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她就是張氏,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明朝誠孝昭皇后,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封燕王世子妃。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在明朝史冊上,她被人譽為“女中堯舜”,原因何在?

協助夫君仁宗穩固地位,為治國安民出謀劃策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他自小居深宮,愛學文,用心讀書,並且為人仁厚,辦事認真,一絲不苟。

按照祖制,朱棣稱帝后,冊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是在太子這個問題上,朱棣一直舉棋不定,好幾次都想更易太子。

一方面是因為朱高熾到了中年之後,驟然發胖,身體不好,恐壽數不長,二是因為他仁柔的性格為馬上打下江山的朱棣不喜,三是因次子高煦、三子高燧雖品行不好,但才能較好,於是讓朱棣搖擺不定。

但是這一切被當時作為王妃的張氏看在眼裡,她從精神上不斷安慰太子朱高熾,從行動上幫他在父母面前斡旋,經常在父母面前盡孝,有時甚至親自下廚為公婆做羹湯,因此公婆非常喜歡她的聰穎、機警。

雖然朱高熾能坐穩太子之位大部分是因他兒子朱瞻基,但也與張氏的努力有很大的關係。

朱棣死後,朱高熾即位,史稱仁宗。他雖然才能平庸,卻能認真總結父皇治國理民的經驗教訓。他勤於國政,信任內閣,重用能臣“三楊”(楊溥、楊榮和楊士奇)。

為滿足百姓的心願,他實行與民休息的基本政策。為了這一政策的貫徹實施,派遣監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據傳很多決策也有張皇后參與謀劃。

雖然仁宗在位時間僅十個月,但他開創了相對太平的盛世局面。

輔佐兒子宣宗安邦寧國,為其定計獻策

仁宗死後,太子朱瞻基即位稱帝,改元宣德,史稱宣宗,其母張氏被尊稱為皇太后。但凡國家軍政大事,宣宗都要報母后張太后裁決。

而張太后處事謹慎,不獨斷專行,她仿效太祖馬皇后,參政而不亂政,有權絕不弄權,竭力輔助宣宗。

每遇大事,張太后都要與大臣們反覆商議,並尊重他們的主張和建議。另外她也懂得居安思危,時刻不忘百姓疾苦,經常告誡宣宗治國安邦必須以恤民為本。

在張太后的輔佐下,宣宗也比較尊重朝廷良臣的建議,總結研究了治國安邦的很多歷史經驗,並繼續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他雖然僅在位十年,但政治清明、官吏廉潔,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穩定,生產得以繼續發展,階級矛盾也有所緩解,逐漸呈現出盛世之象,與仁宗時期並稱“仁宣之治”。

幫助孫子英宗鞏固皇權、排憂解難,並悉心教導英宗。

1435年,宣宗在位的第十年,宣宗不幸患病,病歿於乾清宮。宣宗臨終時,遺詔皇太子朱祁鎮即位,並囑咐國家重大事務必須稟報皇太后然後才可施行。

宣宗死時,英宗朱祁鎮只有九歲。自古主少,諸王不易服,人心不易安,國家穩定也會受到影響。於是,朝臣們聯合奏請張太后垂簾聽政。

但是,這遭到了張太后義正嚴詞地拒絕,因此,朝臣們更加敬重張太后的人品。

英宗剛即位時,政局不穩,張太后輔助其平息風波,避免內亂。鑑於皇帝年齡尚小,張太后下令將奏疏都交由內閣,由“三楊”決議,然後施行。

而她悉心培養英宗,敦促他讀書寫字,讓他自小養成勤政之風,也教導他尊重先朝的五位元老重臣,並且提醒他要時時警惕宦官弄權。

正統七年十月,這位太皇太后病倒在床上,但臨終前,她仍在召內閣大臣議事。但是楊士奇還沒有報出的第三件事,張太后就氣斷身亡了。

張氏是一位平凡的女子,但卻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她相夫教子,管理後宮,極力支援與輔佐丈夫、兒子、孫子建功立業,治理國家,創造了明朝四海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

93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首輔李賢:助英宗誅滅“奪門之變”功臣,沒有他憲宗恐無緣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