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號吳太祖。“三國”局面真正開始形成。魏蜀吳三國中,以吳國曹丕立國最早,蜀漢劉備緊隨其後。而孫權稱帝比這兩人晚了6年,是最晚稱帝的。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孫權對漢室忠心,或者是他不想稱帝,而是因為之前時機不合適,當時孫權背刺關羽和劉備結下深沉大恨,如果稱帝,就要面臨魏蜀兩國的輪番進攻。

229年,當孫權稱帝時,他的強敵曹操、劉備、曹丕等人已經先後離世。蜀國和東吳也摒棄前嫌,重歸於好。孫權稱帝那天,蜀國還派人來慶賀,兩國達成盟約,同意擱置爭端一致抗魏。

稱帝當日,孫權立兒子孫登為太子,追封父親孫堅為太上皇,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眾所周知,孫策是孫權的哥哥,人稱江東小霸王。孫權孫策的父親孫堅將重擔交給了孫策,就是任命了孫策做自己的繼承人。如果不是孫策他臨死之前把江東交給了孫權,是絕對不會有孫權的今天的。

況且從功績上看,孫權後來的家業幾乎都是孫策為他打下的。既然無論是地位還是家業都是從哥哥孫策哪裡繼承來的,那麼現在孫權稱帝,最起碼也該封孫策做太上皇才對,結果孫權只封孫策為王,顯得十分小氣。

就連《三國志》的作者都在書中為孫策抱不平: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意思是說,你孫權能在江東站穩腳跟,和別人爭奪天下,都是孫策給你打下的基礎。而你孫權不仗義,竟然只給孫策的兒子封個侯爵,還不及一個大將軍。

其實,孫策幹缺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孫策雖然對外戰爭被人笑做“孫十萬”,但是在家內鬥卻是天下少有的高手。

比如對他有救命之恩的張昭。

孫策臨死之前,把孫權交給了張昭,苦口婆心地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當時孫策才十幾歲,手下根本不聽他管教。是張昭站出來,親自支援孫策,人心才逐漸穩定下來。

年幼的孫策為了拉攏張昭,拜其為師,終日盡師徒之禮。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翅膀硬了的孫權,對年事已高的張昭越來越不耐煩,直接砍死了張昭。

到了晚年,孫策更是無法無天,手足相殘,血灑宮廷的事情幾乎每日每夜都有發生。可見其人品之底下。

最後,再來回答開頭的問題。孫權為何不尊封孫策為皇帝呢?

因為孫策有個兒子叫孫紹,當年孫策英年早逝,兒子孫紹也只有兩歲。無奈孫權只好把繼承人之位交給了孫權。為什麼孫策死前沒有欽定讓兒子孫紹做孫權的繼承人呢?因為他知道就算交代了,自己的這個弟弟恐怕也不會心甘情願地讓自己的侄子孫紹繼承自己的遺產。

這樣分析,就很容易猜出為何孫權不給孫策追封為皇帝了。假如孫權尊封孫策為皇帝,因為孫策的兒子孫紹也有繼承權,從法理上來說,可以成為下一任繼承人,相比這是小肚雞腸的孫權所不願意看到的。

5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的今天(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