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NO.274,亦玄亦史/文

實際上丘吉爾和羅斯福則認為蘇聯為了佔據這個地區,特地派出軍隊將原德國居民趕出了東普魯士

自從俾斯麥在普奧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後,普魯士成為了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的統治核心,其領土也自然是德國最重要的一環。但時過境遷,今天的德國剩下的原普魯士地區並不太多。除了勃蘭登堡以外的原普魯士核心地帶現在大多屬於波蘭和俄羅斯。

德語義為“國王之山”的科尼斯堡

其中代表傳統容克貴族發源地的東普魯士的命運則令人分外唏噓。地處東南波羅的海的東普魯士現在已經被切割成了三塊:北部的梅梅爾地區和德語義為“國王之山”的科尼斯堡地區先被蘇聯併吞,分別更名為克萊佩達和加裡寧格勒州。後來隨著立陶宛的獨立,兩地也就分屬兩國。南部地區被劃歸波蘭,現分屬多省。

弄丟東普魯士

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趕上了工業革命的尾巴,國力迅速膨脹的同時有了海外殖民的念頭。隨著霍亨索倫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威廉二世將反對殖民主義的首相俾斯麥解職,德國作為當時的次強也加入了和老牌列強英法的爭奪。

工業革命使得德國的實力大幅度上升

1897年12月被威廉二世任命的外交部長馮·比洛提出德國應該獲取“Sunny下的地盤”,同年德國佔領中國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後來德國又與英法爭奪非洲的剛果、喀麥隆等地;並且在中東圖謀土耳其、伊拉克用以牽制英國在遠東的勢力。

還有氣氛緊張到極點的摩洛哥危機,差點使一戰提前爆發

殖民地的搶奪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敗後被迫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和約規定德國在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的同時,不得不承認波蘭獨立。大量原普魯士的核心領土在這個時候被劃歸了波蘭,其中包括部分東普魯士、上西里西亞、波森省和西普魯士。這是德意志帝國第一次失去東普魯士,而這種領土劃分方式將在二戰後重演。

苦澀的德國代表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奪回,終究還是太短暫

一戰後波蘭得以復國,其領土內的但澤自由市和波蘭走廊地帶來自《凡爾賽和約》中德國的割讓。這一塊地段將東普魯士變成了一塊飛地,阻隔了它與德國其他領土的接壤,從經濟上遏制了東普魯士的發展。於是圖謀波蘭已久的蘇德兩國在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又因為雙方的外長而命名稱《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

同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併成功佔領包括華沙在內的大半個波蘭,蘇聯同時向西挺進,佔據波蘭東部。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再次亡國,被德蘇瓜分。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祕密附加協議書》裡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被作為瓜分波蘭以後的勢力分界。

蘇德裝甲兵在事先約定好的波蘭邊界停下並握手致意

把德中國人趕出東普魯士—德黑蘭的爭執

蘇德友好並沒有延續太久,德國完成了向北方的領土擴張以及對法國的侵略以後把目光轉向了東方。雖然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和芬蘭的德軍將蘇聯三面包圍,但是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慘敗提前預示了德國的戰敗。

1943年4月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附近戰場被遺棄的德軍屍體

同年11月28日,美英蘇三國領導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會面,爭論如何處置戰後德國領土。斯大林拒絕歸還二戰中佔據的波蘭領土,並且認為波蘭在東面失去的領土應該去西面割取德國的領土作為補償。

也稱三巨頭會議的德黑蘭會議

被蘇聯佔據的原波蘭領土裡,其中有一塊就是一戰時期德國因《凡爾賽和約》割讓給波蘭的東普魯士北部,也就是科尼斯堡地區。科尼斯堡是一個不凍港,這裡東臨但澤灣,後來冷戰時期蘇聯在這裡組建波羅的海艦隊,可見其戰略價值。並且在這次的會議里斯大林提出原東普魯士地區的德中國人早就已經在戰爭中遷徙離開了當地。實際上丘吉爾和羅斯福則認為蘇聯為了佔據這個地區,特地派出軍隊將原德國居民趕出了東普魯士。

波茨坦的預設

這樣的爭論一直延續到後來1944年的雅爾塔會議中,三國仍舊無法對邊界問題達成共識。蘇聯甚至不認可原波蘭的流亡政府,力主扶植更加聽話的波蘭新政府。

在漫長的波茨坦會議以後,多國領導人從中斡旋,達成的一個共識——如果將屬於原普魯士領土的東普魯士南部、西里西亞、什切青等地區交還給波蘭,就可以有效地利用領土爭端問題阻止德國與波蘭重修舊好。這時在西方流亡的舊波蘭政府也無力反抗蘇聯的擴張,只好聽任斯大林強硬地分走自己的領土,再從德國割取地盤。

