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

我們都曾經想象,這一生應該是個有所成就的人,但是時間為什麼沒有兌現我們的承諾?

清末有一個人叫張德彝,跟康有為差不多一個年代,他身居外交要位,故事鮮為人知,究其根源,既不是能力問題,也不是機會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問題導致的?

張德義出生於1847年,祖籍福建,祖上隸屬漢軍鑲黃旗。雖然是旗籍,他們家生活並不寬裕,不得不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他十五歲時考入京師同文館,這是中國近代中國第一所外語學校,他便成為了第一屆十名學生之一。

京師同文館待遇算是不錯,學生可以"坐補馬甲錢糧",後來又改為每月發給"膏火銀"三兩,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另有獎金。學習三年期滿後,按考試成績分別授予七、八、九品官職。張德彝在這裡學了3年,18歲的張德彝被保奏為八品官。大家都看過周星馳的影視作品《九品芝麻官》,清代"九品"是最小的官,張德彝八品的起步算是不錯。

畢業後一年(1865年)總理衙門派三名同文館學生出國遊歷,張德彝被選中了。

在此次遊歷和此後一生中,其他兩位同文館的學生,似乎都沒有留下什麼著述,只有張德彝

特別愛寫。他以日記體裁筆錄了一部《航海述奇》,這是中中國人旅歐最早的親身聞見錄之一,使中國人大開眼界。

1868年至1869年,張德彝以譯員身份跟隨美國外交家蒲安巨(Anson Burlingame)出使歐美。先經日本到美國,過大西洋到歐洲,出地中海,過印度洋入南海,正好自西往東環遊世界一週,錄下《再述奇》一書。

然後他勤勤懇懇,開始了一系列的記載:

《三述奇》八卷,記同治九年至十一年(1870-1872)隨崇厚使法事;

《四述奇》十六卷,記光緒二年至六年(1876-1880)隨郭篙燾使英及其間奉調使俄至回國事,此書曾用《隨使日記》和《使還日記》名刊印;

《五述奇》十二卷,記光緒十三年至十六年(1887-1890)隨洪鈞出使德國,第五部內容在張德彝的見聞記錄裡,是比較全面重要的;

1890年從德國回國,任總理衙門英文正翻譯官,翌年並"侍德宗讀英文",居然當上了光緒皇帝的英語老師。

《六述奇》十二卷,記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986-1900)隨羅豐祿使英事;

《七述奇》記光緒二十七年(1901)隨戶部右侍郎那桐赴日;

《八述奇》記光緒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1902-1906)任出使英、意、比國大臣事,這也是他的職場巔峰。

1906年回國,任正白旗漢軍副都統。1909到1911年擔任"閱卷大臣",同年發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打破了張德彝保君立憲的夢。

1918年病故於北京,享年72歲。

張德彝一生的成就分為兩種,一是記錄見聞,二是外交工作。

從記錄見聞上講,他是一個出色的旅遊博主。

如果那時候有網路,他會是一名出色的旅遊博主,八部《述奇》共七十餘卷,二百餘萬字,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外交史。在見聞記錄方面他有很多個第一:第一個記錄西餐、第一個記載西方的避孕工具(避孕套)、第一個記載若干著名西洋工具、樂器和房屋名稱、第一個進入金字塔參觀的中中國人、分量大一點的是,第一個記載西方標點符號。

從外交工作上講,他恪守工作本位,把外交工作規範化、專業化。

張德彝是一個務實派,工作和國家需要什麼,他就去做什麼。其中,1904年張德彝在任駐英公使期間,奉命代表清廷出席日斯巴尼亞(西班牙)國王加冕儀式,又攜清政府撥的十萬兩白銀款項加入瑞士紅十字會組織。這些都是秉公辦事,有助於塑造清政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入國際大家庭的良好外交形象。

稍能體現主動的,例如1904年3月28日促進和英國簽訂《招工章程》,對維護華工的合法權益、保障華工在海外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幫助。

張德彝還幫助外交程式標準化:"入國問俗,不得視之一律。"張德彝曾上奏外交改革看法,其中包含外交禮儀、使館設定、使節官制、經費安排、人才儲備等多方面,並進一步深入細化和專業化。在建言奏摺中倒沒有多少思想層次的創新,只是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然後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革措施。

