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說到底打的就是錢財,交戰雙方最終比拼的是財力。戰時金融一方面提供龐大的戰爭支出,另一方面要支撐戰時經濟的運轉。在《朱佩禧:抗日戰爭期間的中日金融角力》中,我們討論了金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期我們重點關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戰時金融在英國和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的作用,從而檢視和評估金融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和貢獻。
原題:《戰爭金融有效運作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制勝的重要力量(節選)》
一
英國的戰爭金融在
反法西斯戰爭中顯示的威力
英國是歐洲反法西斯戰場的主要力量,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英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傷亡了160萬人,其中死亡人口45萬人,死亡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為0.94%。財產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並耗用了大量的戰爭費用。
戰爭迅速消耗了英國的國力。從戰爭爆發至1943年4月,英國支出的戰費總數已達到13,000兆鎊。1940年英國每日平均需要戰費500萬鎊,1942年增至1200萬鎊,1943年再增至1500萬鎊。戰前的1938年英國擁有10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但是到1940年的時候因為支付從國外進口的軍需物質就只剩下了10億美元。在1941年美國“租借法案”生效前後,為等措戰費,英國被迫將其公民的海外資產國有化並出售,等集了45億美元的戰爭基金,但仍不敷戰爭需要,於是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財政金融舉措,主要通過徵稅和在國內募集公債來解決財政困難,例如1939-1940年英國的財政赤字達到7.68億元,就是由政府舉債來填補的。
20世紀英國公債佔GDP比重的曲線圖,二戰期間達到峰值。
英國在戰爭前期的1940年、1941年和1942年,稅收及內債收入總和佔各年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比例分別達到了84%、95%和96%。而同時期,各年內債收入的規模及其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都超過了稅收,表明舉債是戰時英國財政的最大收入,也是其軍費的最主要來源。
英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可以從其踴躍認購戰時公債上窺見一斑。戰時經濟體制下的英國人民要承受德國法西斯封鎖和轟炸帶來的痛苦,其消費還被限制到最低水平以便進行強制儲蓄,另外還要負擔沉重的捐稅和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儘管這樣,英國人民仍然節衣縮食,以剩餘的分文悉數借給政府用作軍費和戰時經濟建設的資金。從1939年開戰至1942年底,英國人民借給英國政府的錢已經超過6600兆鎊。按當時全國人口計算,人均貸款在140鎊以上。英國人民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愛國熱情和既有的健全的金融業成為戰爭金融大規模運作的基礎。
1940-1942年間英國成功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募債運動。第一次是1940年9月至1941年6月的軍械募債運動,共募借軍費469兆鎊,英國人民人均貸款10鎊。第二次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3月的軍艦募債運動,共幕得軍費545.5兆鎊,其中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就募得了478兆鎊。這筆內債的規模已足以建立一支包括5艘戰鬥艦、4艘航空母艦、45艘巡洋艦、300艘驅逐艦、13艘中型巡洋艦、33艘潛艇、267艘掃雷艇、124艘摩托魚雷艇、117艘潛艇給養艦和單桅帆船在內的艦隊。第三次是1943年3月開始的飛機募債運動,募得的軍費超過616兆鎊。1943年後英國繼續舉債內債來等集戰費。這些軍費被用於向美國及國內的軍工企業定購武器及其他軍需物資,不僅有效地保證了英國軍隊自身的供給,而且還部分援助了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
英國戰時內債的募集有多種形式,這些內債募集形式無疑要依託郵政儲蓄機構、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證券交易所及券商的業務平臺來開展。也就是說戰時英國內債的成功募集與金融中介體系和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發達的金融業和戰時經濟金融統制的結合是英國戰爭金融執行的基礎和保證,而戰爭金融又有力地支援了戰時英國的軍工生產及其對其他同盟國的援助,這對歐洲戰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是很大的。
二
美國在戰爭金融支援下
