻力”能少一些。

根據史書記載:

車駕西遷。董卓收諸富室,以罪惡誅之,沒入其財物,死者不可勝計。悉驅徙其餘民數百萬口於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飢餓寇掠,積屍盈路。卓自留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室屋蕩盡,無復雞犬。

董卓壓根就沒想過讓那些原有的朝中大員活下去——他先是燒燬了洛陽的宮殿、官署,然後讓士兵強行驅趕著漢廷的大員們與民眾,向長安遷徙。

結果,卻沒有給予這些官吏足夠的後勤保障,很多漢廷的要員都活活餓死……

從此之後,東漢王朝的根基盡毀;天下大亂,已然不可避免。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理解了,為什麼董卓死後還要被人“點天燈”了。

一個人為了一己私利,將四百年的大漢江山根基盡毀,使百十萬黎民無家可歸,這樣的人,不是“國賊”是什麼?!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新武俠小說代表滄月小說,既有男性豪邁,也有女性細膩,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