務實的張德彝,後人評價他"浪費了大好資源",雖無偉大之處,是像我們一樣的平凡人而已,原因有三。

一、出身和工作系統限制了他的想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德彝出身沒落的旗人家庭,統治中國的皇室讓他有天然的優越感,效忠皇室成為他的心理保護傘,導致對西方的觀察,最後還是變成中國的角度和立場,他本質上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傳統士大夫。

在舊金山,張德彝的筆記就記錄了他同一個美國化了的華人發生摩擦的情況。這個華人已經來到美國七年,學習基督教。張德彝曾經就對他訓斥道:"你已經剪了你的辮子,你又怎樣有臉回到中國去呢?"

張德彝逝世於"五四運動"爆發的那一年。值舉國為"巴黎和會"決議義憤填膺之際,這位年過七旬的資深外交官卻以"宣統十年"為年號,向時年13歲的廢帝溥儀敬呈臨終遺折,稱:"臣八旗世僕,一介庸愚……瞻望闕庭,不勝依戀之至!" 一副前清遺老的口吻和形象。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康有為也是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22歲接觸西方文化,他後來比較放得開。

二、明哲保身,缺少大聲疾呼的勇氣。

張德彝一生雖然正氣勤懇,沒有工作方面的積極突破。即便對西方很多見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體現。

對於避孕套這事,他認識到避孕套的兩大功能:預防性病和計劃生育。但是,他用儒家思想對這事進行了抨擊:"其法固妙矣,而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惜此等人未之聞也。要之倡興此法,使人斬嗣,其人也罪不容誅矣。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認為"避孕"是違揹人倫,沒有思考背後是為什麼,看不出背後西方國家對於性別平等、注重性安全的發展。

張德彝在看待國家現代化發展還是比較開明,對派遣留學生到德一事很支援,認為"朝廷以水陸兵法為要務,學成回華",方可"效力國家"。1889年,時任中國駐德公使館隨員接待遊學的軍事生作了妥善安排, 先是配到克虜伯等土廠,儘可能讓他們多學、多看、多動手。一年期滿後, 張德彝又安排他們至德國炮臺海口各處一遊,"以便增長見識,兼知防守之大概。"總是以"至其所教, 擇其善者而為之"作為鼓勵。這批遊學生後來好幾位當了高官,其中就有當上北洋皖系軍閥首領的段祺瑞。

在德國期間他考察德國的工業科技和經濟,甚至選了十數種德文的鐵路建造書籍帶呈李鴻章, 建議在中國國內全部譯出選用,同時建議設立鐵路學校,培養自己的人才。但是有沒有向清政府和光緒皇帝提議,還有待考證。

三、人生太過順暢,沒有逆境觸底反彈。

或許他日子過得太順利,從18歲做官開始,沒有和最底層的人長期接觸,了解他們的生活疾苦;59歲回國以後,安安穩穩地做官,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考驗,更沒有觸底反彈。直至走向共和,垂老的他仍以終生不曾參加過科舉考試為最大憾事,諄諄囑咐兒孫務必要讀"聖賢經書"。

結語:

後人認為比較為有價值的,不是張德彝的外交成就,而是他的《述奇》。從這一點看出來,作為一個有這麼好機會為國家引進先進思想的人,卻只是做了一名"旅遊博主",實在令人惋惜。

決定張德彝平庸的根本原因,是他腦袋裡見識雖然裝了一大堆,但是"意識"依然是封建中國的。

有時候我們嘲笑別人的夢想和"不著實際"的價值觀,當年馬雲"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口號高度,讓他走了很遠。覺醒和敢於實踐,依然是時代稀缺的。

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

還在人海里浮沉

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人

你還見過多少人

引用參考資料:

[1]劉含力,張德彝筆下的英國形象——以《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為中心,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

[2] 樓秀麗,張德彝—一個晚清外交官西方認識的成長史,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2008年

[3]張德彝和德國,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

69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亡帝責——庸君嘉靖起狂瀾: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