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順時針研習歷史,逆時針解毒世界

穿越劇其實可以考慮拍拍古代的越南。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越南,一定會感到疑惑,這裡街面上的店鋪都掛著漢字招牌,讀書人手裡拿著漢文的《四書》、《五經》,走進城裡能看到文廟裡供奉著孔夫子的塑像,城牆上貼上著,朝廷剛剛釋出的南征占城得勝的佈告,如果幸運還能有幸看到出巡的皇帝儀仗……

其實翻開越南歷史,細細檢視,你會發現這個位於東南亞的南方鄰國,曾經與我們如此相似,彷彿一個縮小版的中華帝國。

01

- 越南也獨尊儒術 -

東亞文化圈內受儒家文明影響最深的,除了中國就是北韓、越南,而越南受儒學影響尤比北韓更深。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作為西漢交趾郡的越南就已經受到儒學的浸染。東漢末年的交趾太守士燮本為經學名士,又引進桓曄、許慈、劉熙等躲避戰亂的中原名士,在交趾興起崇文重教之風,被越南後世譽為“南交學祖”。

到了唐代,今日越南所屬的安南都護府已是“儒風廣披,學校林立”,出現了不少“詞理兼通、才堪理務”的儒士,唐德宗時宰相姜公輔就是愛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其故鄉越南清化省安定縣至今仍建有“姜狀元祠”以示紀念。其弟姜公復兄弟,也曾高中進士,官至比部郎中。

▲河內文廟大門

待到10世紀越南自主政權建立,初期的吳、丁、前黎三朝,國祚短暫,制度粗疏,國君多出身武將,“崇佛抑儒”。直到11世紀李公蘊建立李朝,結合自身建立穩定統治的需要,再加上受到同時期宋代中國程朱理學的影響,李朝開始復興儒學。

李聖宗神武二年(1070年),下詔在國都昇龍城南面“修文廟,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畫七十二賢像,四時享祀”,並讓皇太子學習儒家文化,這成為越南建立自主政權後,建立文廟,祭祀孔子之始。

其子李仁宗在大寧四年首開明經類科舉,並在文廟旁設立國子監,接收皇親國戚及官員勳貴子弟入學。廣祐二年(1086年),又設翰林院,選拔文學之士入院任職。李朝尊孔重儒,立文廟、興科舉,越南儒學已有相當發展。但李朝仍未放棄崇佛政策,只是將儒學提高到與佛、道同等地位,儒學尚未獨尊。

▲河內文廟內供奉的越南大儒“朱文安”像

繼李而起的陳朝逐漸改“三教並行”為“抑佛崇儒”,提高儒學的地位。

陳太宗時下詔重修國子監,並增設國學院,塑“孔子、周公、亞聖及七十二賢畫像奉祀”,延請碩學鴻儒講授四書五經。此外陳朝還放開了對民間教育的限制,鼓勵士大夫在昇龍開設私學,大興學風。由此越南產生了一大批飽學之士,尤其是被譽為“朱聖人”的朱文安,曾被陳明宗請為國子監司業並教授太子學業,蜚聲遐邇,桃李盈門。

▲河內文廟內科舉高中者名碑

及至後黎朝及阮朝,儒學達到極盛。

後黎朝時,文廟遍及全國,黎太祖在建國之初就首開學校,並以皇帝之尊,用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禮親自祭祀孔子。黎聖宗時將儒學倫理社會化,頒佈《二十四訓條》,以儒家綱常禮教教化民眾,凡有違儒家倫理者禁止其參與科舉考試,在國子監中設定《五經博士》,教授諸生。大規模擴建河內文廟,新建大成殿、更服殿、明倫殿、東西講堂等建築,以尊崇孔子。同時抑制佛教,將僧侶列入社會底層,將寺田、寺院領地收歸國有,令大批僧侶還俗。至此,儒學在越南達到獨尊地位。

▲河內文廟中的奎文閣,現已成為河內市的象徵之一

阮朝在繼承河內文廟的基礎上,又修建奎文閣作為國家重文尊儒的象徵。除了在中央建設文廟,在省、縣、村等各級地方也建有文祠、文址。在國家治理中,阮朝尤重德治,阮世祖將“尊親”、“孝道”等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準則。1835年,向國子監頒佈了《四書》、《五經》和《小學集註》各50部,次年又向地方各省學校頒佈《四書》、《五經》、《四書人物備考》1170部,並允許官員民眾自行印刷儒家經典。

從李朝三教並舉,到黎、阮兩朝獨尊儒術,越南一直和中國王朝一樣將儒學作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向社會傳播、普及,直到直到近代西方殖民勢力到來,才漸趨衰弱。

02

- 詩書禮樂盡沐華風 -

如果說上層統治者學習中國儒學是“官樣文章”,那麼仔細考察古代越南社會的文化風俗,就應該可以得出越南“盡沐華風”的判斷了。

▲繪製於清康熙年間的安南國官員、貴族婦女服飾圖

任何文化傳播都需要文字,而古代越南長期處於漢字文化圈。在古代越南將中國儒學作為社會主流思想傳播普及的大背景下,為了能清晰理解和有效傳播中國各類文化典籍,漢字自然也被古代越南社會廣泛使用。

