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緩緩走下空軍一號,在飛機上他非常忐忑,迎接他的周恩來會不會拒絕跟他握手,1954年,中美之間剛剛以慘烈的代價結束北韓戰爭,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在日內瓦會議當眾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尼克松以為周恩來會一報還一報,通過這種方式給美國一記下馬威。
空軍一號到達北京
為了這次訪問中國,尼克松聽取了長達40小時的關於中國的彙報——他真的不想搞砸美國總統的第一次中國之旅。
中美歷史性握手
隨著一步步靠近,尼克松看到周恩來站在原地老遠就伸出手錶示歡迎,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幾乎是緊跑了兩步,上前與周恩來握手,從兩年前就開始的中美交涉,終於開花結果,這一次握手在他看來意義非凡,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兩年前,尼克松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就說:“如果說我在死以前有什麼事情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去。”現在,尼克松不用指望他的孩子了。
中美兩國長達25年互相隔絕的歷史告一段落,尼克松把在中國的行程叫做“改變世界的一週”,這件事夠他吹一輩子了。
實際上,當時的世界確實因此極大地改變了,美國和中國走得更近,蘇聯也因此緩和了和各方的緊張情緒。但是不管當時的總統是誰,結局都會差不多。
美軍在越南戰爭中
1972年,美國已經深陷越南戰爭16年,當時每星期就有300個美國士兵死在越南,美國希望用猛烈的轟炸徹底解決問題,天量的傾瀉在越南,僅約翰遜和尼克松任期內,美軍的投彈量就超過二戰時盟軍使用炸彈的總和。美國迫切希望甩掉越南戰爭這個沉重的包袱,從越南安全撤出並保證南越的安全,但日後的事實證明這種努力無濟於事。
尼克松接任總統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自北韓戰爭以來的新高,漫長的越南戰爭和上一屆制定的巨集偉而不切實際的社會計劃使得美國政府債臺高築,尼克松面臨著巨大的麻煩。
這一麻煩同樣還包含著黃金大量外流,僅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自二戰後建立起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勾,面對美元危機,尼克松不得不選擇放飛自我,斷尾求生,美國再也不能對世界的經濟體系負全責了。
1971年8月,美國苦苦支撐了三年多後,尼克松宣佈實行“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元徹底跟黃金脫鉤,美國被迫主動放棄了世界經濟之錨的地位,美元成了人人嫌棄的貨幣,當時的西歐國家甚至一度拒收美元,在倫敦,一位來自紐約的旅客說:“這裡的銀行,旅館,商店都一樣,他們看到我們手裡的美元時流露出的神情,好像這些美元成了病菌攜帶物一般。”在巴黎,計程車上掛著“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寫著“不要美元”。
經濟上面臨著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巨大壓力,美國內部也經歷著巨大的社會震動,尼克松在任期間,美國正在經歷南方各州公立學校首次大規模種族融合,美國社會出現緊張的對立情緒。
1969年美國將宇航員成功送上月球贏得了太空競賽的勝利,但在美蘇冷戰中整體處於弱勢,內憂加外患讓美國不得不尋找方法改變被動的局勢。
美國將眼光看向了遙遠的東方。
珍寶島戰役中中方摧毀的蘇方坦克
1969年3月,中國與蘇聯在東北邊境烏蘇里江珍寶島爆發了兩次大規模衝突,雙方的關係降到了冰點,事實上,這是自10年前就開始的中蘇關係逐漸惡化的頂點。1958年中國在沒有事先通知蘇聯的情況下炮轟金門,蘇聯對中國非常不滿,撤走了援助中國的技術專家,要求中國償還貸款,中國隨後遇到了嚴重的災害,更加深了對蘇聯的怨恨。
隨後多年,雙方爆發大規模的論戰,中國斥責蘇聯背離馬克思主義,走修正主義,蘇聯則想要壓服中國,雙方從打嘴仗慢慢升級到了軍事衝突。期間赫魯曉夫下臺,勃列日涅夫上臺,中國想要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派出了幾乎最高級別的訪問團到莫斯科尋求與蘇聯改善關係,但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接下來就雙方逐漸劍拔弩張,蘇聯曾威脅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但1964年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既是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示威,也是對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的重大反擊。
1968年,蘇聯往中蘇邊界增兵,中國也將南方的部隊大量調往北方,雙方重兵在邊境對峙,摩擦在所難免,珍寶島事件後,中國因為地形原因開始修築大量的人防工事,隨後又在新疆鐵列克提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當時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中蘇必有一戰。
尼克松與周恩來
彼時的中國和美國面對著共同的敵人,意識形態的迥異讓位於國家間的生死博弈,時局的壓力將兩個曾經在戰場兵戎相見導致數十萬人戰死沙場的國家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不是因為尼克松多麼明智,而是因為他別無選擇。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浩蕩歷史程序剛剛開始,沒有人知道前路如何,摸著石頭過河成了必選項,為了表達開放的決心,幾乎在中美一正式建交鄧公就正式訪美,8天的行程向外界展示出一個決心不再自封的中國,當鄧公在休斯頓西蒙頓小鎮觀看牛仔競技表演時,頭上戴著寬邊牛仔帽,微笑著向人們揮手致意,所有人都毫不懷疑,以後的中國會與之前完全不同。
