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前言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輸家,喪失了13.8%的領土和12.5%的人口,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同時德國軍備被嚴重限制,陸軍不得超過十萬兵員;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得擁有潛艇以及航母;不得組建空軍,另外還要支付22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德意志民族進入了前無古人的至暗時刻。

失敗的巴黎和會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當天數百萬的德國陸海軍隊在各條戰線上同時放下了武器,向協約國舉起了白旗。而在此刻還沒有任何一支協約國的軍隊打進德國本土,所以德軍是在敵方領土上宣佈投降的。

1919年1月28日,27個戰勝國的1000餘名代表齊聚巴黎的凡爾賽宮,共同商討戰後的國際新秩序與懲罰戰敗國的事宜,史稱“巴黎和會”。這次大會沒有邀請戰敗方,這是一場屬於戰勝國的狂歡派對。

巴黎和會的重點議題就是如何處置德國,對於這個問題英美法三方各自都有小算盤。法國克里蒙梭的方案是儘可能地削弱德國,佔領德國的工業區,解除德軍武裝,處死德國皇帝,索要6000億馬克的賠償,克里蒙梭的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要讓德國掏出最後一枚金幣,榨乾德國最後一絲財富”。

不過法國方案遭到了英美的一致拒絕。但法中國人並沒有理會英美的反對,直接出兵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工業區,並且在萊茵河東岸建立非軍事區。法國在戰爭中傷亡了500萬人打光了一整代的年輕人,如果克里蒙梭妥協了,法中國人民會毫不猶豫地把他趕下臺。

美國的方案就是所謂的“威爾遜十四條”,主張大小國一律平等,民族自決等一系列旨在恢復和平,改善民族矛盾的"普世價值“。美國並不想將德國打入地獄,太過嚴厲的懲罰只會埋下復仇的種子,戰爭的再次發生也就無可避免。威爾遜想構建一個多邊的國際組織“國聯”,將各國之間的爭端放到國聯裡仲裁解決,儘量避免再次發生大範圍的戰爭。

當時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同時也是最大債權國,美國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能夠保證自由貿易,一來讓歐洲趕快各國恢復經濟從而還債給美國,二來美國的商品也能更好地傾銷到歐洲。

而英中國人的方案是一個間於美法的折衷計劃,勞合喬治一方面要順從民意去懲罰德國,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太過削弱德國讓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無論什麼時刻歐洲大陸均勢是一定要維持的,這是英國幾百年來外交政策的基石。

在三巨頭相互妥協威脅一番之後,簽訂了一個讓戰勝國失望,戰敗國絕望的《凡爾賽條約》,法中國人民條約簽署後的第一時間就推翻克里蒙梭政府,以此來表明態度。同時《凡爾賽條約》也讓戰敗國們心灰意冷,天真的戰敗國門起初還以為威爾遜十四條將是對他們的懲罰,德中國人民對於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大失所望,差一點就重新拿槍戰鬥了。

凡爾賽條約中德國失去的領土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亨利基辛格稱《凡爾賽條約》是美國式理想主義與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所以說《凡爾賽條約》不是真正的和平,而是一份休戰書。

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開啟德國擴軍的大門。

1919年《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後,新的國際秩序最終得以建成,歐洲也開始重建恢復。可此時的Continental格局讓英中國人隱隱感覺到了不妙,德國被沉重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蘇聯內部矛盾重重這會兒還無暇外顧。整個歐洲大陸就只有法國一枝獨秀,秉持攪屎棍歷來的傳統,英國必須出手來扶持某個國家來制衡法國了,而這個國家非德國莫屬。

無論哪個國家試圖在歐洲稱霸,英國的對外政策都一視同仁。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稱霸的國家到底是西班牙,還是法蘭西王國或法蘭西帝國,抑或是德意志帝國還是希特勒政權。英國的對外政策與國家的政治形態或由誰統治都沒有關係。我們只關心誰是最強大、最有潛在稱霸野心的暴君。我們沒必要害怕別人說我們親法反德。如果情況相反,我們也會親德反法。這是我們一貫遵循的對外政策。 ----丘吉爾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在倫敦正式簽署了《羅加諾公約》,恢復德國正常國家的身份,確認了德國與西歐國家之間的邊境線,英國充當擔保人,保證德國與西歐國家邊界的穩定。同時國際聯盟吸納德國加入並給予常任理事國的位置,標誌著德國正式擺脫了戰敗國的屬性,以與其他國家一樣平等的地位融進歐洲的防務體系之中,德國政治地位顯著提升的背後英中國人功不可沒。

