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所謂“元大內”,是指元大都中專供元朝皇帝居住、辦公的宮城,是整個元朝最高的權利中樞。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後北伐攻佔元大都。1402年朱棣南京稱帝,隨後意欲遷都北京,於是將“元大內”平毀,並在其基礎上重新修建了“紫禁城”,這使“元大內”原有的四方邊界很難考察界定,成了後世史學界、考古界的一個未解之謎,尤其元大內的“中軸線”位置話題,更是專家及廣大愛好者探尋爭論的焦點。

上期文章我們論述了北京目前申遺的“建築群中軸線”不居中,居中的還有一條“城市中軸線”,那麼“元大內”位於哪條軸線上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論述的話題。

1

兩條“中軸線”的出現,引發了後世很多爭論的話題,其中一個話題便是史學界、考古界爭論不休的:“元大內”修在哪條軸線上?

首先,再看一下元大都各部分的平面佈局。

你好北平繪製

由上圖可見,元大都平面佈局分為“三圈”

第一圈為最外側的“大城”,即“外郭城”(圖中“A”部分),環城築門11座;

第二圈為“皇城”(圖中“B”部分),環繞“蕭牆”,也叫“紅門闌馬牆”;皇城中央為“太液池”(今天的北海和中海區域),太液池西岸是興聖宮(圖中“d”部分)、隆福宮(圖中“e”部分),供皇室成員居住;

東岸為是“宮城”(圖中“C”部分),即“元大內”,是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也是大元王朝統治的權利中心,即“第三圈”建築群。

我們將“大內宮城”部分繼續放大,製成下圖示意:

你好北平繪製

由圖可見,這組“大內宮城”建築群是以一條軸線為基準營建而成,從北向南依次為厚載門、延春閣、大明殿、崇天門、周橋、櫺星門、千步廊,直至元大都城的南門——麗正門。

目前爭論的焦點就是元朝這組“大內宮城”建築群的軸線究竟在哪?

兩個結論:

1、與軸線gf重合,即位於整座元大都的幾何中分線的位置,即今天的“舊鼓樓大街”一線;

2、與軸線ab重合,即與明朝紫禁城的中軸線相重合。

繼續......

2

我們知道,獲取一座或一群古代建築的位置,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徑是找到其遺留的“痕跡”,這個痕跡包括“地面殘存物”或地下的“基坑遺址”。

公元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大元帝國就此終結。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意欲遷都北京,並在元舊宮位置上營建新宮(即紫禁城),因此原有大都的皇城宮殿盡遭平毀(之前毀過一部分),一座瑰麗壯闊的元大都皇城就此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正如歷史學家朱偰所說“遙想當年,金殿耀日,玉宇連雲,穹巨集深邃,後代之宮殿,無其莊麗也,惜乎六百年來,片瓦無存”......寥寥數語,朱先生對大都盛境的惋惜之情躍然紙上。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每逢朝代更替,大多會將“前朝痕跡”抹去,這也是一種必經的“程式”和“慣例”。歷史上只有隋後之唐與明後之清是例外。

由於“元大內”舊址上覆蓋了明清的紫禁城,這使得元大都皇城的考古發掘變得幾無可能,畢竟不能象荒野中挖掘古墓那樣無所顧忌,稍不注意便可能將地上同樣極具歷史價值的古物毀壞,這種案例被史學界稱為“重疊型城市考古”,其難度係數是最高的。

直接證據的不可得,使後人對於“元大內”位置的判斷,只能更多仰仗於古籍文獻的記載,而古籍的準確性以及對古籍內容的主觀理解的不同,也使後人的結論不盡相同,不可避免的一場爭論由此引發。

3

以下,我們開始正式列舉百餘年來諸位專家對於“元大內位置”問題的闡述。

< 第一種觀點 > “元大內”建在“舊鼓樓大街”的軸線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建在“軸線gh”上。

換言之,即整座元代“宮城”建築群與明清紫禁城不在一條軸線上。

支援此觀點的文章及著作如下:

● 清乾隆時期的《日下舊聞考》

● 近代奉寬《燕京故城考》(《燕京學報》第五期,1929年)

● 朱偰《元大都宮殿圖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

● 王璞子《元大都城平面規劃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總2期,1960年)

........

