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是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閃米特族的亞述人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的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城邦。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但到了公元7世紀中葉,強盛一時的亞述帝國遭到覆滅,從歷史上消失。
公元前10世紀,亞述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為其長期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給養。因為在征戰初期,亞述人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凶殘為特色。自公元前九世紀初,亞述遭到被征服地區人民強烈反抗,許多被征服地區重獲獨立。由於經濟衰落、對外戰爭失敗和統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
亞述國王巴尼拔二世獵獅
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帕拉薩奪得王位,實行一系列改革,鞏固了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鬥力。之後,提格拉·帕拉薩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征服了敘利亞、大馬士革,並進攻巴比倫。公元前729年,巴比倫以同亞述結盟和合並的形式併入亞述帝國。至此,亞述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東達伊朗高原西部,西到地中海邊,南到波斯灣,北到兩河流域上游,龐大的亞述帝國開始走向極盛。
亞述帝國是世界史上第一個可以稱得起“軍事帝國”的國家。帝國的歷代諸王幾乎都是在不斷擴張征伐中度過的,而且其軍事發展的完備堪稱是古代世界最發達的。奉行侵略擴張政策的亞述,作戰大都採取強大的、閃電式的進攻戰術,快速和突擊成了亞述人軍事戰術的主要內容。亞述軍隊進軍神速,根本不給敵人以戰鬥準備時間,總是竭力進攻,在敵人尚未醒悟的時候,就以果斷、迅猛和突擊結束戰鬥。
在軍事組織上,到了提格拉·帕拉薩時代,亞述人已放棄了過去的混亂無章的群體作戰,而代之以戰車兵、騎兵、步兵等主力部隊和工兵、輜重兵等輔助部隊協同作戰。他們還建立了常備軍。亞述的常備軍分為主力部隊和輔助部隊。主力部隊由步兵、騎兵和戰車兵組成;輔助部隊則主要由工兵和輜重兵組成。
戰車兵是最富有特權的兵種,由顯貴高官子弟組成。他們非常勇猛,在作戰中屢顯威力。亞述的戰車車體很短,但左右較寬,車廂內可容二、三人,至多四人。其中一人為馭者,其餘為戰士。車廂上可以放置箭筒,便於弓箭手放箭,戰士還配有短劍和長矛。馭者在戰士旁邊,兩手駕車,配合戰士作戰。為了能夠靈活作戰,加上在戰車上又相對比較安全,戰車兵的衣甲比較輕便,有時只穿一件緊身衣,紮緊腰帶即可,有時也著盔甲,但鎧甲只下達膝部,膝部以下則有車廂掩護。
而騎兵是亞述在世界上最先開始大規模使用的兵種。他們特別在追擊敵人時起重要作用。在公元前8世紀以前,亞述人還沒發明馬鞍和馬鐙。騎兵乘馬沒有鞍子,只能彎曲著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以便在馬背上坐穩,不致由於馬匹的奔跑被顛簸下來。因此騎兵的衝擊力不強,所以在早期,騎兵的地位和作用遠遜於戰車兵。而這一時期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騎兵一般成雙成對出外行動,一名是弓箭手,另一個是不帶任何進攻武器的隨從。戰鬥中,弓箭手在奔跑的馬上或馬停下來時向敵人發箭,其夥伴則為之牽引馬,配合弓箭手作戰。隨從衣著簡單,頭戴頭巾,身穿過膝短袖束腰外衣。而弓箭手則要頭戴頭盔,身穿繡花緊身衣。到了公元前8世紀,亞述人發明了馬鞍後,騎兵的作用日益巨大,充分顯示出戰車兵所不具有的衝擊力和機動靈活性。
儘管戰車兵和騎兵衝殺力很強,但是亞述的軍隊仍像大多數國家一樣,以步兵作為軍隊主力。在公元8世紀之前,步兵穿一件不到膝部的短緊身衣,頭戴金屬製尖頂頭盔,臂、腿、頸、腳,全部裸露。這一時期的鎧甲只是把鐵鱗片和銅片一排排地縫在亞麻布或氈制的衣服上而已。步兵使用的柳條盾與波斯人的相像,長可相當於或超過普通士兵的身高,寬可為2至3人提供掩護。這種大柳條盾最適於攻城戰鬥,它們能夠有效地遮擋住守城者扔下的石頭、射出的箭支及其它投射物。他們使用的矛主要是用於刺戳,不像希臘人或羅馬人那樣用來投擲敵人。弓箭手被視為步兵中的精華,因此配置比較多。作戰時,弓箭手成對行動,一人射箭,一個持盾掩護自己和同伴免遭對方投擲物的傷害,同時一手持劍抗擊可能衝上來的敵人。
亞述士兵
