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三人權位之爭
太祖阿保機述律皇后有三個兒子: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最小的兒子叫耶律李胡。
阿保機,特別是述律後最疼愛幼子李胡,又名洪古,字奚隱。這兒子生來雖很聰明伶俐,身材驃悍很有力氣,但其性情很像他的母親述律後,既暴躁又殘忍,三句話沒說完點火就著,遇到不順心的事或不對眼的人,動手就打張口就罵,惹煩了便操起腰刀胡砍亂掄,因為是皇太子誰也不敢責著他,時間一長滿朝文武大臣個個都害怕,沒一個靠近他的,自然也就沒有人緣,更談不上威望了。為此傷透了述律後的腦筋,怎麼解勸、教育,可他生性如此,始終沒大改變。
述律後唉聲嘆息失望地對李胡說:“我和你父親都很喜歡你,總想培養你繼承你父王的皇位,可有句諺語說得好,‘偏愛的孩子不保業,難得的媳婦不主家。’看來你是沒有當皇上的命了。”這樣,阿保機的接班人就得在長子耶律倍和次子耶律德光二人中選拔。
根據老規矩,耶律倍因是太祖長子,並且早已立為皇太子,理應繼承皇位,但崇尚武功的述律後,與耶律倍政見不一。述律後思想守舊,總想保持契丹舊有奴隸制度,這點與德光觀點一致;而耶律倍自幼聰敏好學,崇尚漢族文化,卻主張在契丹進行改革,實行封建制。
於是,圍繞由誰接替阿保機皇位問題,母子間展開一場驚心動魄,且有戲劇性的殊死搏鬥。
耶律倍可是個不可多得的風流才子。
耶律倍,小字突欲,生於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
自幼就學於名流漢儒,閱讀大量漢文典籍,崇尚漢族文明。他通陰陽、知音律、精醫藥;通曉契丹和漢語兩種文字,曾將古奧艱深的《陰符經》翻譯成契丹文;尤其擅長書法和繪畫,他創作的射騎圖、獵騎圖、雪騎圖以及千角鹿圖等十五幅名畫,曾流傳入宋朝祕府收藏;他還能吟詩作賦,他的《樂田園詩》、《立木海上·刻詩》等詩篇名揚後世;他還喜歡賓客,愛好飲酒,樂於燒金和鍊汞。
為尋求精神上寄託,希冀歷史上有大功德者的福佑,阿保機即皇帝位當年(916年)二月,在一次群臣議政會上,阿保機詢問侍臣說:“朕受命為當朝君主,當事天敬神。有大功者朕欲祀之,誰為先呢?”所有侍臣異口同聲回答說是:“能教化人們積德行善的佛陀。”
阿保機立即駁斥道:“佛陀來自印度,不是中國宗教。”年僅十八歲,剛被冊封為皇太子的耶律倍站起來答道:“兒臣以為,孔子大聖,萬世所尊,理應最先祭奉。”阿保機非常高興,連聲說:“還是朕子學識淵博,朕下詔各地建孔子廟,並令皇太子每年春秋釋尊。”
次子耶律德光,原名耀屈之,小字吉骨,後慕中華文字遂改字德謹,生於唐天覆二年(902年),比耶律倍小四歲。
據說述律後生他時,牙帳外黑雲滿天,火光照耀,有聲如雷鳴,長大成人後,儀貌堂堂,雄傑有大志,尤其精於騎射,是員能征慣戰的驍將,深得太祖器重,每次出戰總要把他帶在身邊,先後征服吐渾、阻卜、奚諸部和渤海國,威行萬里,所建戰功卓著,二十歲的德光被太祖授予天下兵馬大元帥,統領遼軍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天才。
耶律倍被封為東丹王在遼天顯元年(926年)正月,太祖阿保機帶領皇后述律後、皇太子耶律倍、大元帥次子德光親征渤海國,攻陷其京師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東京城),渤海末代王大譔,譔出城投降,渤海遂亡。太祖改其國為東丹國,命其城為天福城,並令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在此駐守,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改用漢法;又歲貢布十萬端,馬千匹。
耶律倍為人皇王,與其父天皇王,其母地皇王鼎足而三,足見太祖對皇太子委以何等重任。倍是不願離開父母的,但太祖離別臨行前卻對他開導道:“渤海遠距遼之京城,留你在此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又囑咐說:“朕走後或有啥情況應及速稟報,不可妄自作主。有你治理東丹國,朕就不復憂慮了。”
