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廣闊的國土上,中國的鐵路是控制和保護領土最有效的運輸系統。甲午之戰的失敗,使清政府認識到鐵路建設的重要性,認為是鞏固國防的關鍵。

滬杭甬鐵路的前世今生

1897年1月6日,清政府在上海成立官督商辦鐵路總公司,由該公司負責招租和借貸。清末國勢衰微,無法有效維護國家利益,鐵路總公司在貸款築路方面雖實行了商借還法,但列強卻不予承認,貸款仍由清政府擔保。借貸雙方不僅可以得到高額的借款利息,而且合同還規定,在全部本息還清之前,鐵路是由借貸方負責經營,並以該鐵路的全部產業作抵,使借貸方真正掌握了鐵路的控制權,如果到期不能按時歸還,鐵路將被借貸方佔有。

滬杭甬鐵路的借貸糾紛始於1898年,當時英國向清政府要求修建蘇杭甬鐵路等五條鐵路,清政府派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與英方代表怡和洋行簽訂了《蘇杭甬鐵路借貸草約》,約定英方在六個月內勘測一條線路,逾期不辦將喪失路權,後來由於義和團運動引起動亂,英國未能及時勘測這條線路。1903年,盛宣懷致電怡和洋行,要求英方在六個月內勘測路線,逾期無效,但英方既不趕辦,也不反駁。同年12月,商部頒佈了《鐵路簡明條例》,允許民間資本集資修建鐵路。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民心和士氣開始向日本轉變。此時便掀起了收回利權的運動,要求收回被外來者強佔的利權。

粵漢鐵路在1905年收回自辦,受到鼓舞,各地紳民紛紛成立商辦鐵路公司,7月26日浙路公司成立,1906年4月3日蘇路公司成立。兩省鐵路公司請求清政府撤銷《蘇杭甬鐵路借款草約》,收回自辦,商部奏準兩省自辦蘇杭鐵路。

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都被分割了,列強為了爭奪在中國的利益,把矛頭指向了中國。這段時間,中國國力衰弱如故,無力驅拒列強的持續侵凌,所以,英國不願放棄千方百計爭取的路權。獲悉江浙紳民自辦鐵路的訊息後,英國駐華公使立即照會外交部,要求籤訂正式的蘇杭甬鐵路借款合同。

英國不正當地要求籤訂蘇杭鐵路正式借款合同,引起了江浙紳民的極大憤慨,兩省鐵路公司一邊趕鐵路,一邊發動紳民抵制借款,在紳民的壓力下,借貸談判一度陷入僵局。1907年,袁世凱調任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因力主借錢修路,激起江浙地區的強烈反對。貴族們紛紛上書外交部,力言不借錢,並準備派代表到倫敦的裁判所起訴英國政府。

因為在這個時期,鐵路問題是中外矛盾的焦點,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引起社會動盪。士人與前朝廷臣合流,給清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慈禧太后要求軍機處妥當商議對策。袁世凱一邊通過電令江浙官員安撫民心,維護社會穩定,一邊通過駐英公使李經方,直接與英國政府商討解決鐵路貸款問題。

為何借貸

清政府內部,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主張借貸,袁世凱為何主張借貸?理由有三:

一是津鎮鐵路長達數年的借貸談判,讓袁世凱明白,列強不會放棄爭奪利益的權利。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資本輸出代替工業品的傾銷成為列強獲取鉅額利潤的主要手段。火車貸款利息極高,對列強有不可抗拒的誘惑,列強不可能放棄貸款而損害自己的利益。

二是借錢修路,把蘇杭鐵路變相收歸國有,這是清政府重振海軍的關鍵。1906年,隨著清政府君主立憲的改革,海軍建設的步伐加快,復興海軍的當務之急是勘察和建造軍港,清政府計劃將寧波象山港改建為海軍第二艦隊(南洋艦隊)的軍港,準備在完成蘇杭甬鐵路建設之後,再修建寧波至象山鐵路,把蘇杭甬鐵路、滬寧鐵路和津浦鐵路連線起來,形成一條南北向北京、南北向象山軍港的鐵路網,這將有力地保證中國海上邊境的安全。

三是防止銀根外流,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增強國家實力。《辛丑條約》於1901年簽署,賠款加利息總計達9.8萬億白銀,使清政府揹負了沉重的外債負擔。賠償的支付,使中國白銀大量流失,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以銀付錢,會加重市場銀流通的不足,造成通貨緊縮,極易引發經濟危機,而且鐵路投資大,獲利晚,民間融資也不是長久之計。

在軍機處一次討論蘇杭甬借款的會議上,軍機大臣明顯地分為兩派。和袁世凱關係密切的慶親王奕訢沒有表示意見就起身離去,袁世凱也跟著走了。前幾次退兵,都是慶親王、醇親王前後先行,其餘的軍機大臣事辦完後,有秩序地離開。後來慈禧太后單獨召見載灃,詢問他借錢的事,載灃認為應該設法取消草簽合同,鐵路歸兩省紳民自己經營。當地方面,兩江總督端方雖然與袁世凱關係友好,而且兩人在許多政治上的主張都是一致的,但在江浙紳民的壓力下,端方也反對借錢。

