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得了皇位,因為這個原因,趙匡胤對於軍隊的管理是十分敏感的。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黃袍加身”的情況,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權力。通過杯酒釋兵權,北宋解決了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加強了中央對於軍隊的掌控,成功的杜絕了“黃袍加身”的再次發生。然而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收攏軍權的大趨勢下,卻仍有幾位軍中大將卻沒有被他解除兵權,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在北宋建立初期,它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當時宋朝北方有契丹、北漢虎視眈眈,南方有南唐、南漢在宋朝的臥榻旁酣睡。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宋朝必須要出兵攻伐四方,以完成國家的統一。在出兵的方向上,趙匡胤與大臣們定下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即先取比較弱小的西蜀、南唐和南漢,將有契丹支援的北漢政權放在最後。

而當宋朝向南方用兵的話,北方就必然採取守勢。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就必須要功勳大將坐鎮北方,才有可能鎮住虎視眈眈的後漢勢力,確保邊關部隊的士氣以及戰鬥力。於是,儘管是在收奪武將兵權的大背景下,但是為了確保北方邊境的安全以及南下戰略的成功,趙匡胤在西北邊城仍然安排李漢超、郭進、李謙溥及姚內斌等9名大將駐守。

不過在“杯酒釋兵權”的大背景下,這9名統兵大將雖然手握重兵、鎮守邊關,但是與以前的藩鎮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這些統兵大將並沒有給予很高的官職,只是任命“巡檢”或者“觀察使”,這些官職都沒有獨立的統兵權;其二是宋朝基層官職的調整。朝廷在地方管理體系中增加一名“縣尉”,該官職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沒有許可權調整這個官職。這種往地方基層管理體系中“摻沙子”的方式,弱化了地方軍政長官對地方的控制,從而保障中央對地方的強勢。

所以,雖然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後仍然保留了9名大將的兵權,但是這時候的領兵大將與此前的大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些大將既沒有獨立統兵權,對於地方的掌握能力也沒有之前那麼強。

那趙匡胤這樣的戍邊、分權之策,到底有沒有效果呢?宋真宗年間,大臣們在與宋真宗討論邊關之事時,就有大臣說道:戍邊之法,以太祖的辦法就很好,讓功勳大將鎮守邊關,但不給獨立統兵權,就讓他們長期鎮守,有功就給予重賞。這些人在久鎮邊關熟悉情況之後,既能擊退契丹,又因為其官職不高,朝廷也易於節制。在這樣的措施下,宋朝西北邊境17年穩如泰山。

可見趙匡胤當時的策略是非常奏效的,既收回了兵權,還強化了邊關的守衛能力。只可惜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賢臣名將一朝故去,北宋就少有能震懾群梟的大將了。而後契丹、蒙古輪流犯邊,北宋的領軍大臣卻青黃不接,最後只落得個偏安一隅,崖山一跳。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8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末戰爭:3000戚家軍大戰5萬八旗鐵騎,血染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