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來聊聊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齊國孟嘗君。

孟嘗君,名田文,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齊宣王田闢疆之侄。

說起孟嘗君,可能很多朋友馬上會想到三千門客,想到禮賢下士。還會想到成語狡兔三窟、雞鳴狗盜,雞鳴狗盜當然不是罵孟嘗君的,而是說他手下什麼樣的人才都有,並且在關鍵時刻可以派上用場。

影視作品中的孟嘗君

在歷史上,孟嘗君也是頗具美名。漢朝賈誼在名篇《過秦論》裡說:“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三國時期的曹植說:“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遊心無方,抗志雲際,凌轢諸侯,驅馳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霓。”

這些是古人對孟嘗君和戰國四公子的讚美,但是當我們翻開史書,卻會發現這位齊國公子的另外一面,這一面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有些可怕。

司馬遷的《史記》裡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孟嘗君經過趙國,平原君以禮相待。趙國老百姓也久聞孟嘗君賢名,都想看看這傳說中的公子長什麼樣,就前來圍觀,看完老百姓笑話說:“開始以為孟嘗君應該是個身材魁梧的人,今天一看才知道,是個矮小的男人。”孟嘗君聽完很生氣,和門客一起殺了幾百人,滅了一個縣才離去。薛公就是孟嘗君,因為他封地在薛邑,所以又稱薛公。

我在讀歷史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史書的記錄就輕易相信,至少我會翻多本史書。《史記》的這一段記錄,我就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有點沒頭沒尾。既沒有具體時間,也沒有具體地點,還沒有下文,彷彿孟嘗君就是空降在趙國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輕鬆殺了幾百人後又揚長而去,這是不符合邏輯的,殺這麼多人,總該有個時間地點吧,這個被滅的縣難道連名字都沒有?平原君以禮相待,孟嘗君卻屠殺趙國百姓,趙中國人還不追究,這同樣不符合邏輯。

這個故事的劇情也不符合孟嘗君的人物性格,因為這位大名鼎鼎的戰國公子,實在不至於胸襟狹隘到聽人說自己矮小就大開殺戒,要不然這樣的殺人魔王早就被史官鎖在歷史的恥辱柱了。《戰國策》、《資治通鑑》等文獻都沒有這個故事,所以這裡我大膽猜測是《史記》出現了偏差。司馬遷當然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是歷史的搬運工,只可惜這個孟嘗君殺人的故事從哪裡來的,我們也不得而知。

先把這疑點重重的孟嘗君殺人事件放一邊,後面說的幾件事,史書的記載基本是一致的。

影視作品中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仰慕孟嘗君的大名,就想用自己弟弟涇陽君為人質,換取孟嘗君入秦,齊湣王同意。於是公元前299年,孟嘗君田文來到秦國,並擔任秦國宰相。但很快就有人給昭襄王進言,說這孟嘗君是齊國宗室貴族,凡事必以齊國為重,這樣秦國就危險了。於是昭襄王改立樓緩為相,“囚孟嘗君,欲殺之”。從後文來看,這裡的“囚”應該是軟禁的意思,而不是真的下大牢,但卻隨時有生命危險。所幸孟嘗君的門客人才濟濟,在“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下,孟嘗君逃出秦國。

回到齊國後的孟嘗君又得到了齊湣王的重用,擔任宰相主持國政。因為怨恨秦國,孟嘗君馬上對老東家展開報復行動。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率領齊、魏、韓三軍,合縱攻秦。秦國求和,割讓鹽氏給齊國,把武遂還給南韓,把封陵還給魏國,三國退兵。

孟嘗君報復秦國,於情於理都算講得過去。既可以說秦中國人對他無理在先,也可以說這場仗符合齊國的利益。在其位,謀其政,現在孟嘗君是齊國宰相,自然要為齊國謀劃。

孟嘗君在齊國的好日子也沒有太久。幾年後,齊國貴族田甲劫持了齊湣王。事件平息後,齊湣王懷疑是孟嘗君在背後搗鬼。孟嘗君為避禍水而出逃。有一位曾經受過孟嘗君恩惠的賢人聽說這事,跑到齊湣王面前,說孟嘗君必不會參與謀反,並願意以生命作擔保,說完在殿前刎頸自殺。齊湣王很受震驚,下令再查此案,證明了孟嘗君的清白。齊湣王想召回孟嘗君,但孟嘗君推脫有病,請求回封地薛邑養老,齊湣王同意。不過再過些時間,孟嘗君又復出了,只是沒有擔任宰相。