在提格拉·帕拉薩的軍事改革中,工兵首次從其它兵種中獨立出來。他們主要為作戰承擔服務工作,建築營壘、鋪設道路、架設橋樑、建造攻城器械等。工兵衣甲裝備同矛手相似,但是手操雙頭斧或手斧,而不是長矛。工兵架設臨時性過河橋樑的速度非常快。首先他們會把若干充滿氣的皮囊連結在一起排擺在水面上,然後在上面鋪設木板或樹枝,製成浮橋。步兵不僅可以安全渡過,騎兵和戰車兵也能通行。
此外,亞述人非常重視軍隊的衣甲武器裝備和工兵、攻城器械的作用。亞述的常備軍被配備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製兵器,衣甲也多種多樣,適合任何情形對敵作戰。這也是亞述軍隊所向無敵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亞述人在建設兵種和衣甲裝備時,多從進攻方面考慮。亞述人建立輜重兵和工兵是為了適應長年對外戰爭對工兵開路、輜重兵運輸的需要。攻城器械的發達,也是為了能適應攻打敵人城堡的需要。在亞述人的壁畫上,通常雄偉高大的城堡都是敵人的,而不是亞述人自己的。那是因為亞述人很少重視城防建設,他們可不會呆在城裡等敵人來進攻。
亞述人還特別重視野戰營壘和驛道的建設。野戰營壘是臨時性的兵營和堡壘,設計巧妙,建築牢固,對亞述軍隊野戰的勝利起重要的保障作用。亞述野戰營壘也是後來羅馬野戰營壘的原型。營壘的外緣是橢圓形的圍牆,圍牆的下半部像是用磚砌成,上半部是柵欄。在圍牆的一定間隔內修有監視敵人和意外緊急時防禦用的塔樓和雉堞,在圍牆內撐有成排的帳篷。帳篷的設計很特殊,中間露天,兩端有半圓形的屋頂覆蓋著。修築野戰營壘由工兵承擔,一旦軍隊撤離,一切裝置當即拆除。
亞述人建設驛道,是適應迅速調兵遣將、傳達命令的需要。在亞述,驛道縱橫交錯,十分發達。在亞述有用石塊和磚鋪砌的寬闊道路,若干路段甚至還鋪上了瀝青,這在世界上還是首創。在驛道的路旁,每隔20公里建有一個驛站和一眼井。在驛站裡,國王的急使換乘馬匹,不停地把國王的公文從首都送往亞述帝國的各個地區。亞述人還在驛站設定官吏,負責檢查道路的安全,保障使節和信件的往來。驛道的修築和驛站的設定,不僅為軍隊的調遷、輜重的運輸和行政聯絡提供了方便,而且也為帝國內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提供了便利。波斯帝國的驛道制度就是在亞述驛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擴大的。
雖然亞述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體系,但以軍事立本的國家始終無法長存。公元前七世紀中葉,亞述爆發內戰,遊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衰亡。公元前605年,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亞述帝國滅亡。
亞述的繁榮與壯大來源於其出色的軍事改革、強大的軍事實力和侵略擴張的對外政策。而這注定他的統治基礎是不穩定的。首先,亞述帝國是靠野蠻的武力鎮壓來維護統治的,因此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各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不斷地掀起反抗鬥爭。敘利亞、腓尼基、巴比倫和埃及等地雖屢遭亞述人的血腥鎮壓,但從未停止過反抗鬥爭。亞述帝國儘管幅員遼闊,但各個地方並沒有在經濟上鞏固地聯絡在一起。因此,一旦失去軍事優勢,帝國的統治就會出現嚴重的危機。
另一方面,在帝國統治集團內部,隨著奴隸制經濟在戰爭過程中的進一步發展,商人僧侶奴隸主集團和軍事貴族奴隸主集團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前者要求擴大工商業利益和城市自治權,後者則熱衷於對外征服和掠奪。兩者衝突時有發生,從內部削弱了國家的統治力量。
*亞述國王巴尼拔二世獵獅
亞述諸王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嚴重地消耗了亞述本土的人民。和古羅馬末期相似,在亞述帝國的末期,統治者只能從屬國居民中徵募士兵來補充亞述主力部隊。這就使得亞述軍隊的整體戰鬥力下降。因為被征服被奴役的屬國士兵根本不願為亞述人賣命。
此外,戰爭藝術方面的變革也最終導致了亞述人的失敗。在公元前850年之後,在遼闊的歐亞大草原地帶上生活的草原遊牧民族開始習慣騎在馬背上。隨著對馬匹的強度和速度的開發利用,這些草原遊牧民族成為富有機動靈活特長的騎兵,並逐漸成為農耕文明的禍害。只有擁有同樣的機動性的騎兵隊伍,才能制止遊牧民族的入侵,而亞述人難以做到這點。因為亞述人的土地不適宜養馬,馬匹不得不依賴於米底。而當米底宣佈獨立並與亞述為敵之際,亞述的厄運就要到來了。
雖然亞述帝國已經徹底地滅亡了,但在世界軍事史上,亞述人卻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創立的許多新兵種和作戰方法,都為後來的波斯人和羅馬人所仿效,為軍事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強盛與衰亡更是值得後人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