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隨著古裝劇,尤其是穿越劇越來越多,許多人幻想著回到清朝遇見四爺,或回到唐朝,當一回狄仁傑。那穿越回古代,我們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為古人即使講白話文,其白話文的發音也是古漢語發音,和我們現代漢語發音大不相同。

根據古漢語學者的研究,歷史上古代漢語的發音大致經過三個時期的變化,分別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從西周到漢朝的漢語發音;中古音指從南北朝到唐朝的漢語發音;近古音指從宋朝到清朝的漢語發音。(關於古漢語的發音分期,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此處只採用這種較為廣泛的說法。) 這三種發音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和現代漢語的發音更是天壤之別。比如說同樣是“青青子衿”這句話,三個時期的古漢語發音分別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漢朝):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 cing zi gin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蒙,有點像外語?

為什麼古漢語的發音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遷,他們講的胡語與中原漢語融合,導致了漢語發音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語言學家認為,今天的閩南語、粵語、廣東客家話和江浙吳語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發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漢語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不斷地向南遷,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漢語的發音帶到了南方,經過千百年的世事滄桑,至今還殘存著一些。比如,古漢語發音中有個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四個聲調中已經沒有了,但是在吳語粵語等方言裡依然還有入聲。今天的日語和韓語裡也保留著一些古漢語發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學日語發音時會感到一絲親切,學起來很順口。

有的人會感到疑惑:古代沒有錄音機,那又是怎麼知道古漢語發音的?其實用不著錄音機,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漢語的發音。古代沒有今天的漢語拼音,卻有一套類似拼音的文字注音體系,叫“反切法”。簡單地說,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一般都會選擇兩個常用字來反切,前面的字取其聲母,後面的字取其韻母和聲調。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為“房生切”,取“房”字的聲母f,取“生”字的韻母enɡ和聲調“一聲”,反切出來就是fēnɡ了。 中中國人早在兩千年前就使用反切法了,今天學者通過隋朝的《切韻》等韻書可以復推出中古音系,但上古音的復推比較麻煩,還要藉助親屬語言(比如藏語)的發音規律。但這些都是復推,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致。

有的朋友還疑惑:今天用普通話讀唐詩還是很押韻,怎麼能說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中古音的韻母和今天的韻母變化沒有太大,特別是平聲韻(句尾押韻字為一聲或二聲)的唐詩,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但你若讀上古音時代的《詩經》,你就會發現不怎麼押韻了。

古漢語發音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但要記住:如果想穿越回古代幹大事,一定要選擇好時代;否則,你穿回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穿越有風險,選擇須謹慎! 除了以上所說的,還有一個風險,即各地方言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因為實際情況不像古裝劇裡的角色們說著一口到哪都能聽得懂的普通話。

中國方言的歷史起源

漢語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漢語方言的複雜性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漢語不同方言間的差異,甚至大過歐洲不同種語言間的差異。比如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國語言是可以彼此交流的,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間各自用本國語言交流也基本沒多大障礙。

但一個東北人,聽江西同事給家裡打電話,基本上就像聽外語一樣,完全聽不懂。好像最難懂的方言是溫州話,傳說抗戰時期,抗日武裝部隊都會用溫州人做情報員傳遞軍情,因為不怕被偷聽——聽也聽不懂。

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可以整合劃分成為七大方言,即官話、粵語、吳語、客家語、閩語、湘語和贛語。每一種方言下面又可分為若干片區(大片區也稱次方言)。比如官話又分為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和西南官話等八大片區。其中,北京官話就是普通話的藍本。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區之間,差距有大有小。官話的不同片區間的差異就較小,互相之間是可以聽懂的。比如你是一個講東北官話的東北人,去大西北的陝西,能聽懂陝西話,因為陝西話屬於中原官話;你去大西南的四川,也能聽懂四川話,因為四川話屬於西南官話。

官話之間,除了一些地方性的詞彙外,彼此間都能聽懂。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區間的差異就非常大,差異最大的是閩語。比如說同屬於福建的福州和廈門都講閩語,但福州話屬於閩東片區,廈門話屬於閩南片區,彼此很難聽懂。