代表人物1:朱偰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9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為經濟學博士。代表著作有《金陵古蹟圖考》,《金陵古蹟名勝影集》,《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元大都宮殿圖考》、《江浙海塘建築史》、《蘇州的名勝古蹟》、《南京的名勝古蹟》等等。

非常湊巧,最近剛在中央十“記錄頻道”看到關於“南京古城”的紀錄片,片中著重介紹了朱偰先生對於保護南京明城牆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朱偰先生在其1936年的著作《元大都宮殿圖考》中曾言“元大內偏西,明始東展..”其論據來源於《春明夢餘錄》,該書卷六記載“永樂十五年,改建皇城於元故宮東,去舊宮可一里許...”意思是“明永樂十五年,在元朝舊宮殿東邊一里的位置,建造了新的宮殿...”

據此,朱偰先生認為元明兩代宮殿不在同一軸線上,並在《元大都宮殿圖考》中,繪有元大都宮城與明代紫禁城的疊加平面圖(如下)。

元明兩代皇城疊加平面圖

上圖中,“黑色部分”為元大都時期皇城平面圖,“紅色部分”為明清時期皇城平面圖。從中可見,在“太液池”東岸的“宮城”部分在元明兩代有明顯的“東西向”的位移。

代表人物2:侯仁之

侯先生在其著作《北平歷史地理》中有如下闡述:

“......與元皇宮相比,紫禁城北面稍有內縮,但向東有少許擴充套件......”

接著侯先生還講述了“東擴”的理由,但侯先生認為“東擴”的依據也是朱偰先生的著作以及《春明夢餘錄》的“......去舊宮可一里許......”

以上二位先生都是業內的泰山北斗,他們的論述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的論斷觀點也多為後人引用,成了“元明二宮不在一條軸線”觀點的依據與支撐。

但他們二位觀點的根源卻僅是一句“......去舊宮可一里許”,而再沒有其它有力的論據了。

< 第二種觀點 > “元大內”建在ab軸線上

換言之,即整座元代“宮城”建築群與明清紫禁城在同一條軸線上。

代表人物1:趙正之

趙正之,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1957年作為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負責人,曾率隊探查元大都遺蹟。

趙正之先生的代表著作為《元大都平面規劃復原的研究》,在這本書中的趙先生針對《春明夢餘錄》那句“永樂十五年,改建皇城於元故宮東,去舊宮可一里許...”做了進一步的分析。

大概意思為:很多人都認為“舊宮”指的是元朝的“大內”,但在永樂十五年修建紫禁城時,元大內早已拆除,所以“舊宮”不是指大內,而是指“燕王邸”,即“隆福宮”,此處距離紫禁城大約一里。

然後,趙正之先生舉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從另一個層面進行了推理。

具體論證為:假設元大都“宮城”中軸線在舊鼓樓大街沿線,那麼由此向南延伸,正經過中山公園的五色土,而五色土南側有一片古樹林,其中很多古柏直徑都在2米左右,應為金元時期種植。如果中軸線在此,那麼這些古柏正在麗正門與靈星門之間的千步廊上,會將千步廊阻斷。因此元大都“宮城”中軸線不在這個位置。

由以上這兩段論述,趙正之先生最終斷定“元大都中軸線即明代中軸線,二者相沿未變”。

代表人物2:徐蘋芳

徐蘋芳(1930-2011),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不久即開始參與對北京城佈局的研究,50年代末即發表了關於傳世文獻中的北京史料的論文。一生主持過北京元大都、金中都,杭州南宋臨安城和揚州唐宋城的考古勘察發掘工作。

1964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處”聯合組建了“元大都考古隊”,徐蘋芳擔任隊長。此後十年間,考古隊勘查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遺蹟,發掘了十餘處不同型別的居住遺址和建築遺存。

考古隊將所有勘察結果彙總整理,撰寫了《元大都的勘查和發掘》一文,並發表在1972年第1期的《考古》中,由於這是元代以後對元大都最全面的一次勘察與發掘,因此這份報告也成為最權威的一份學術文獻,其中很多資料及結論均可成為供後世參考並引用的依據。

關於“元宮城”位置的問題,我們在《元大都的勘查和發掘》中找到兩處論述。

其一:“......南牆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南牆正中的靈星門,在今午門附近.......宮城偏在皇城的東部,宮城南門(崇天門)約在今太和殿的位置,北門(厚載門)在今景山公園少年宮前,它的夯土基礎已經發現。東西兩垣約在今故宮東西兩垣附近。"

其二:“元大都全城的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厚載門,經萬寧橋直達萬寧寺的中心閣(今鼓樓北),這也就是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經過鑽探,在景山以北發現的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遺蹟,寬達28米,即是中軸線上大道的一部分”。