於是現在作為德波邊界線的奧德河-尼斯河線被首次確立下來,斯大林提出的寇鬆線也被接受,《波茨坦協定》被簽署。波蘭得到了包括東普魯士的大部分原普魯士領土的“管轄權”。這條協定決定了現在德國版圖的形狀。

波茲坦協定珍貴的照片和各國領導人的簽名

東德對法理的放棄和西德的頑抗

被《波茨坦協定》割成四塊的德國剩餘領土則因為蘇聯和西方陣營的漸行漸遠轉變成了東德與西德。東德政府迫於蘇聯和新波蘭政府的壓力承認了奧德河-尼斯河邊界線,並於1950年與波蘭簽署《茲戈熱萊茨條約》。出於統一陣線的需要,東德首次提出放棄了包括東普魯士在內的大量地區。

威廉·皮克(東德首屆總理)的眼神好像在說,不同意又有什麼辦法呢?

此時英美對東德進行了譴責,並提到奧德河-尼斯河線是臨時的,東德沒有資格將德國領土讓給波蘭。西德也拒絕承認東邊德波國境線的合法性,時任西德總理的阿登納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談論這個問題,“根據美國方面的證實,從德國東部,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地被驅逐出來的人總數達一千三百三十萬人。其中七百三十萬人已離開東部佔領區,而主要是到達三個西方佔領區。六百萬人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他們死亡了,腐爛了。”但蘇聯與波蘭對此無動於衷。

被強迫遷移的柯尼斯堡原住民

被孤立的西德

60年代以後,東西兩大陣營因為奧德河-尼斯河線問題產生了數度交鋒。阿登納與美方反覆強調波茨坦決議實際上對德國疆界並未做出最後規定;波茨坦決議中明確規定的是:領土問題需留待締結和約時做出最後決定。而蘇方赫魯曉夫則表示西德不認可奧德河-尼斯河分界線是想要再啟侵略戰爭。

赫魯曉夫表示西德不認可奧德河-尼斯河分界線是想要再啟侵略戰爭

西德在後面的幾十年裡也逐漸失去了西方陣營盟友們的支援。法國和英國首先出於緩和冷戰局面的目的分別在1959年公開表態承認接受奧德河-尼斯河線。同年最支援西德領土政策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去世,美國也開始對阿登納的主張提出異議。

勃蘭特的回答—無可奈何的選擇

在西德面臨國際局勢日漸緊張的情況下,勃蘭特上臺了。從1945年《波茨坦協定》簽署後到60年代,東普魯士地區的波蘭人口的生育率已經高出了遷入率,與此同時當年被趕出來的德國難民也已經在東西德被迫得到安置。

原東普魯士波蘭境內人口密度(圓圈內)

沒有西方國家願意為德國所謂的“領土權益”買單,勃蘭特在回憶錄裡說“西方政治家,甚至我們最好的朋友公開地或在私下講話中越來越強烈地催促我們的負責人做出勇敢的決定。”而勃蘭特自己又認為只有聯邦德國像世界展現出一個和平和充滿歉意的態勢,才有可能與波蘭和解,緩解歐洲冷戰期間劍拔弩張的局勢。

1970年,華沙,德國時任總理勃蘭特在遇害者紀念碑前下跪

於是勃蘭特在1970年公開承認接受奧德河-尼斯河邊界線,又在同年12月7日做出了世界知名的舉動——華沙之跪。到了這個階段,東西兩德已經全部放棄了戰前舊領土的索回。勃蘭特的這個“勇敢的決定”是一體兩面的,一是因為西方各國拒絕為德國二戰的餘禍買單,二則是在東西德並非短暫可以統一的情況下,領土問題之於冷戰,實在太過敏感。

東普魯士的終局

1989年東德城市的抗議示威達到了無法被彈壓的地步,作為鄰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相繼改弦更張,表示願意接受從東德逃出的難民。兩德的統一勢在必行,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與東西德的部長們就建立“2+4”機制達成協議,以討論德國統一的涉外問題。同年英法美多次向德國表態,認可奧德河-尼斯河邊界線。

兩德與四大佔領國在1990年9月12日於莫斯科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也稱“2+4條約”

在這個時期波蘭人已經在東普魯士、西里西亞等地生活並養育兩代人了,德國對於舊領土的放棄已經是木已成舟。於是兩德與四大佔領國在1990年9月12日於莫斯科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也稱“2+4條約”。德國於同年修改憲法,加入了這樣一條敘述:“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從這天起德國就再也沒有了以東普魯士為代表的大量舊普魯士領土的法理。

參考資料 l 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 .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 . 里昂耐爾・理查爾;德意志:一段尋找自我的國家歷史 . 米夏埃爾·施蒂默爾;盟國對德日領土的處置及德日應對的研究 . 汪凡家;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記憶 . 伊恩·克魯瑪

10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為何會被美國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