秦將呂禮逃到齊國,在親弗(這個人的生平資料沒有找到,應該也是齊國大臣)的舉薦下,當了齊國宰相。呂禮和另一位齊國大臣蘇代不合,蘇代就跑去找孟嘗君。蘇代說服孟嘗君的理由是這樣的,現在呂禮主張齊、秦聯盟,一旦聯盟達成,那麼親弗和呂禮就會受到重用,本來就跟秦人有矛盾的孟嘗君就會被齊王輕視。齊國不去依傍秦國,那麼別的諸侯國就會向齊國靠攏,這樣一來親弗和呂禮就在齊國沒有立足之地,齊國的政局就只能由孟嘗君來治理。孟嘗君覺得很有道理,就按蘇代的意思去做,為了把事情做絕,他還給秦國宰相穰侯魏冉(羋八子同母異父的弟弟)寫信,讓秦國出兵攻打齊國,以徹底粉碎齊秦聯盟。於是魏冉請秦昭襄王齊伐,呂禮只得離開齊國。

這個故事在《戰國策》和《史記》都有記載。在這裡我們可以推測,孟嘗君考慮問題的時候,個人得失是放在國家利益之前的。他考慮的不是齊國與秦國聯盟對齊國的後果,而是考慮對自己的影響。在需要的時候,還可以請人來攻打自己的母國。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了享國八百二十九年的宋國。愈加膨脹的齊湣王開始對愈加專權的孟嘗君不滿。孟嘗君很知趣,反應也很快,他逃到魏國,再次受到重用,被魏昭王封為宰相。

影視作品中的齊湣王

孟嘗君接下來的舉動,正是他生平最受爭議的事。《史記》說他“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資治通鑑》說“與諸侯共伐破齊”。在燕國的主導下,在孟嘗君的驅動和配合下,燕、魏、趙、韓、秦組成五國聯軍,以樂毅為主帥,一舉攻破齊國。齊國國都臨淄陷落,全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幾乎滅國。齊湣王出逃,被楚將淖齒殺死。如果按照《戰國策》的說法,“淖齒用齊,擢閔王之筋,縣於其廟樑,宿夕而死”,淖齒抽了齊湣王的筋,把他懸掛在廟樑上,過了一整夜才慢慢死去。還有說被剝皮抽筋而死的,真是堪稱史上死得最慘的君王。

五國攻齊,主導因素是燕國,一方面是蘇秦蘇代兄弟的完美外交表現及演技,讓齊國在政治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正是前面給孟嘗君出主意的蘇代,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是個可以拿奧斯卡小金人的頂級間諜);另一方面是樂毅傑出的軍事天才,在戰場上打敗齊軍。但是除了燕國的因素,那位熟悉齊國內情,又推波助瀾的孟嘗君,作用也不可小視。可以說是在孟嘗君的幫助下,五國的進軍才如此順利,險些讓齊國陷入萬劫不復,讓祖國無數鄉親父老陷入水深火熱。

影視作品中的五國聯軍攻齊

齊國在田單等人的努力下,復國成功,齊湣王的兒子齊襄王登位。“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大概是自知無法再為齊國所容,孟嘗君在封地薛邑保持中立,不歸屬於任何一國。齊襄王剛登基的時候,因為忌憚孟嘗君的勢力,便與薛修好,這等於變相承認了孟嘗君的獨立。

孟嘗君死後,幾個兒子爭奪爵位,齊國和魏國趁機出兵,薛邑被滅,孟嘗君絕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不知道這算不算一報還一報。

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很開放的時代,人才的流通也很開放。從根源講,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人都是周的子民,所以生在一國卻為他國賣命,甚至對付自己母國,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大事。比如為秦國效力,把魏國打得哭爹喊孃的張儀和范雎都是魏中國人。為什麼我要單獨說孟嘗君呢?

那是因為張儀也好,范雎也好,這些人大多來自社會底層,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秦人給他們富貴和地位,他們只有死心相報。但孟嘗君不一樣,他是齊國公族,世受國恩,有自己的封地,世卿世祿,他聲名遠播,在很多國家都可以得到重用。換句話說,他有的選,卻偏偏選擇了和母國為敵。

《荀子·臣道》一文中,非常尖銳地把孟嘗君歸在了“篡臣”一類,荀子定義篡臣的標準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對上不忠君,對下沽名釣譽,不體恤公平道義,結黨營私,這就是篡臣。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好像孟嘗君每一條都中了……

20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7世紀準噶爾汗國:農耕+遊牧的複合式社會,依靠俘虜打造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