此外,徐蘋芳先生針對在考古工作中的種種跡象,總結出了這樣一條規律:“一個古代城市的街道佈局形成以後,是很難作全域性性的改變的”。這一規律對古今重疊型城市的考古工作意義極大。

徐蘋芳先生的研究結果,以及對元大都的一系列挖掘勘察使探尋元大都宮城軸線的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其理論及勘察結果為後世專家多次引用,成為支援“同一條軸線”陣營的主要依據。

補充一句,徐蘋芳先生是當代中國考古界的大師與權威,十年前(2010年)轟動全國的“曹操墓造假”事件發生,徐先生以八十高齡直面各方壓力,以嚴謹的學術作風、秉持真理的勇氣與擔當,堅稱“安陽西高穴墓主絕不可能是曹操”,在當今“學術良心”與“學術腐敗”的鬥爭中立起了一面大旗,也為後世學人樹立了榜樣。

當然《元大都的勘查和發掘》文中也有一些被質疑的地方,如“厚載門”的位置、“元宮城”的位置等等,但是一切學術領域的問題就是這樣,後人永遠是在前人的引領下前進,並以前人的成果作為階梯。當到達一定高度後又會反過來質疑前輩、甚至推翻前輩的成果,看似殘酷,實則為“我們愛師、更愛真理”使然。

代表人物3:傅熹年

傅熹年(1933--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歷史學家,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高階建築師。

在其著作《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佈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中說:“宮城也作南北長的矩形,其東西牆的南段為明清紫禁城沿用........”

“東西牆沿用”意思就是“位置沒變”,那麼中間的軸線的位置也是“沿用未變”。

代表人物4:單士元

之所以將單先生放在最後,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闡述的最為詳盡。

摘錄單先生著作《故宮史話》中一段:

“關於北京歷史的一些記載,包括清代官修書《日下舊聞考》等書,很多地方輾轉引用,多年來曾造成一些錯覺,認為明紫禁城和元大內並不在同一地點。由於這個原因,引起一些人懷疑元代中軸線和明代中軸線不在同一線上……歷史資料固然是重要依據,但更可靠的乃是地下的考古,1964年中科院考古所曾進行過鑽探,在文華殿和武英店取出的土方證明,在文華、武英兩殿的東西平行線上應是元代皇宮的金水河,又從景山和地安門橋等地所得資料證明,元大內的中軸線就是明紫禁城的中軸線……”

此外,他也斷定“所謂舊宮,就是舊燕王府所改建的行在,後建的紫禁城往東移了一里多地,這樣地點就吻合了”。

以上可見,單先生對於這個問題是觀點鮮明、斬釘截鐵——元大內的中軸線就是明紫禁城的中軸線。

以上,是北京文史領域諸位殿堂級大師對於“元大內”位置的觀點與看法,有的是詳細舉證、整篇論述,有的是隻言片語、一帶而過。

綜合來看,支援“元大內建在舊鼓樓大街上”的學者和著作的時期較早,基本為明、清、民國時期,所依靠的證據僅是古籍文獻上的“一言半語”。

而支援“元大內建在明紫禁城中軸線上”的這些著作和學者大多發生在“當代”,所仰仗的“證據”是經過科學地勘察、測量、計算得出的,因此基本可以作為最後的結論,即“元大內”與明清紫禁城建在同一條軸線上。

那麼,新的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元大內”沒有居中而建呢?

之前我們講過,元大都的總設計師是劉秉忠,作為漢學大儒的他,在設計之初已將各種傳承千年的漢家傳統文化精髓,諸如易經、周禮、“天地人”等理念融入其中,而“天子居中”則是眾多禮法規制中最為基本首要的,勢必成為這位“總設計師”最應首先遵循考慮的設計因素。

況且元大都最終的整體佈局以及其它的各種細節都是嚴格遵從“周禮”古制進行設計,為何偏偏“元大內不居中”呢,原因何在?