方言形成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比如原住民語言的影響、時間流逝導致的自身變化和地理環境的阻隔等,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歷史上移民導致的語言分化與聚合。比如,秦朝南伐百越,大量軍人、官員移民兩廣,促成了粵語的形成。再比如,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導致了北方官話語音的變化。所以,每一種方言的形成都有它背後的歷史原因。

復原的古越人形象

有湖北宜昌的朋友曾說過,他們在外地說話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四川人。四川話是西南官話的代表,西南官話是雲、貴、川、渝等地的方言,湖北也有一部分地區使用西南官話。為什麼湖北人要講四川話呢?其實大家弄反了,並不是湖北人講四川話,而是四川人講湖北話。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並不是古代巴蜀人的後代,而是湖北人的後代。明朝時就有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更大規模的移民則是發生在清朝初年。經過明末清初連年戰亂,四川人口大量減少,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所以清初康熙年間,清廷將大量湖北、湖南民眾遷去四川充實人口。因為清初兩湖地區是湖廣省,所以歷史上又稱此次事件為“湖廣填四川”。當時的湖廣人講的是當地的江淮官話,所以移民到四川后就將江淮官話帶到了四川,慢慢融合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話。所以不是湖北話像四川話,而是四川話像湖北話。

湖廣填四川

四川地處大西南,而官話主要是在北方,為何四川話也屬於官話呢?剛才說了,四川話來自於明朝的江淮官話,江淮官話的代表則是明朝初期首都所用的南京話。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將明朝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同時將南京話帶到了北京,慢慢形成了北方官話。所以,四川話和北方官話的源頭之一都是明朝的南京話,二者都屬於官話,四川也成為南方少有的講官話的地區。只是經歷了數百年的演變,四川話和北方官話聽起來已有差異了,但兩地的人彼此聽懂是沒有問題的。

再比如說,有的南京朋友去雲南旅行,感覺雲南一些地方的方言和南京話很像。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雲南官話也來自南京?還真是!雲南最早的原住民並不是漢族人,也不講漢語。雖然從戰國開始就有大量內地人移民雲南,但始終未撼動雲南原住民佔大比例人口的地位。在語言上,新來的內地移民被當地人同化,慢慢地也就不怎麼講漢語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初年,朱元璋為了鞏固在雲南的統治,向雲南大量移民內地人口。移民來源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軍隊,明朝在雲南建立了很多衛、所,相當於軍事駐屯區,所以不少軍人和軍屬移民到了雲南;另外一類移民就是南京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對南京人不放心,認為他們“政治不合格”,所以就強行將大量南京人移民到雲南。今天很多雲南人的家譜上就會寫著,其祖上來自南京。明朝學者顧炎武就說:“初明太祖之下金陵也,患反側,盡遷其民於雲南。”明朝的移民政策改變了雲南的人口構成,來自內地的漢族移民開始成為雲南人口的主體。大家都是移民過來的,若各自用原來的方言彼此就沒法交流了,而南京話使用人數眾多,又有政治地位,所以大家就逐漸都用南京話了。到了清朝,又有許多四川和湖廣的移民進入雲南,新舊移民融合在一起,在南京話的基礎上慢慢形成了今天的雲南話。

家譜對中中國人非常重要

明朝的南京話,其地位就是那個時代的普通話,也是雲南話的源頭。所以,今天南京人聽雲南話會倍感親切,畢竟五百年前都是近親。 有的朋友會產生好奇:中國這麼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這樣大力推廣普通話,那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交流時豈不是得用翻譯?是的,的確有用翻譯的,特別是在對普通話一竅不通的閩語地區福建。文獻記載:清朝時有個叫朱潮遠的官員到福建辦理一個案子,堂審的時候身邊就得有翻譯在場,否則真聽不懂閩語。一國之內,不同地區的人得用翻譯才能聽懂對方說話,中華文化的確是太博大精深了!

清朝庭審現場

15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實亡於萬曆?朱翊鈞:這個鍋我得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