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高明嗎?有人說不高明,四渡赤水是陷入錯誤指揮的結果,這個答案對了二分之一,四渡赤水中的一渡其實並不高明,而是在錯誤指揮之下的走投無路。
了解一場戰役需要從為什麼開啟始談起,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其中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就是湘江戰役,如果有看過湘江戰役形勢圖的就知道,這一場戰役是在錯誤指揮之下的紅軍硬趟了一把口袋陣。
如果德勝公當時有的選擇,那麼連湘江戰役這場惡戰他都不會打,他一貫的念頭是順著瀟水北上,避開敵人主力回到江西根據地。且不說這個想法是否正確,在當時這個提議就被李德博古否決了,在這兩個大領導的“挾持”下,整個紅軍從火坑中硬生生的鑽了過去,八萬六將士只剩下三萬人,接近2/3的戰損,士兵的士氣可想而知。
而從火坑中間鑽過去還遠遠沒有結束,幾十萬的國民黨人馬還在身後緊追,於是長征隊伍只能一邊被向西趕一邊找機會整頓,在這種情況下,討論戰術沒有任何意義,一切都是被迫的。
遵義會議後,德勝公取得了發言權,但局勢依舊沒有任何改變,前方的敵人在合圍,後方的敵人在緊追,戰場上留給紅軍的唯一一點喘息空間就是繼續往西。而在此時,長征隊伍唯一知曉的兩支友軍隊伍一個在湘西(紅二、六)一個在川陝(紅四),要想和他們會和必須往東北方向走,可謂是南轅北轍。
在後方有重兵追堵,北上的路又被斷的情況下,長征軍只剩下了一條路,渡過赤水河。
所以一渡赤水毫無高明可言,甚至國軍也早就預料到紅軍的這種選擇,早就在赤水西岸的敘永佈下了口袋陣,重兵集結,誓要將紅軍殲滅。
此時國軍兵力40w,長征隊伍3w,十而圍之,雖然總是有人嘲諷凱申公,但凱申公在這次的合圍的部署上是教科書般的。
至於我為何說那位仁兄四渡赤水不高明這句話正確了1/2,那是因為二渡從後世來看也是唯一選擇,但比起一渡來,二渡對於將領來說就有一些難度了。
一渡赤水是別人縫了一個口袋讓你鑽,而二渡卻是需要在鐵板一般的包圍圈中找一個縫隙,然而對於一個優秀的將領來說,判斷敵人的兵力強弱幾乎可以算是一種本能(雖然已經超越大部分人),所以二渡在軍事將領當中也算不上是太高明。
當然,德勝公在二渡的時候就準備好四渡的渡船這件事就不算在二渡之內了。
在二渡赤水之後,長征軍隊的形式並沒有徹底好轉,恰恰相反,因為兩次渡過赤水花費的時間,後方的國軍已經團團的圍了上來,戰略形式沒有絲毫的好轉,一渡二渡打得艱難,充其量也就是維持了紅軍的生存,說難聽點,這就叫苟延殘喘。
在婁山關之後,紅軍再一次攻佔了遵義,打退了吳奇偉部的抵近之後,局勢再次陷入了僵局。
如果要說四渡赤水的點睛之筆,那毫無疑問是三渡四渡了,這是就連現在看起來也會讓人心潮澎湃的精彩戰役,在這兩次運動中,德勝公的軍事能力徹底和其他將領隔開,單獨劃上了一個檔位。
在紅軍二渡赤水之後,凱申公為了穩妥起見,再一次使用起了“碉堡戰術”,打算從外逐漸縮減紅軍的運動空間,於是這一次,突圍就成為了必要的關鍵。
既然要突圍,那麼必然得選擇一個方向去打,我前面已經說過,對於一個將領來說,判斷敵人的薄弱點已經是一種本能,所以在被包圍的形勢越來越緊迫的情況下紅軍內部發生了一個爭執——打鼓新場之爭。
在國軍的包圍圈中,鎮守打鼓新場的王家烈,王家烈部起先就在遵義被紅軍打爆,此時看起來無疑就是包圍的突破口,所以紅軍高層幾乎一致同意打打鼓新場,除了一個人。
在形式越來越緊迫的情況下,紅軍渴望一場勝利可以理解,但只有德勝公嗅到了糖果之下的危險。
打鼓新場南北方向各有兩支部隊,周渾元(3個師)和吳奇偉(4個師),雖然王家烈好打,但一旦攻擊王家烈,後方必然受到這兩支部隊的夾擊,而在王家烈身後還有滇軍三個旅正從雲南趕來。
是的,沒錯,這是一個典型的圍三闕一戰術,利用王家烈的殘部,國民黨設下了一個甜蜜的誘餌。如果紅軍攻打王家烈,會被南北夾擊不說,就算撐住了南北兩方的攻勢,後面的滇軍三個旅也能輕易地將紅軍推回遵義的包圍圈內。
現在分析起來簡單,但在當時就連林總這樣的戰神也幾乎栽在了這上面,可見這波國軍在第二層。
看出這一個陷阱,是高明。
唯一的突破口是陷阱,那這一仗怎麼打?德勝公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打周渾元。
相較於王家烈,周渾元部很強,強到是整個長征部隊都不一定啃的下來的硬骨頭,很多人都不理解,棉花都不敢打,為啥還敢打鐵?