在官方層面,1174年李英宗將漢字正式作為越南官方文字,自此以後,越南無論是以《遷都詔》、《平吳大誥》等朝廷詔令,還是《大越史記》、《大越史記全書》等官修正史,以及幾乎所有的典章制度,都使用漢字書寫。

士大夫層面,越南科舉考試內容皆是《四書》、《五經》等漢字寫成的中國典籍,而越南科舉又明令必須使用漢字答寫,因而越南士人都能熟通漢文、書漢字,寫漢詩。

至於黎民百姓在生活中更是廣泛使用漢字,從城鎮到偏遠村社,包括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甚至越南人的姓名、各類建築的楹聯、春聯都用漢字書寫。

越南阮朝嗣德帝生動地總結了越南使用漢字的情況,“我越文明至士燮以後,蓋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喪、祭,禮數,醫術,無一不用漢字”。

▲裴輝璧《皇越文選》中收錄的《平吳大誥》

隨著漢字的廣泛使用,古代越南也出現大量的漢字詩文和著作,如李常傑的《南國山河》、陳世法的《嶺南摭怪》、陳國峻的《檄將士文》、《兵法要略》,李濟川的《粵甸幽靈集》、胡季犛的《答北人問安南風俗》、《明道書》,阮薦的《平吳大誥》、《抑齋詩集》等一系列優秀作品。尤其胡朝開國皇帝胡季犛的《答北人問安南風俗》以流暢的漢詩迴應明使的傲慢,彰顯出越南不遜於中華的文化自信,特錄於此:

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玉甕開新酒,金刀斫細鱗。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及至後黎朝、阮朝,越南漢詩文風更勝,黎聖宗甚至親自組織詩社,“騷壇社”,自稱“騷壇大元帥”,把二十八位近臣封為“騷壇二十八宿”。君臣詩文酬答,唱和往還,為一時文壇盛會。

受中國影響,古代越南也重視修史。

陳朝首開越南官方修史先河,陳太宗設立“國史院”,任命翰林院學士黎文休為國史院監修,黎文休按照中國史書的春秋筆法對史事加以批判、頌揚,並模仿《史記》每篇後的“太史公曰”,於敘事後以“黎文休曰”加以議論評價,最終編成三十卷的《大越史記》,成為越南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阮朝嘉隆帝頒佈的《皇越律例》

後世的越南史書都使用漢字書寫,並且幾乎都模仿中國的史書編纂體例,例如:黎貴惇的《大越通史》仿效中國《史記》、《漢書》等紀傳體體例,吳士連的《大越史記全書》效仿中國《資治通鑑》等編年體通史,阮朝的《大南實錄》則是效仿中國的《明實錄》、《清實錄》等實錄體史書。

除史書以外,諸如《皇越律例》、《皇朝官制》、《明命政要》,《安南地輿稿》、《南越輿地志》等典志體政書和輿地志書,也都是按照中國的相關體例編撰。

在東亞文化圈中,越南有著除中國之外最完備的科舉制度。公元1075年,李仁宗下詔“選明經博學,及試儒學三場”,被認為是越南科舉之始。陳朝時漸趨成熟,考試型別既有仿照中國的以儒學為主要內容的“進士科”考試、“試太學生”等,又有帶有越南特色的“試儒、釋、道三教”等科目。

▲1612年繪製的後黎朝士兵、官員出行圖

黎、阮兩朝時儒學大盛,科舉考試日臻完善,以進士科為主,輔之以制科、雅士科、巨集詞科等科目考試,選拔各類人才。還仿效明朝開設武舉,選拔武備人才。越南科舉取士也仿效唐宋傳統,也有“狀元、榜眼、探花”三魁,只不過黎、阮兩朝有時會“缺甲”、“缺魁”取士,即狀元、榜眼、探花之名並不常賜,有些考生即使高中進士科第一甲第一名也只被賜予“榜眼”之名,有些甚至只有“黃甲”之稱,民間為了以示區別,稱之為“庭元”(越南將殿試成為“庭試”,庭元即庭試第一名)。

03

- “小中華”裡的越南皇帝 -

古代越南是中華朝貢體系中,除“宗主國”中國外,唯一一個建立帝國體制的國家。自丁朝以來越南君主在國內都自稱皇帝,在對華履行朝貢關係時,則接受中國朝廷授予的安南(越南)國王稱號。

▲1829年西方人繪製的大南帝國版圖

這是由於越南長期受中華文明影響,尤其受儒家文化濡染,逐漸將自身由中國王朝眼中的“蠻夷”,自比於華夏文明中的一員。這種華夷觀的改變在阮朝學者李文馥的《夷辨》一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我越非他,古中國聖人炎帝神農氏之後也。……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 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書。家孔孟而戶程朱,其學也;源左國而流班馬,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李杜為依歸;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鐘王為楷式。賓賢取士,漢唐之科目也;博帶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吾不知其何如為華也?”