4

關於“元大內”為何不“居中而建”,目前尚未看到較合理的解釋,在此,我想以新的角度和思路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導致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元大都東側城牆在施工時修改了方案,移動了位置,因此我覺得應該以此作為探尋的方向。而探尋的方法是今天工程慣用的“施工組織設計”中的的一些思路。

我們知道,元大都當時的營建規模巨大,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7公里,在如此綿延廣闊的“大作業面”中,又分佈著多處宮殿、御苑、皇城等“獨立作業面”,因此當時一定會將數萬工匠合理調配、有機整合,以多團隊、多工種、多“作業面”進行施工。

另外,對於大規模築造工程,一般會“分期施工”,即按照工程各部分的“輕重緩急”情況、或者工程必要程式、或者材料供應情況等,將整個工程分為兩期或三期進行。而元大都的施工營建也是“分期”進行的。

對此推測,引用三條“證據”:

一、在侯仁之先生的《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一文最後的註釋部分,第10目:“元建大都城,先從築宮殿開始,參看趙翼,《廿二史札記》卷27,元築燕京條。”

二、《元史▪兵志》中發現這樣一段話:"樞密院臣言,昔大朝會時,皇城外皆無牆垣,故用軍環繞,以備圍宿,今牆垣已成...."此句可看出當時宮城竣工時,外圍的城牆尚未完工........

三、在《元史》其它章節發現零星紀錄,彙集而成大都築建全過程:

“......發中都,真定,順天,河間,平灤,二萬八千餘人築宮城...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明令改中都為大都...五月宮城初建東西華門,左右掖門...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初見正殿、寢殿、香閣周廡兩翼室...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宮闕告成。帝於御政殿受百官朝賀...四月初建東宮,十一月月起閣南直大殿及東西殿...至元十三年(1276年)城成...至元十八年(1281年)開掘城濠...二十四年(1287年)築城工程全部告成....."

由上可知,當時元大都的施工順序為:先營建宮城,後築造皇城及大城的城垣部分。

你好北平繪製

根據上圖所示,我們重現還原一下當年的整個過程:

第一步,設計師對整個元大都進行了規劃設計,確定了最初的中軸線(ab線)以及四方邊界。

第二步,以最初的中軸線(ab線)為基準,率先進行“大內宮城”部分的施工(這樣做也是為了讓一直住在“北海公園”裡的忽必烈早日“喬遷新居”)。

第三步,“宮城”部分施工即將結束,“大城”施工開始。此時發現“東側城牆”地基鬆軟、不宜施工,只好修改方案,進行“西移”。

此時“宮城”營建已接近尾聲、無法跟隨修改,否則之前一切都將推倒重來,這對於人力、物料、工期等方面都將是很大的損耗與浪費,況且整座宮城的西側不遠即是“太液池”,留給宮城“西移”的餘地幾乎沒有。

第四步,“大城”全線施工完畢。此時大城的“東側城牆”築建在了原設計位置的西側(約300米),致使整個大都的城市中軸線隨之“西移”(約150米),形成了“新中軸線”(gf線)。

因此綜上所述,按照最初的規劃“元大內”確是設計在整個大都的中軸線(ab線)上,但由於大都東牆的西移,最終導致“元大內”被陰差陽錯的置於“非中心”的位置,這應是總設計師劉秉忠始料未及的。

而就在宮城竣工的這一年(1274年),劉秉忠無疾而終。我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元大內”最終並未居中的狀況,而元朝的統治者也預設這個既成事實,畢竟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於中原的漢家禮法也不是太執著糾結。

這就是我們推測的“元大內不居中”的原因,一切都是因“不可抗力”而導致的事與願違。無奈之下只能在“原中軸線”(ab線)的北端建立“中心閣”,權當對這“未居中”既成事實的“化解”之法。

5

“元大內”的不居中,也影響了後世的明清兩朝,之後所營建的以“紫禁城”為主的一系列皇家建築,皆在這條不居中的軸線之上。

我想,大概率是“永樂”年的總設計師並不知道之前“元大內”是不居中的,因此保持了“元大內”四方邊界不變,直接改建成了“紫禁城”(存爭議,但我是“四方邊界不變”的堅定支持者)......

750年前一座雄渾壯麗、馳名宇內的元大都拔地而起、耀世而出,它開啟了北京正式成為大一統帝國首都的序幕,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也第一次成為華夏大一統帝國的統治者,從而正式加入了中國封建帝國王朝的傳承序列。

而這座元大都本身,也成了懸浮在歷史時空中的一座“謎城”,它留給後人諸多謎題均有待進一步解開——元大內的四方邊界到底在哪?主要宮殿的確切位置在哪?延春閣真的在景山下面麼?皇城之內是否真的存在“夾垣”?

篇幅有限

不再細說

後續詳談

END

影像 | 城市 | 歷史 | 回憶

#北京##元大都##紫禁城##中軸線##朱元璋#

12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論歷史上的通天宰相合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