成為全世界“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美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力量和後盾,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戰爭中,美國傷亡190萬人,其中死亡人口42萬人,死亡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為0.32%。財產損失為3500億美元。美國通過1941年3月生效的《租借法案》即《進一步促進美國國防和其他目的法案》向反法西斯同盟國提供了總價值高達500億美元的租借物資,其中60%供給英國、32%供給蘇聯,其餘的份額提供給自由法國、中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共有38個國家接受了根據租借法案所提供的援助。而這些援助物資是在金融業支援下生產出來的。
美國在1941年參戰後即實施戰時經濟金融體制,有計劃地集中和運用其掌握的經濟資源去支援戰爭。美國在戰時一方面要適應國防的需要充分擴軍,直接參戰:另一方面又以“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自居,大量生產武器和其他軍用物質,而後通過《租借法案》,以租借方式供應全體盟國。其為實現這兩大任務而耗用的金錢規模龐大,截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並簽署投降書時止,已達到4500-4800億美元的規模。戰時美國快速攀升的龐大軍費開支加大了其財政負擔。
支出
1940-1941
1942-1943
1943-1944
軍費預算
6255
670
1000[1500]
合計
3000
3000
3000
財政支出預算
85[127]
750[782]
1800
*方括號內為實際支出,資料單位為“億(美元)”
在1941-1944年的4年間,美國的軍費預算支出擴張了將近15.9倍,同期財政支出預算膨脹了將近15倍。而在財政支出預算案中的其他主要支出,例如一般行政費、失業救濟費、農業救濟費都被削減了,只有公債利息的支付是同步上升的。這表明此時美國的財政支出差不多九成以上傾注于軍費,以滿足龐大的國防需要;美國的軍費開支與公債的發行有關,公債增發的收入是不斷增加的軍費的重要來源。實際上美國在1941-1941年間一直在增稅,到1944年時,其年賦稅收入已經超過500億美元,但是仍然難以阻止赤字的累增。因此,解決美國戰時財政嚴重困難的途徑就是增發公債。
截至1940上半年,美國的國債餘額已達到430億美元,已經接近當時法律規定的政府債務上限。但是美國政府感覺到歐洲戰局危及其安全,為了支援英國抗擊德國法西斯,遂要求國會提高債務上限,並於同年6月獲得國會批准在債務上限之外在本土金融市場發行40億美元的國防庫券。這是《租借法案》實施前美國利用其金融力量支援英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美國參戰後,為等集軍費,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7月間,又在金融市場上連續發行了7次戰爭公債,包括長期公債和短期庫券在內累計有2000多億美元。規模如此龐大的戰爭公債在美國金融市場上推銷毫不費力,因為這些公債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很受投資者的青睞,甚至有的公債僅在2周之內就被搶購一空。
1915-1945年美國公債佔GDP比重的柱狀圖,圖中標註的三個時期分別是一戰、大蕭條和二戰。
由於投資者認購踴躍,所以戰時美國戰爭公債的發行利率一直維持在2%左右,而且可以溢價發行,這使得美國財政部發債的實際收入高出券面總價的15%-20%。如此有利的發債條件使得戰時美國的戰爭金融不僅規模和威力巨大,而且具有可持續性,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不具備的戰爭能力。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美國是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政治民主,有健全的產權制度和發達的金融體系,而且長時間遠離戰火,是歐洲和亞洲國家資本避險的天堂。由於黃金大量流入美國,到1940年1月美國擁有210.5億美元的黃金儲備。黃金儲備增加,以黃金為準備的銀行信用及貨幣就可以擴張,1941年全美國銀行業的過剩準備金達到70億美元。美國在《租借法案》生效和參加戰爭後,走上了擴張軍備的道路並決心充任“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這使得國內產業尤其是與軍需相關的產業獲得發展,資金需求增加給美國銀行業的閒置資金找到了出路。這些資金在有計劃地使用中被導向了國防金融,從事與軍事相關的信貸,其方式之一就是直接認購政府的公債,供政府設立軍火工廠。美國銀行參與軍事信貸的方式還有貸款給民營工廠和短期放款,前者供企業擴充戰時生產的裝置,後者滿足各類工廠的流動性資金需求,目的依然是擴大軍需民用品的生產。戰時美國銀行投資公債及國防事業的規模逐年遞增,這表明金融與戰爭的關係不斷加強,戰爭金融的規模及影響也隨之擴大。
沒有銀行的信貸支援,美國的軍火生產能力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自身戰耗的補給就會出現困難,更不可能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充分體現了美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而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及其對戰爭金融的嫻熟運用又是其作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