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1211年八月,蒙古與金國爆發了一場決定國運的大戰,因為主要的交戰地點是在野狐嶺附近,史稱“野狐嶺之戰”。野狐嶺之戰,一直以來就被史學家們認為是決定蒙古與金國兩國國運的重要戰役,在這一戰之中,一代雄主成吉思汗率領不到十萬的蒙古鐵騎,擊敗了四十餘萬金國大軍,在此之後,曾經那個不可一世的金國元氣大傷,國內政變不斷,在二十多年之後,便因蒙古與南宋的聯合夾擊而滅亡。那麼,曾經那個滿萬不可敵的金國大軍,面對蒙古鐵騎,金國又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這為何還會在決定國運的野狐嶺之戰中,一敗塗地呢?

在談論金國本身的原因之前,我們應該要對野狐嶺之戰前的蒙古帝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在成吉思汗發兵野狐嶺之前,蒙古已經得到了建立一支強悍騎兵所需的良駒駿馬與武器裝備,這些東西的來源便就是西遼帝國和西夏帝國。在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耶律大石篳路藍縷建立起來的西遼帝國頹勢已現,進入了內亂之中,從公元1209年到野狐嶺之戰前,西遼在蒙古的蠶食之下,已經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領土被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

在此之前,蒙古帝國又將腐朽不堪的西夏帝國主力給打垮了,前後數次入侵西夏,使得夏金聯盟土崩瓦解,西夏國內還爆發了弒君的政變,使得本就風雨飄搖的西夏帝國愈發的搖搖欲墜。在吸收了西遼與西夏兩個古老帝國的資源之後,蒙古帝國的國力蒸蒸日上,軍事實力已然超越稱霸東亞的大金王朝。

此時的金國呢,因為不分精華、糟粕的去進行漢化,走上了宋朝縱然豪強的老路,土地兼併嚴重,又因為濫發錢幣,導致經濟走向崩潰,財政出現嚴重危機。據《金史》記載,金朝中後期因為財政困難,無力供養大量的常備軍,戰時常常強行徵兵入伍,金國常備軍最多的時候是在海陵王完顏亮、金世宗完顏雍時期,當時的常備軍,算上屯戍的馬步軍也不過是三十萬不到,到了金章宗後期,金朝因為通貨膨脹經濟不斷衰退,大規模裁減常備軍,到了野狐嶺之戰前夕也就是衛紹王在位之時,金朝的常備軍只有十餘萬。

這十餘萬常備軍呢,又要分守宋金邊境、金夏邊境還有金國的老巢——遼東,以及中都城,在蒙古與金朝交戰前,駐守宋金邊境的金國常備軍是不能動用的,金夏邊境的常備軍也只能抽調少部分參戰,遼東能夠抽調出來的兵力也極為有限,按照這樣來計算,能夠參與野狐嶺之戰的金國常備軍恐怕也就是六七萬左右,反觀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則是能輕鬆調集近十萬的蒙古鐵騎出徵,實力顯而易見。

說到這,大家就會有疑問了,野狐嶺之戰中,金國不是有四十五萬大軍嗎?的確,在野狐嶺之戰中,金朝是出動了四十五萬大軍,但是,大家別忘了,在前面就已經說到過,金朝有在戰時強行徵兵入伍的先例擺在那,而且,當時為了防禦蒙古的進犯,金朝以烏沙堡為核心,徵召了大批壯丁修築了一系列的防線,在野狐嶺之戰前,這些防線都沒修築完成,這四十五萬“大軍”裡,又有多少是被征伐前來修築防線的壯丁呢?更何況,平庸無能的衛紹王完顏永濟在得知蒙古秣兵歷馬,對金朝虎視眈眈的訊息後,第一反應竟然是封鎖訊息,採取了“鴕鳥心態”,對此視而不見,反而覺得蒙古這是在打西夏的主意!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蒙古帝國與金國的文臣武將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蒙古方面人才濟濟,特別是在軍事人才上,全都是一群身經百戰的軍事天才,成吉思汗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明之君。而金國方面呢?即位的衛紹王完顏永濟才能平平,雖然不是昏君,但是也強不到哪去,對於蒙古大軍的調動,既不調動主力組織防禦,又不遣使與蒙古暫時和談,抓緊修築防線,手下的文臣武將呢,大多都是酒囊飯袋,像獨吉思忠、完顏承裕這種在戰場上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的武將都還委以重任,就連在金國一眾大將中戰績還較為出色的完顏天驥也是一個顧頭不顧腚、坐失戰機的糊塗蛋。

在戰後,衛紹王完顏永濟想到的不是痛定思痛,重整旗鼓,而是第一時間甩鍋給臣子,對胡沙虎、完顏承裕等敗軍之將賞罰不分,結果使得胡沙虎悍然發動政變,自己身死,金朝距離深淵更近了一步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真實的和珅,也許我們都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