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縱觀歷代皇帝,除非是碌碌無為者,不然大多都有兩面性,比如漢武帝、清聖祖等。秦始皇也存在兩面性,很多人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也有不少人說他是"暴君"。認為他是"暴君"的理由主要來源於四件事情,分別是:其一,焚書坑儒;其二,不恤民力;其三,中央集權;其四,嚴法待民。這四件事情看似很難讓秦始皇掙脫"暴君"之名,實則不然,這三件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很難給秦始皇貼上"暴君"的標籤。
秦始皇畫像
一、 焚書坑儒事因: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並未統一紛亂了幾百年的"百家思想"。秦自商鞅變法之後所堅持的是以法家思想治國,因此思想上的衝突是在所難免。然而,秦朝新立,各項制度都需要在一種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當秦始皇面對以儒家為首的各家學派抨擊他的各種新政時,他選擇了"焚書坑儒"。
事果:大量先秦時期傳下來的歷史文獻和非官方保留的各學派經典著作被燒,四百六十多名犯禁者(以儒生為主)被活埋。
出發點:統一朝堂上聲音,避免各項新政的制定和出臺被幹擾。
秦朝疆域
利與弊:好處是讓郡縣制等先進制度能夠得到更好的貫徹與執行,進一步確立法家治國思想的核心地位;壞處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的傳承。
類似事例:漢武帝時期的儒學與黃老學之爭,最終以"獨尊儒術"結束,期間趙綰、王臧等人喪命;宋朝的守舊派與革新派之爭,在神宗時期出現了"烏臺詩案"讓蘇東坡等很多士大夫受罰;清朝的文字獄,康熙朝的"明史案"、"南山集案"等,雍正朝的"謝濟世案"、"呂留良案"等,乾隆朝的"王錫侯案"、"徐述夔案"等,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發生了一百七十多次,僅"明史案"就讓七十多人喪命,千餘人被處以刑罰。
清朝文字獄
二、 不恤民力事因:1、北方匈奴、東胡等遊牧文明不斷擾邊;2、南方的百越日益強大;3、一統六國後,交通狀況堪憂;4、秦始皇生前既為雄,死後亦然,身後事方面不容馬虎;5、秦始皇所居宮殿為秦國傳承下來的宮殿,秦朝建立之後需更新。
事果:1、北邊建長城,前後動用了三十萬軍隊和數十萬百姓;2、南邊修靈渠、徵南越,前後動用了五十萬軍隊;3、修建大量馳道、直道,前後動用了二十多萬人;4、修建驪山皇陵,前後動員數十萬人; 5、修建阿房宮,和修皇陵的加一起將近七十萬人。
出發點:1、鞏固邊防,讓秦朝在面對遊牧文明時能夠做到攻防兼備;2、避免百越成為下一個匈奴;3、加強各地與關中核心地區的聯絡,保障軍事力量的投送能力和促進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4、彰顯始皇帝生前與死後的尊榮與威權;5、彰顯秦之實力、秦皇之貴重,減輕渭水北岸的人口壓力,促進帝都的發展。
咸陽至九原的秦直道
利與弊:1~3、三件事情都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唯一的弊端就是人力使用得太集中;4~5、這兩件事情能夠進一步彰顯秦朝皇帝的"威",同時,一定程度上促進關中地區的發展,弊端就是讓秦始皇背上了"窮奢極欲"的名聲,也讓秦朝的人力、物力消耗得太快,讓百姓們受苦了。
類似事例:1、隋朝、明朝等朝代都有建長城,尤以明長城的規模最大;2、漢武帝、漢宣帝、唐太宗、唐高宗、明成祖都有開疆拓土的經歷;3、西方的羅馬帝國圍繞著羅馬城建了規模更大的路網,總長大約有八萬多公里,俗稱條條大路通羅馬,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也以關中地區為中心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路網。
4、埃及法老修建的金字塔,其中僅胡夫金字塔就前後建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每年投入的人力都以十萬計,中國歷史上上的歷代皇帝也都建了皇陵;5、漢高帝建了規模堪比紫禁城六倍之大的未央宮,漢武帝建了美輪美奐的建章宮,唐太宗建了堪比紫禁城五倍的大明宮,清聖祖和清高宗不僅在全國各地建了數量頗多的行宮,還有奢華的各種皇家園林,比如圓明三園等。
未央宮復原圖
三、 中央集權事因:周朝因為實行分封制,導致周天子的很多權力也被分配給諸侯們,進而引起長達五百多年的諸侯混戰,天下不寧。
事果:推行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稱皇帝、製作傳國玉璽等。
出發點:避免秦朝像周朝一般散亂,以強權促團結。
利與弊:好處是強化了皇帝和朝廷的權力,削弱了地方的影響力,保證了統治秩序,後世王朝均效仿秦制,至於弊端,在秩序面前可以忽略不計。
類似事例:漢武帝時為了加強皇權,實行內外朝制度;東漢皇帝為了削弱外戚勢力對皇權的影響,重用宦官;隋唐時期的歷任皇帝為了削弱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實行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和宋太宗為了避免皇權被官僚集團所影響,實行官與職分離制度;明太祖為了強化皇權,不僅廢除了宰相制,還建立了錦衣衛;清聖祖為了乾坤獨斷,實行了南書房制度;清世宗又在南書房的基礎上推行了軍機處制度。
三公九卿制
四、 嚴法待民事因:秦朝能夠統一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商鞅變法,讓秦國確立法家思想為治國思想,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基於法家思想在實踐中檢驗出的功效,秦始皇繼續加大法制建設。
事果:六國故地的百姓和六國貴族後裔們早已適應了以前比較寬鬆的法制環境,在面對秦法時,常常會因為一個不小心就犯了秦法。
出發點:儘快建立秩序,讓秦國的發展經驗能夠在全天下得到推廣,進而讓秦朝獲得更好的發展。
利與弊:好處是讓大家有法可依,壞處是讓大家感到不適應,導致秦朝失去了不少民心。
類似事例:漢朝建立之後,漢高帝大體上還是沿用了秦法,只是說相對而言要寬鬆一點。然而秦朝的法制精神,漢朝卻沒有完全承襲,比如商鞅變法時因為觸犯法律的公子虔(孝公之兄)和公子駟(秦惠文王)都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公子虔甚至被挖去了鼻樑,漢朝卻不一樣,漢朝常有大臣可以用贖金抵罪的事情發生。
商鞅變法
結語關於焚書坑儒,秦始皇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說在具體執行上確實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在當時那種環境下,不這樣做,可以嗎?再說,這件事情和清朝的文字獄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關於不恤民力,秦始皇除了在修皇陵和阿房宮兩件事情上有些讓人詬病的地方,但是哪個皇帝不修陵?哪個皇帝不講究物質享受?
誠如唐太宗這種為後世讚譽的皇帝都建了大明宮;關於中央集權,周朝、晉朝倒是不講究集權,結果呢,一個紛亂了五百多年,一個導致永嘉南渡;關於嚴法待民,無規矩不成方圓,法制精神本沒有錯,只是說在具體執行上差了點法與情的平衡,但是這也算不上"暴政"吧?
秦始皇的功績可以不說,但是關於他這些"暴君"的理由又豈能成立?如果他的所作所為能夠稱得上是"暴君",那麼對於漢高帝、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等皇帝的定義又該是什麼?秦始皇絕對稱不上是一位"暴君",相反,他是一位堪稱偉大的大有為之君。
參考文獻:
《史記》
《秦會要》
《秦始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