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200年,大漢皇帝劉邦連同其統帥的大軍,被匈奴單于冒頓圍困於白登山。正值隆冬,漢軍形勢危急、生死難測。

某夜,一名密使悄悄潛入匈奴單于冒頓夫人(閼氏)的隨軍營帳。閼氏先是大驚失色,可來使卻非常謙恭,倒身下拜,並告知自己的身份是大漢皇帝派來的特使,此次前來的目的,是有要事要告知閼氏。

除了奉上金銀珠玉外,來使還將一幅繪有絕色美女的畫軸展示到閼氏面前,畢恭畢敬道:“大漢皇帝被單于圍困,有意與單于休兵和解,為表達誠意,陛下願將國內最美的女子敬獻單于。”

閼氏聞聽醋意大發,哪有妻子能夠容忍丈夫心中有其他女人呢?為了阻止漢朝向自己的老公送美女,閼氏特意去見了冒頓,對他說:“我們匈奴習慣於草原的生活,即便攻佔下了漢地,恐怕也不適合我們居住。最近我聽說漢朝皇帝有神靈輔佐,如果我們執意與漢為敵,冒犯神靈恐怕對全族不利,希望單于好好考慮與漢軍作戰的事情,不要因為小利而忽視了匈奴的根本利益。”

聽了夫人的意見,冒頓單于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放劉邦一馬,從白登山撤圍,劉邦算是躲過了一劫。而這個利用閼氏的嫉妒心,釜底抽薪的辦法,正是謀臣陳平的妙計。

白登之圍開啟了漢匈之間,延續三百年的戰爭。雖說劉邦從白登山全身而退,但在心理上卻落了下風,漢軍面對匈奴軍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有了畏懼的心態。

自那之後,冒頓統帥的匈奴氣焰越發囂張,不斷向漢朝挑起戰事,這不僅讓漢朝的邊境不得安寧,也讓劉邦心煩意亂,最後不得不在婁敬等大臣的建議下,採取了與匈奴和親的策略,才算暫時緩和了漢匈之間的邊境衝突問題。

劉邦戎馬半生,號令天下英雄,就連當年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最後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烏江自刎,可是面對匈奴入侵,卻不得不採用漢女和親這種低聲下氣的方式來解決爭端,實在憋屈。可對一國之君劉邦來說,這樣的選擇也確實是無奈之舉。

一、強敵的崛起

劉邦曾經天真地認為,霸王項羽死後,普天之下便再沒有可以與自己匹敵的對手了;然而,事實很快就打痛了大漢開國皇帝的臉,因為在北方,有一個強敵已經崛起,並開始將自己的勢力向中原地區滲透。

這個人便是匈奴可汗冒頓,也是匈奴的傳奇英雄。原本在北方草原上,是匈奴、東胡和月氏三強鼎立的局面,但冒頓弒父奪權後,野心勃勃,意圖成為北方草原的唯一主宰。

東胡王自詡實力強大,向匈奴發起挑釁,傲慢地向冒頓索要良馬和美女,冒頓將計就計,表面上假意應允屈從,暗中集結舉國可以作戰的男子,借東胡王得意洋洋、麻痺大意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戰滅掉東胡勁敵。

隨後,冒頓趁強兵之勇,攻打月氏,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幾乎一夜之間,北方草原便由三足鼎立,變成了匈奴一家獨大。此時的冒頓可謂真正的草原之王,匈奴控制的土地範圍,幾乎與漢帝國相差無幾。

冒頓的迅速崛起,成為了漢朝的強敵。而冒頓的野心也並不滿足於成為草原之王,他開始肆無忌憚地覬覦中原。

二、誤判形勢,導致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匈奴鐵騎悍然入侵大漢邊界,韓王信叛敵,大漢帝國的北部國門洞開,冒頓長驅直入,直逼晉陽。劉邦見形勢危急,當即御駕親征,兩支勁旅展開了殊死的戰鬥。

戰爭之初,漢軍進展比較順利,對匈奴部隊一路窮追猛打,勢頭強勁。可就在勝利在望之時,寒冬降臨,嚴寒的天氣,致使三成漢軍因凍傷喪失戰力,讓漢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是繼續進軍追討匈奴,還是按兵不動等待開春再戰?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