同時,日本在英日同盟的庇護下,積極擴張其在東北的勢力,挑起間島爭端,利用列強爭奪中國道路權力的機會,企圖把勢力範圍擴大到中國南部。日本因其地理上與臺灣隔海相望,故向清政府要求跨越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的大鐵路路權,企圖“首先建立一支穩固不拔的力量,以侵略南清根據地”。此外,日本也計劃與英國政府協商,以取得蘇杭鐵路杭州至寧波段的路權,或將該段鐵路改為英日合辦。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性野心,讓清政府把日本視為最大的威脅。隨著中英兩國因蘇杭鐵路借貸而發生的衝突逐漸升級,日本趁機以居間調解為藉口,準備派船來華,這樣,其他列強也會根據協議派船來華,進行武力訛詐。

和平解決

由於擔心列強聯合入侵,袁世凱的借貸主張逐漸得到慈禧太后和大多數官員的支援。

1907年10月20日,清政府同意外務部訂定的借貸計劃:借一萬五千五百五十元,修路二萬五千五百五十元,由中國自築鐵路,而江浙鐵路公司全資備外,再借一萬五千五百五十元,另借一款作抵。11月21日,駐英公使李經方致電外交部,稱英國政府已同意不再索取路權,袁世凱得知取消草簽合同完全沒有希望,於是決定簽訂正式的借款合同。

為了平息江浙士族的不滿,袁世凱電請士族代表到京,由政府派人向他們詳述建路的原委。十二月十日,江浙紳民代表許鼎霖、張元濟等趕往北京。雙方代表抵達北京後,得到慶親王奕訢和外交部長袁世凱的接見。在安排代表查閱鐵路檔案時,袁世凱深知紳民“畏權外移”,安撫代表,稱主權、事權悉操在中方手中,實為自辦之舉。這位代表明白朝廷的不得已之處,不願再作拒絕。

1908年3月6日,清政府代表外務部右丞胡惟德,右參議高而謙,與英國中英公司代表濮蘭德,在北京簽訂“中國國家滬杭甬鐵路五釐借款”合同,將蘇杭鐵路改為滬杭甬鐵路。

滬杭甬鐵路借款遵循了津浦鐵路的“浦口模式”,把借款、築路分成兩類,除了借款金額低於津浦鐵路以外,合同上的其他款項也是一樣。

正式合同挽回了不少草合同中失去的利權:賬戶由借貸公司管理轉為借貸公司查賬,使中方能夠更充分地利用路款,避免在築路過程中出現資金浪費的現象;貸款抵押由整個鐵路工業作抵、換成其他貸款作抵,消除了英國攫取路權的可能性;借貸利息、佣金比草式合同減少,減輕了償還債務的壓力;英籍工程師服從中方的命令,修築鐵路的權力和管理都由中方控制,讓中國控制鐵路。

為了實現滬杭甬鐵路國有化,袁世凱有意將鐵路國有化的內容納入其正式的借款合同中。契約第一款規定,鐵路名為國名滬杭鐵路,冠以“國家”二字,是商辦改為國有的,第十七款規定,“鐵路派用專門人員,分撥各人應辦之事,並予解僱各人,由總辦與工程師商酌辦理,”是把路政建設用人權收歸清政府。

修一條鐵路耗資之大,並非當時國力所能承受的,所以用洋債修路,並無不當。袁世凱是清政府中為數不多的有才幹的官員,他對遍及四面八方,經濟困難,民不聊生的國情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中國只有“大力借歐美債,大力發展實業”,才能儘快提高國家實力,使自己免受列強的侵略。袁世凱與紳民相左的救國思想,必然受到紳民的強烈反對,但他頂住壓力,在俯首聽命的同時,提出了英方和紳民都能接受的“部借部還”的辦法,和平解決問題。

近現代世界秩序為歐美列強所主宰,弱國則受列強的欺凌。中國曆來是列強侵略的重要物件,列強依靠強大的力量,在中國奪取了不少利益。愛國者們對權力的喪失非常痛苦,他們想要收回權力,實現國家的復興和國家的獨立。但是有些紳民看不見國際規則的本質,盲目相信國際法,以為依靠它的約束力,可以收回被掠奪的利益。部分極端民族主義者,與清政府中主張強制收回路權的官員合流,很容易引發一場義和團式的排外運動,這對於中國來說是最危險的。

袁世凱暫時忍耐,適當地滿足列強的利益,換取列強放棄對中國利權的要求,爭取寶貴的時間來增強中國的國力,不失為正確的外交策略。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微波

相關熱讀

近期熱讀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的今天發生的大事件,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