言罷便率師凱旋,耶律倍止不住淚流滿面說:“父王母后離兒而去,對我是極大信任,但孩兒能力有限,總怕出現萬一。”母后說:“我等雖都不在你跟前了,但還有你二弟德光和朝中重臣耶律羽之輔佐,放心大膽地去做就是了。”耶律倍拽住太祖衣襟,悲泣而走。
太祖在返里路上,卻不幸病逝於扶余府(今吉林農安)西南兩河之間行宮,述律後強忍悲痛,奉梓官急速趕回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料理後事。
當耶律倍和德光兄弟得知這一噩耗,晝夜兼程急速奔喪途中,誰都在各揣心腹事,暗下決心爭做皇帝繼承人。
耶律倍心想,我是長子,是父王欽定的皇太子已有多年,東丹王之封是否意味我就是皇帝之父,讓我接替父王帝位呢?看來,由誰即皇帝位只好聽母后述律皇后最後裁決、選定了。
述律後偏向耶律德光早已胸有成竹的述律後最喜愛的還是次子德光,因為在以鞍馬為家的遼朝,德光不僅武藝超群,而且隨同太祖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儀表人材,頗負眾望;更重要的是由於德光恪守契丹舊制,不願漢化,與述律後政見一致;在她總攝軍國大事當中,他必能言聽計從,不折不扣。在述律後看來,讓德光即帝位再合適沒有了。
可是對長子耶律倍也有點捨不得,他多才多藝,為人正直厚道,就武功雖略遜德光一籌,但他也善騎射,自從太祖欽定皇太子以來,從徵烏古、党項,充任先鋒都統,並曾領兵經略燕地;太祖西征,他受命留守京師(遼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監國,掌握朝政獨當一面;前不久隨駕東征翦滅渤海,建立並主持東丹國,處處展露出其文韜武略,也是皇帝的人選之一。
但當她想到耶律倍三句話不離秦律漢典,唐宋詩文,閉口不談契丹風俗民情和祖先遺訓,不覺緊鎖眉頭。一旦把大權交給了耶律倍,大遼社會變成什麼模樣,她可就無法估量,也難以掌握了。
這皇位說啥也不能由他繼承。這是堅定不移的既定方針。
為使朝廷大臣明了她的意思,進而阻塞眾人之口,就在殯葬太祖當年(926年)年底,多謀而殘忍的述律後召朝廷樞宰重臣議論此事,還沒等她把話說完,南夷院離堇耶律迭裡迫不及待地進諫說:“帝位應以太祖欽定的先嫡長子,即皇太子東丹王耶律倍為宜,他現在雖在東丹國主持朝政,應即速調他回京師,由他即皇帝位。”
接著郎君耶律匹魯也隨聲附和,一時間七嘴八舌都躍躍欲試為之幫腔。為震懾這夥人,述律後當即以迭裡、匹魯與耶律倍圖謀造反為名,遂將他們二人殺掉。還有人私下為他們鳴冤叫屈,述律後又毫不留情將其下獄;明目張膽敢於反抗者當眾施以酷刑,或挖鼻,或割耳,或處以極刑。
自此朝廷內不復再有反應,整個朝廷變得鴉雀無聲。
第二年,為了掩人耳目,把耶律倍和德光召在一起,通過競選方式,由述律後親手導演一出大臣意向選皇帝的活劇。
一天風和日麗,述律後召集滿朝文武大臣到西樓(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附近)聚會,身著朝服的述律後喜氣洋洋地坐在牙帳前,面對大臣高聲說道:“站在我左右兩邊的是皇太子(倍)和大元帥(德光),這兩個兒子我都很喜歡,想了很長時間不知叫誰繼太祖皇位好,你們都是朝中官員,對他倆都很熟悉,誰當皇帝合適,心中都有數。今天我作為皇太后主持公道,當場測一下你們的心意,你認為合適,就牽著你的馬站在誰那一邊,站在誰那邊的人多,那當然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皇帝了。”
所有官員早就明了太后的意圖和心願,便不約而同地都牽著馬站在次子德光一邊。
述律後見狀當即宣佈說:“大家都認為德光當皇帝合適,此乃眾望所歸,我也不敢違背大家的意願。”
明智恭順的耶律倍早知母后欲立德光為帝的,而今又經過民主選舉,便當眾對在場公卿大臣說:“大元帥功德及人神,中外鹹服,宜主大遼社稷。”
於是,德光繼任帝位,是為遼太宗;而耶律倍卻被稱之為“讓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