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中國古代史上武功赫赫、開疆拓土的帝王,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絕對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由於受到明清評書小說、歷史課本、無腦自媒體以及南韓抗中神劇等歪曲影響,使得這些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的故事,很少被人完整的提及。

早年征戰

李世民出身于軍事貴族家庭,其父李淵曾為隋朝的太原留守、唐國公,還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哥,地位十分顯赫。

李世民17歲那年,隋煬帝北巡塞北,被東突厥始畢可汗包圍於雁門。隋煬帝遂下詔令天下之師勤王,李世民也參與其中。在這場行動中,李世民向隋將雲定興獻疑兵之計,成功將突厥騎兵逼退。

青年李世民

李淵太原起兵後,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參與指揮了攻取長安的戰爭,戰功卓著。李淵稱帝建唐後,李世民受封秦王、尚書令,統領帝國大軍,向各路諸侯開戰。

618年,李世民生擒隴西軍閥薛仁杲,解除了關中的首要威脅。619年,李元吉丟失太原,竇建德、王世充等開始聯合反唐,危機之下,李世民再度掛帥出征,他渡過黃河,一路收太原,降尉遲,所以披靡,河東軍閥劉武周被打的狼狽逃竄,最終被自己的乾爹突厥人殺死。

620年,李世民又親自指揮了統一戰爭中最為關鍵的虎牢關大戰,一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兩個最強大的軍閥。624年,李世民又在洺水之戰中重創劉黑闥。可以說,李世民是大唐統一戰爭的首功之臣。對於戰功卓著的李世民,李淵覺得對其賞無可賞,於是就給他發明了一個“天策上將”的頭銜。

虎牢關之戰時期的大唐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並逼迫父親李淵退位。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汙點,但是登基之後的他很快用自己的赫赫功績證明了自己才是大唐帝國最合適的繼承人。

掃北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得知大唐內部有變,東突厥頡利可汗組織了近十萬突厥騎兵,準備趁火打劫。很快,突厥鐵騎兵臨涇陽城下,李世民令大將尉遲敬德率軍反擊,取得斬敵一千的小勝。但是,這無法阻止突厥人的繼續推進,很快,頡利可汗便在渭水北岸列陣,長安城已近在咫尺。

當時,大唐上下都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面對這樣的危機,自然是上下慌亂。不過,李世民卻不以為然,他一面扣押前來勒索的突厥使節執失思力,一面在渭水南岸佈設疑兵,以此威懾頡利可汗。隨後,李世民親赴渭水,與頡利可汗談判,最終雙方達成渭水之盟。

李世民繼位時的大唐及周邊局勢

渭水之盟後,李世民深以為恥,他一面訓練精兵,一面祕密挑唆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矛盾,藉機扶植親唐派,以此分化敵、壯大自己。

很快機會來了,東突厥國內發生了嚴重的雪災,同時薛延陀等部族反叛東突厥,另外,頡利可汗也和突利可汗發生了內訌。李世民見狀,先令劉旻、劉蘭率軍北上圍攻依附突厥的軍閥樑師都,頡利可汗很快派出騎兵營救,但被柴紹率領的另一支唐軍擊敗。不久,樑師都被其堂弟樑洛仁刺殺,河套地區迴歸大唐。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張公瑾獻“平突厥六策”,被李世民採納。隨後,李世民組織十萬精兵,兵分六路,由李靖全權統領。貞觀四年(630年),李靖親率三年鐵騎出定襄,擊敗東突厥部隊,突厥大將康蘇密降唐,頡利可汗大驚失色,慌忙北逃,途中又遭柴紹和李績部隊的截殺,損失慘重。

頡利可汗退守陰山後,企圖通過一面談判,一面暗中積蓄力量,東山再起。結果,李靖乘雙方談判之機,突襲陰山,一舉摧毀突厥牙帳。頡利可汗慌忙西逃,企圖投靠吐谷渾,結果在途中又遭李績部隊截殺,軍隊損失殆盡。最終,頡利可汗被李道宗部所俘,軟禁於長安。東突厥汗國自此滅亡,漠南地區併入大唐版圖。

貞觀十五年(641年),盤踞漠北的薛延陀夷男可汗乘李世民東巡之機,入侵大唐北部邊疆。李世民令李績等大將出兵反擊,將之擊敗。

貞觀十九年(645年),夷男可汗去世,其子多彌可汗繼位,大唐與薛延陀的關係更加緊張。次年,多彌可汗向大唐宣戰,李世民令喬師望、執失思力等大將出塞反擊,擊敗薛延陀軍,俘兩千餘。六月,李世民下令兵分三路,對薛延陀發起滅國之戰,多彌可汗慘遭重創,在逃亡中被殺。