因此,古代越南逐漸形成了自比為華夏,視周邊占城、寮國、真臘、哀牢、暹羅等落後文明為“蠻夷”的“小中華”觀念。在國內政治制度上完全仿效中國體制,彷彿一個縮小版的中華帝國。

▲19世紀阮朝皇帝的皇座

自丁部領結束十二使君之亂,建立丁朝,自稱“大勝明皇帝”,歷代越南君主在國內都自稱大越國皇帝(阮朝改國號為“大南國”,自稱“大南國皇帝”),其子女稱為皇子、皇女,其正妻稱為皇后,其嫡母稱為皇太后。皇帝自稱“朕”,臣下敬稱為“陛下”,其頒佈的命令稱為“詔”或“敕”,接受臣下的表章稱為“表文”或是“奏文”,皇帝與皇太后之死稱為“崩”,王爵、公主之死稱為“薨”,在各類朝廷稱謂上完全仿效中國的皇帝體制。

▲《大南一統志》中的京師平面圖

古代越南的首都也模仿中國王朝而稱為“京城”,朝廷行政辦公地稱為“皇城”或“大內”,皇帝生活起居之地則稱為“紫禁城”。以現存最完善的阮朝的順化皇城為例,皇城之內的宮殿名稱多模仿明清紫紫禁城,像是正殿稱為“太和殿”,太后、太妃所居稱為“壽祉宮和長寧宮”,供奉祖先的“奉先殿”,此外還有勤政殿、文明殿、光明殿、延壽宮以及御醫院等建築。皇城整體呈正方形,周邊有四座城門,分別為:前門——午門,後門——和平門,左門——顯仁門,右門——彰德門;各門名稱也與北京宮城類似。

▲阮朝順化皇宮的午門

皇城之外為京城,多為政府機關所在地,由於越南古代政治體制高度效仿中國王朝,因此許多機構名稱與中國相同。例如:國子監、文廟、機密院、六部、都察院、國史館、通政使司、淨心湖、藏書樓、火藥砧硝庫、宮監院、平安堂、武庫、鎮平臺等。

順化京城模仿明清兩代北京城,為正南北朝向,共設有十一座城門,其整體近似一個正方形,形成由外而內融為一體的阮朝京師建築群,其建築樣式基本是仿造明清北京城、皇城、紫禁城為模版修建的,即使今日置身於此,都會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恍惚,彷彿走進了明清北京城。

▲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照片

在做好“自認為是皇帝”的心理建設後,越南皇帝們開始堂而皇之地對周邊國家進行征伐,以“臨中夏,撫四夷”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朝貢體系。

自李朝起,越南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德”,藉口占城、哀牢不來朝貢而發兵征伐。1119年李聖宗在討伐麻沙洞時釋出的詔書中,明確提出了以越南為核心的朝貢體系中,朝貢是屬國的義務,如果缺貢,越南即有權利征討。之後的歷代越南王朝都以對外征伐形式,拓展朝貢體系。

▲19世紀末的阮朝官員照片

黎聖宗時,越南對外征伐達到極致,他於1470年征伐占城,1479年六月徵盆蠻、七月徵哀牢,分別釋出了三道詔書,引經據典,認為“蠻夷猾夏”,他以“聖天子”之名,“躬行天討”,其後黎、阮兩朝滅亡占城,基本奠定了今日越南版圖。

古代越南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治國,習漢文、讀漢書,其政治體制、科舉制度進階模仿中國,確實達到了“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地步,尤其是形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小中華體系,彷彿在東南亞造成了一個縮小版的中華帝國,發展出不遜於中華的文明體系,實屬難能可貴。

直到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打破了以儒家為核心的東亞文明體系,作為東南亞“中華帝國”的古代越南才最終也走進了歷史。

參考文獻:

1.葉少飛,《越南古代“內帝外臣”政策與雙重國號的演變》,《形象史學研究》 ,2016年01期;

2.陳文:《越南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04月;

3.陳文,《科舉取士與儒學在越南的傳播發展——以越南後黎朝為中心》,《世界歷史》,2012年05期;

4.張瀟瀟,《古代越南以儒學為主體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南亞東南亞研究》,2020年03期;

5.陸錫興:《漢字傳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04月;

6.劉丹忱,《儒學在越南的傳播及其文化影響》,《漢籍與漢學》,2018年12期;

7.樑茂華,《越南漢字興衰史述略》,《東南亞縱橫》,2014年06期;

8.左榮全,《越南古代的漢字認同及其變遷》,《東南亞南亞研究》,2016年03期;

9.章以華,《文化變遷中的延續與碰撞——重溯越南文字發展史》,《文化與傳播》,2019年04期。

97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人祖先來源真相大白,不是徐福後代,日本網友表示: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