恰逢此時,劉邦得到情報,匈奴大軍已經屯兵代谷,若能突襲,可一舉殲滅匈奴主力,說不定還能擒獲冒頓,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的邊境問題。

起初劉邦對此訊息也是將信將疑,一連派出十來支軍探前去偵察,得到的反饋皆是代谷守備鬆懈,可以突襲。劉邦依然不太放心,再次派出業務能力出眾的資深軍探婁敬前去偵察。

婁敬做事果然縝密,這次他發現了匈奴部署的駐軍大有蹊蹺,代谷中駐紮的都是些老弱傷殘,明顯不是主力部隊,婁敬當即斷定,這是冒頓誘敵深入的詭計。

婁敬得到這樣的結論後,不敢耽誤,立刻返回漢營,準備阻止劉邦進攻代谷的計劃。可他還未到達漢營的駐地,卻發現漢軍已經傾巢而出(也不知劉邦是搭錯了哪根神經,為何不等婁敬的反饋)。

婁敬大驚失色,緊急求見劉邦,向他說明冒頓陳兵代谷是有意示弱,意圖誘敵的判斷,冒死請求劉邦下令停止進軍,但劉邦聽不進去,反而認為婁敬的行為有妖言惑眾、渙散軍心的嫌疑,不僅不撤兵,反而下令將婁敬投入了監獄。

然而劉邦很快就嚐到了自以為是帶來的苦果。果如婁敬所言,冒頓早已佈下埋伏,只等劉邦自投羅網了。當劉邦陳兵於白登山時,匈奴四十萬主力大軍如潮水而來,將白登山圍得水洩不通。

劉邦被困七天七夜,雙方相持不下,可漢軍被圍,糧草供應困難,且天氣寒冷,士兵的非戰鬥減員非常嚴重,如果再不突圍,恐有不戰自亂,全軍覆沒的危險。

於是陳平獻計,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白登山之戰,劉邦雖然逃脫,但對於原本實力相差不大的漢軍與匈奴軍來說,卻是一場事關士氣與國力的較量,這一局,劉邦輸了。從那之後,漢軍對匈奴的軍力產生了一種難以言狀的畏懼。

三、根據當時國力,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劉邦有個為人稱道的品德,那就是知錯能改。白登山之戰後,劉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便將婁敬從監獄中放出來,並誠心誠意地道了歉,還將婁敬封為“建信侯”,並加以重用。

白登之圍後不久,冒頓又向漢朝發起了挑釁,劉邦為此非常鬱悶,便向大臣們徵求解決邊患的方案。這回,婁敬丟擲了與匈奴和親的提議,併為劉邦分析了為何應當進行和親的原因:

1、漢朝本身就帝國初立,百廢待興,又經歷了與匈奴的大戰,國力消耗嚴重。這種時候需要的是休養生息,積累實力,切忌再起戰事,以當時大漢的國力,如果被長期拖入戰爭,恐怕國家難有強盛之日。2、匈奴是遊牧民族,沒有華夏民族傳統的禮儀觀念,所以與他們打交道,是講不了道理的。既然沒法講理,又不能用武力將其臣服,倒不如成為親戚,以親族感情為紐帶來制衡,達到保持友好關係的目的。

畢竟以當時漢朝的國力和軍力,與匈奴進行長期軍事抗衡的話,對國民經濟和百姓生活都將是巨大的消耗,與其長期積貧積弱,不如韜光養晦,練好內功,蟄伏待機。

劉邦覺得婁敬的建議很切合實際,雖然和親對大漢來說難免窩囊,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恐怕這也是最能兼顧周全、顧全大局的方案了。

和親政策實行後,漢與匈奴的關係確實得到了改善,但邊界衝突依然不斷,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匈奴單于高高在上、威懾四方,動不動就對大漢朝兵戎相見,儼然一副北方霸主的架勢,這讓大漢的統治者們,內心深處依然惴惴不安。但迫於形勢,又不得不將和親政策持續下去。

不過歷史是發展的,強與弱也是可以此消彼長,互相轉化的。或許正是因為劉邦審時度勢、忍辱負重實行了和親政策,才為漢朝幾代人贏得了休養生息,提升國力的時間,才為後來漢武大帝的崛起,創造了必要且必須的條件和物質基礎。

4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舊影拾記:1952年倫敦是什麼樣子?大霧濛濛,人們都戴著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