大唐安北都護府

殘餘的7萬薛延陀人立咄摩支為新可汗,企圖東山再起,但李世民不予以承認,他令大將李績率軍遠渡大漠,追殺殘餘的薛延陀軍,薛延陀再受重創,五千人被斬首,三萬人被俘虜。咄摩支見大勢已去,便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汗國宣告滅亡。隨後,漠北諸部全部歸附。李世民在此設定安北都護府,大唐疆域覆蓋貝加爾湖一帶。

徵西

在兼併東突厥汗國以後,李世民開始著手策劃征戰河西、溝通西域的大計。貞觀八年(634年)六月,吐谷渾入侵大唐,李世民令段志玄率軍反擊,吐谷渾軍退走。同年十二月,李世民令李靖為主帥,出兵征伐吐谷渾。次年四月,李道宗在庫山(青海湖附近)擊敗吐谷渾軍。隨後,李靖下令,兵分兩路,追擊吐谷渾軍主力。兩路大軍連戰連捷,吐谷渾國主慕容伏允走投無路,最終自殺。其子慕容伏順向唐軍投降,隨後被李世民封為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大唐的附屬國。

吐谷渾歸降以後,党項、白蘭等諸部族也先後歸降大唐,李世民設定鬆州都督府(今四川松潘),管轄當地。

唐太宗李世民

與此同時,位於吐蕃部族在其傑出首領松贊干布的統治下,完成了西藏地區的統一。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干布以大唐拒絕和親為藉口,向大唐宣戰。戰爭初期,吐蕃軍連戰連捷,先是重創吐谷渾軍,又擊敗党項、白蘭諸部,接著又“勒兵二十萬入寇鬆州”。鬆州都督韓威率軍出戰,被吐蕃軍擊敗。於是,韓威退守鬆州城,松贊干布圍城數月,不能攻克。

八月,李世民令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等率五萬步騎馳援鬆州。九月,牛進達率唐軍先鋒部隊夜襲吐蕃大營,斬首千級。松贊干布自知無法取勝,又擔心後方不穩,遂下令撤軍回國。

不久,松贊干布遣使謝罪,李世民為穩住吐蕃,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此後,直到松贊干布去世,吐蕃一直採取親附大唐的政策。

貞觀十三年(639年),高昌國主麴文泰在西突厥的支援下,進犯大唐的附屬國焉耆。李世民遂令侯君集、薛萬均等統率步騎萬人及突厥、契苾部兵馬征伐高昌。麴文泰本以為大唐不會出兵,忽聞唐軍兵臨城下,竟被驚嚇而死,其子麴智盛繼位,繼續與唐軍對抗。不久,高昌軍被打的大敗,麴智盛見無力迴天,只好投降,高昌國宣告覆滅。隨後,李世民設定安西都護府,西域東部併入大唐版圖。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派郭孝恪為安西都護。同年,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扣押大唐使節,同時還派出處月、處密兩個部族的軍隊侵犯大唐。郭孝恪聞之,親率二千輕騎兵出擊,大敗突厥軍,並乘勝奪取二部族所屬領地(在今烏魯木齊周圍)。

大唐鐵騎

貞觀十八年(644年),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焉耆背叛大唐,投靠西突厥汗國。李世民聞之盛怒,遂令郭孝恪率三千步騎夜襲焉耆,生擒焉耆王龍突騎支。這時,西突厥大將屈利啜率援軍趕至,郭孝恪又繼續與西突厥援軍交戰,將之殺的一路潰逃。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令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郭孝恪等徵發漢、鐵勒、突厥等諸部兵馬近十萬,征伐焉耆、龜茲等國。唐軍出其不意,連戰連勝。先征服處月、處密二部,隨後又攻破焉耆,擒殺焉耆王龍薛婆那支。接著,唐軍兵龜茲王都伊邏盧城下。經過近四十餘日的激戰,唐軍最終破城,龜茲王白訶黎布失畢被俘。龜茲宰相那利率殘餘勢力出逃,並與西突厥援軍匯合。

