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上層將領來說,幾乎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真正的和自己手下的士卒同吃同睡。畢竟對於將帥來說,戰爭的勝利就是以較小的損失換來更大的利益。
所以他們很難對這些底層的士卒們真正的感同身受,在他們的佈局擺陣中,這些士卒就是一串串的符號,生死對於將領來說,不值一提。
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這樣一個將軍卻真正地做到了與士卒同吃同住,甚至還幫背上長了膿瘡的士兵,吸膿血。對於醫者來說尚且不一定能做到如此,但對於吳起來說卻做到了。
如果有人要問歷史上哪一個時代能夠產生如此眾多的將帥之才,如此眾多的諸子學說,我會回答:春秋戰國時期。
這不僅僅是各個諸侯國對宗主國,也就是周朝發出不滿爭鳴的時代。也是人們對自己的所知所感,進行懷疑猜測,重建觀念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不僅有戰爭的兵戈碰撞之聲,也有諸子之間,學術的爭鳴之聲。
當強大的周朝開始衰落,對諸侯只能做無聲的批駁,無力束縛。諸侯國便看向了這曾經侍奉的宗主國,野心在各個諸侯國之間暗潮洶湧。
當週朝想要以禮法來束縛這些虎視眈眈的狼,這些已經強大的諸侯國,便會推翻這所謂的禮法束縛。
所以孔子一直所追求的恢復禮法制度,回到周朝時期和睦的模樣,是永遠不可能的,歷史是不可逆的,它永遠是朝前走的。
各諸侯國都在尋求強大的路徑,不思進取的的諸侯國早早地就被吞滅得一乾二淨。
諸子的學說為這些國君們的想法開闢了新的道路,國君們對於諸子以禮遇相待,諸子的夢想又寄託於國君身上。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就誕生在這些國君們的野望中。
國君們對於賢才的需求居高不下,眾多能人志士在各個諸侯國裡一展抱負,少年的吳起也立下了“卿相“的偉志。
吳起的一生可謂是幾經波折,起伏不斷,但沒有一個人會否認他是一個大才之人。我想,吳起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於是他將家裡的所有錢財拿出,謀求一官,但是很顯然,當時的吳起太過年輕,他碰上了一個只收錢不辦事的傢伙。
這位有權有勢的傢伙將吳起的錢財全部吞沒,以權壓著吳起不敢反抗,吳起只能吃下這個啞巴虧。可吳起並不是個會忍氣吞聲的人,相反他的報復心很強。
當他孑然一身回到家中之時,眾人紛紛上前嘲笑他的痴心妄想。在這時吳起,第一次向眾人展示了他的兇殘,他將這些人統統殺了。
殺人犯在衛國是呆不下去的,於是他逃竄到了魯國,這個傳聞中的學術聖地。他的雄心壯志在一日又一日的學習中壯大,野心在吳起的身上絲毫未減,他的心中還在堅定著“卿相夢“。
在儒家門下的學習中,他好似學會了人心的運營。母親的去世,身處魯國的吳起卻表現出毫不在意的模樣,守孝的念頭卻一點也沒有。
這名不孝子遭到了他老師的極大不滿,吳起被趕出了儒家,他不再是一名儒生了。
魯國少了一名儒生,卻意外發掘了一個名將。魯國遭受到了其他諸侯國的攻打,齊國的來勢洶洶,讓這個禮樂大國沒有反抗之力,情急之下魯國公決定任用聲名不顯的吳起。
但他由於吳起的妻子是齊華人而猶豫不決,吳起將自己的屠刀面向了他的妻子,史書中他是殺妻,但也有一說其休妻。但無論是殺還是休,這個女人給了他一個實現夢想的臺階。
吳起如願以償得到重用,並且在這次戰役中打響了他的名聲。
但是魯國並不是一個喜歡征伐的國家,承載不了吳起的野心,國君的猜忌讓他離開了魯國,他來到了魏國。
魏國的國君很是看中他,而吳起也沒有讓他失望,他在魏國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中無一敗績,一向強悍的秦國也抵擋不過他的進攻。
他手下的士兵待遇相當不錯,行軍打仗時也不搞特殊,也很體恤他們。
他在士兵之中,傾聽他們的需求,對於他們的病痛感同身受,他替士兵吸膿血的事蹟廣為流傳。
這個士兵的母親聽到此事之後不但沒有高興起來,反而大聲嚎哭,一氣之下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大意就是這位士兵的父親就是遭到了將軍的優待,在戰場上異常的兇猛,最後死於戰場。看到兒子如此,她想到兒子恐怕也要離自己遠去了。不管是利用還是真情實意,這個方法的成效也非常不錯。
也確實如士兵母親所說,若非不是將軍對自己的士兵如此優待,恐怕吳起在面對五十萬秦軍之時,也未必能夠戰勝。
他的士兵如此信任、愛戴他,而吳起又用兵如神,也難怪七十六次戰役無一敗績,試問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像他一樣。
可是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吳起,在官場上卻頻遭猜忌,魏君對於這樣一個將領,在名望不斷壯大的情況下,信任也在不斷消逝,
吳起離開了這個他呆了二十年的地方,來到了楚國,在五十多歲的年紀,卻還能做出一番功績,改革觸動了貴族的利益,最終還是被射殺。
我們其實很難對這樣一個人物進行評價,吳起的一生,都在為了他的夢想奮鬥。他犧牲了很多,他的母親、妻子,都成了他的墊腳石。
但他又接受到了很多人的愛戴,他的士卒唯他馬首是瞻,他的士兵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他的親人卻相反。
他身上有常人難以理解的冷漠,也有世人豔羨的才能,吳起身上矛盾重重,功過皆存於一人身上。
但我們依舊很欣賞他對士兵的所做的,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後人所學習的地方。他能做到無一敗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這位傳奇人物,在歷史中留下了痕跡,只餘後人在記載中描繪吳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