但是他們不知道,雖然的確是一塊無縫的鐵板,但同時也是一塊孤立無援的鐵板。
面對比自己強的部隊,王家烈肯定不會增援,而相比打鼓新場,吳奇偉的部隊需要更長的時間跨過烏江行軍,給了紅軍阻敵的時間。
相比打鼓新場無論勝敗都只能被趕回遵義,打周渾元所在魯班場如果勝了可以將包圍圈打出突破口,不勝可以爭取時間三渡赤水河,這是真正的走一步看兩步的打法。
這一手已經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但在這之後,四渡赤水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魯班場果然不好打,周渾元的部隊十分頑強,最終紅軍只能在猛攻打的其部隊無法阻擊之後退至茅臺鎮過河。這一次過河紅軍是大張旗鼓沸沸揚揚,首先是故意讓國軍偵察機看見渡河,之後讓紅軍進入赤水西岸之後關閉電臺就地潛伏,三是派了一支部隊攜帶總部電臺向古藺敘永方向進發。
這一手瞞天過海徹底矇蔽了國軍,讓對方以為紅軍渡過赤水河之後就向敘永方向攻去,於是以敘永古藺作為中心,原本在西北部的川軍黔軍開始就地佈設防線,而後續部隊則渡河追擊,意圖在赤水西岸徹底殲滅紅軍。
這一手的高明之處在於,德勝公在這裡調動的不僅僅是自己的部隊,而是敵人的部隊,在敵人的重心明顯偏離之後,紅軍利用二渡時藏下來的船從太平渡、九溪口、二郎灘四渡赤水,和敵軍部隊擦肩而過,此時的局勢就變成了國民黨部隊重兵在赤水河以西,而紅軍在追擊部隊和圍堵部隊中間找到了一條空隙!三萬軍隊一路向南,直抵烏江!
這條空隙並不是主動出現的,而是通過人為的計謀調動敵軍讓出的空隙,單憑這一手,德勝公足矣稱神!
但是此時也僅僅是脫離了包圍圈,如果國軍反應過來繼續追,紅軍還是被步步緊逼。於是德勝公在渡過烏江之前留下紅九軍團阻擊渡河追擊的敵人,大部隊趁著敵人兵力空虛風雨之夜飛渡烏江!兵鋒直指老蔣所在的貴陽,這一手更是讓國軍嚇出了一把冷汗!
圍魏救趙,原本用於阻敵的紅九軍團的壓力大減,為了救凱申公,幾乎所有國軍部隊都揮師南下,為阻敵的紅九軍團留下了喘息時機。
而攻擊貴陽其實也是虛招,在將敵軍部隊打的徹底回防之後,德勝公率領紅軍往東,作勢要渡清水河,大肆鋪設浮橋。這一步讓老蔣一鬆一緊之間以為紅軍要去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立刻指揮部隊往東追擊,一下子就讓紅九部隊徹底從包圍中解脫了出來。
而紅軍東渡清水河其實也是虛招,在老蔣部隊往東圍追堵截的時候,紅軍從貴陽龍裡中間穿過,直指雲南,而蔣公為了自保,調動了滇軍三個旅護駕,雲南兵力正空虛,此時紅軍和國軍一個向西一個向東,徹底拉開了十幾天的路程。
而紅九軍團也在主力部隊的“掩護”下徹底擺脫了敵軍,成功和主力部隊匯合。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無論從古今中外來看,調動敵軍因敵制勝都可以算是最高明的戰術,在三四渡赤水之前,紅軍完全是被動態勢,而經過三渡赤水一藏,四渡赤水的突圍猛攻,形式立馬變換,紅軍從被動變成了主動,從你趕我追變成了我打哪裡你圍哪裡!這不是高明的戰術是什麼?如果不是有如此高明的戰術水平,怎麼能讓3w人逃離40w人的追堵?不要說是一般人,如果沒有德勝公在,紅軍部隊裡面那些在後世赫赫有名的將領基本都會全軍覆沒。
為什麼德勝公在四渡赤水之後可以取得指揮權?這並不是別人看他的“資歷威望”給他的,而是他的戰術水平徹底讓所有人心服口服!
雖然俗話說得好,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因為高明的將領不會讓自己的軍隊陷入險地,但是前期李德博古二人的操作,終於讓我們有幸看到了一位高明的將領在深陷險地時如何調動敵人的軍隊出奇制勝!在二渡赤水以後,國軍的路線一直都是在按德勝公的步調走,“紅軍轉個彎,國軍跑斷腿”就是這場戰役的最好體現,說這場戰役不高明的人,又高明到哪裡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