極盛時期的安西都護府

隨後,那利與西突厥援軍一起突襲伊邏盧城,郭孝恪率軍抵禦,不幸戰死。阿史那社爾率領唐軍繼續作戰,大敗西突厥軍,生擒那利。隨後,李世民設定安西四鎮,並將安西都護府治所西遷至龜茲。至此,西域基本併入大唐版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天竺(今印度)戒日王朝的傑出君主戒日王去世,大臣阿羅那順篡位。與此同時,李世民派王玄策率五十餘騎出使天竺。誰知阿羅那順沒事找事,竟派出兩千兵馬伏擊大唐使團,經過一番廝殺,大唐使團中只有王玄策等三人逃出。

隨後,王玄策向松贊干布和泥婆羅國(今尼泊爾)借兵八千餘人,對天竺發動復仇戰爭。經茶鑄和羅城(今印度巴特那)一戰,王玄策大破天竺象軍,斬首三千餘,另有一萬餘天竺軍被驅逐至恆河溺死。阿羅那順棄城逃脫,隨後又收集殘軍繼續與大唐交戰,結果兵敗被俘。

王玄策

接著,王玄策派人攻取乾陀衛江,俘天竺王妃及王子。隨後,王玄策將阿羅那順及其王妃、王子等兩千多人押送長安獻俘。以此,統一北印度的戒日王朝徹底崩潰,印度北部進入數個世紀的群雄割據時代。

徵東

貞觀十七年(643年),在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的支援下,百濟對大唐附屬國新羅(南韓真正的祖先)發動戰爭,連克四十餘城,新羅頻臨亡國的危險。於是,新羅遣使向大唐求救,李世民為收復遼東,遂出兵六萬,征伐高句麗。這次,李世民選擇了親征。

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唐將張儉率前鋒部隊攻至建安,斬首千餘。同時,李績攻克蓋牟城(今遼寧撫順),俘敵兩萬;張亮率率水師渡過渤海,攻破北沙城(今遼寧大連),俘敵八千。接著,李績進抵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淵蓋蘇文急令四萬步騎救援,唐將李道宗僅率四千名精銳騎兵阻擊,將之擊退,斬首千餘。

高句麗

不久,李世民親赴遼東城下,親自指揮攻城作戰。唐軍士氣高昂,一舉破城,斬敵一萬,俘虜五萬。隨後,李世民又率軍圍攻白巖城(今遼寧岫巖),淵蓋蘇文又徵調一萬兵馬馳援,被唐將契苾何力的八百胡騎擊敗,損失千餘。六月,李世民攻破白巖城。不久,李世民又親率大軍圍攻高句麗在遼東的最後據點安市城(今遼寧大石橋市),淵蓋蘇文又出動高句麗、靺鞨聯軍近十五萬馳援,此次東征中最慘烈的安市城之戰打響。

李世民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一面以少數部隊繼續圍攻安市城,一面親自率領重兵打擊高句麗、靺鞨援軍。最終,援軍被殺的大敗,僅被斬首的就超過兩萬以上。高句麗主將高惠真、高延壽以及其所率的四萬殘兵也被包圍,最終投降了大唐。隨後,唐軍發起攻城作戰,但在高句麗守軍的頑強抵抗下,唐軍未能攻克。隨著深秋來臨,李世民被迫下令撤軍。

李績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採納李績的計策,對高句麗發動襲擾作戰。隨後,李世民令李績、牛進達等率領水陸大軍,兵分兩路,攻入高句麗國境。李績在南蘇等地連續擊敗高句麗軍,並焚燬南蘇外城;牛進達在積利城(今遼寧瓦房店市)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二千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將古神感渡海進擊高句麗,與五千高句麗步騎發生遭遇戰,將之擊潰。當晚,萬餘名高句麗軍對唐軍發起反撲,再次被古神感率領的唐軍擊敗。同時,薛萬徹進抵鴨綠江岸,在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擊敗高句麗軍,斬殺敵將所夫孫。隨後,又擊敗三萬高句麗援軍。

總結

說到這裡,我們要交代一下,李世民雖連年征戰,但在內政上也頗有建樹,經濟文化也日趨繁榮,史稱“貞觀之治”,做到了真正的文治武功。

貞觀四年(630年),漠北及西域各部共尊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大唐與西北各部的共同統治者。

李世民去世時的大唐版圖

李世民繼位之時,大唐疆域左不過玉門,右不過遼河,北又沒有河套。至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之時,大唐疆域已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俄羅斯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疆域空前遼闊。

往期回顧

7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俄國末代王子:其短暫的一生,仿若來人世歷劫償債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