鄧公在美國訪問
當時的美國面對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一籌莫展,蘇聯進攻阿富汗展現出強硬的攻擊姿態,改善與社會主義中國的關係成為卡特總統幾乎唯一可以欣慰的成就,1987年卡特第二次訪問中國時說,中美關係正常化是他做總統期間最值得稱道的事情。
接下來的二十年,除去一些波折外,因為中國所展現的改革與開放姿態贏得了西方世界的好感,中美大體處於比較良好的關係,但美國也對實力漸強的中國抱有擔心,並已經採取措施對中國進行遏制。
911恐怖襲擊
2001年9月11日,兩架飛機相繼撞上美國世貿大樓雙子塔,一架撞上五角大樓,大樓冒出的黑煙在太空都清晰可見,美國本土第一次遭受來自外部的打擊,2996人因此喪命或失蹤,比珍珠港還多將近600人。小布什站在雙子塔的廢墟上拿著擴音喇叭,向襲擊事件的主謀喊話,發出最後通牒,誓言將展開瘋狂報復。
從太空中都可以看到雙子塔冒出的黑煙
從911開始,反恐成為美國最大的戰略主線,恐怖組織成了美國的頭號敵人,在此之前,美國已經注意到崛起中的中國已經成為其首要的潛在敵對物件,在美國準備出手遏制住尚未成熟的中國時,恐怖主義在美國屁股上叮了一口,美國轉過身全身心對付這隻狡猾的蚊子。
但是不同以往,這個敵人幾乎是“無形”的,他們隱匿於深山之中,更隱匿於普通人群之中,但美國仍然要打擊這個敵人,2001年和2003年,美國以打擊恐怖分子為理由相繼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從03年到11年耗時8年,阿富汗戰爭從01年至今過了20年仍未完全結束,這兩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又成了美國沉重的負擔。
美軍在伊拉克民宅中
原本美國以轟炸大使館和撞機的方式試探中國的底線造成兩國關係極度緊張,中國甚至不得不想辦法壓抑住極度憤怒的民族主義情緒以避免雙方兵戎相見,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在重兵的保護下才得以倖存。但美國剛剛遭受恐怖襲擊的時候,中國以最大程度的忍耐和寬容向美國表示同情和友好,宣佈將站在正義的一方,同美國一道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儘管兩國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上有著極大的分歧。
這一轉機決定接下來世界十年格局,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的中國需要向全世界展現出開放而非對抗的姿態,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市場支援在當時看來相當迫切,否則經過十五年艱難談判加入世貿組織就失去了實際意義,事實證明,加入世貿組織融入世界貿易體系對於中國騰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傳達的善意沒有白費,美國在中亞的反恐行動需要得到中國的支援,美國暫時拋開意識形態之爭與中國達成合作,小布什次年年初就訪問中國,兩國在2002年進入頻繁交流期,共同的敵人成了雙方的粘合劑,中國獲得了穩定發展的十年,美國則從中國獲得了在中亞反恐的允許和一定程度上的支援。
當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製造戰爭並因此焦頭爛額之際,中國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市場規模、制度優勢、環境代價等條件迅速發展,甚至不惜以容忍巨大的貧富分化來為發展讓行,“不折騰”成為了中國奉行的基本原則,對內保持一貫的政策,對外尋求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在2001年到2010年十年間GDP翻了近5倍,世界經濟體總量排名從第6位迅速攀升到第2位。當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體量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之後,美國才開始回過神來,開始將注意力重新投到東亞。
諷刺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漫畫
2012年,美國將戰略重心轉移到亞洲,實施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無論奧巴馬怎樣保持精英範和政治正確,在國家利益面前,他沒有其他選擇,但是美國並沒有採取什麼實質性的行動,僅僅是口頭上的威脅,以及一些在亞洲的代言人對中國使絆子。
在特朗普之前,兩國有過的最高級別的對抗就是2016年在南海雙方海軍對峙,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中國三大艦隊一百多艘戰艦,在南海直接對峙,險些擦槍走火,最終以美國主動撤退結束。
接下來就是美中國人民把特朗普抬上了總統寶座,抬進了白宮,下面發生的事情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毛衣戰,在中國四圈引雷,在雙方你來我往不可開交的時候,新冠肺炎成了世界的共同噩夢。
拜登以“史上最差候選人”的形象贏得了美國總統,特朗普下臺並未讓中中國人有任何的僥倖心理,絕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無論誰做美國總統,都改變不了兩國對抗的程序。
特朗普只不過是美國民意的代言人
在歷史程序中,美國總統個人的意願究竟能有多大分量,恐怕沒有特朗普更有發言權,他是怎麼進的白宮又是怎麼出的白宮,他自己恐怕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