1932年國際聯盟在日內瓦召開國際裁軍會議,共有60多個國家參與這次大會。各國間對於裁軍的方式一直爭辯不休,尤其是法德之間矛盾重重,法國要維持對德國的優勢,德國則呼籲平等對待德國的軍備發展,蘇聯代表曾提出全面徹底的裁減所有國家的軍備但遭到了西方國家的一致抵制,會議只好中斷休會。

1933年3月裁軍會議復會,這次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提出一個關於法德的妥協方案,規定法國可以維持40萬陸軍,20萬駐紮國內20萬維護海外領地,而德國軍隊保持法國一半的規模即20萬。這樣既讓法國保持對德的優勢,又讓德國從《凡爾賽條約》中所規定的10萬擴充到20萬。實際上英國的提議是刻意扶持德國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法中國人一眼就看穿了英國的險惡的用心自然就拒絕了這提議,而德國的野心也不可能只滿足20萬人,致使麥克唐納的方案成為一紙空文,但英國要扶持德國重整軍備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

德國軍隊

1935年6月18日英國又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通過該協議獲得了35%的英國海軍噸位規模。原本《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海軍的發展是有嚴格的限制,德國只能擁有6艘排水量10160噸的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且不得製造潛艇以及航空母艦,新的海軍協定直接為德國海軍擴軍開啟了大門。而根據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公約》中的規定,英法之間海軍規模的比例為5.25:1.75,法國只能有英國33%,這樣一來德國海軍的實力竟然能夠反超法國海軍。

俾斯麥戰列艦

從以上幾份公約檔案來看,可以說是英國親自將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給打開了,也正是英中國人給了德國再次擴張的信心,至少是暗示。1936年3月3萬德軍試探性地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英中國人馬上背棄了《羅加諾公約》的精神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而得不到英國支援的法軍也只能認慫默許了德軍的行動,潘多拉魔盒就此開啟。

德軍進入萊茵蘭

美國資本加速了德國復甦步伐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是世上最燒錢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就相當於交戰雙方燒了四年的錢,那麼錢燒光了怎麼辦呢?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要麼就去搶,要麼就是借。搶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劫掠民眾的財富去支撐戰爭,這樣風險係數太大很容易翻車比如俄國一不小心就十月革命了。

而英法等國選擇了去借,去和暴發戶美國借,到了戰爭結束時美國借給歐洲諸國的錢加起來一共103.4億美元,其中法國34億英國43億。

雖然英法最終贏得了戰爭,但也揹負了沉重的戰爭債務。借的總是要還,英法兩國的政府都是民選,所以不太可能讓國內人民來還債,那就只能讓戰敗國背鍋了。所以戰勝國們才給德國開出了天價賠償2260億馬克,因為他們要拿錢還債。於是就形成了奇怪的債務三角關係,德國欠了英法的錢,英法又欠美國的錢,美國又不願意英法過分剝奪德國的錢,這樣一來這個債務就是個死迴圈。

戰後一窮二白的德國根本無力償還賠款,違約是必然的,英國建議緩兩年,法國堅決不同意。1923年初法國出兵十萬聯合比利時佔領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以此來懲罰德國拖欠戰爭賠款的行為。柏林政府對於法國的行動是既無奈又無語,無奈的是當時德國是真的沒錢給法國了,無語的是你把我的經濟中心給佔了,我還拿什麼還你錢。

法軍佔領魯爾

為了還錢柏林政府只好徵用300多家造紙廠集體印鈔票,後果可想而知。馬克迅速貶值,通貨惡性膨脹引發社會動盪政局不穩,德國的工農階層生活舉步維艱,很多城市都爆發了革命。這會美英坐不住了,再不出手製止德國都要蘇維埃了。

為了迫使法國讓步,英美聯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拋售法郎,導致法郎大幅貶值法國也陷入了財政危機,殘酷的現實讓高盧雄雞不得不讓步。於是乎關於德國賠款問題的國際會議得以召開,經過激烈討論在1923年11月成立一個美國主導的仲裁委員會,此後任何國家無權單獨制裁德國,這是法國外交的一個巨大失敗。

1924年美國著名銀行家道威斯認為要想德國支付戰爭賠款,必須先讓德國經濟繁榮起來。他提議先由美國向德國輸入資本幫助德國復興經濟,同時德國必須將金融財政鐵路工業交由國聯監督,然後再用德國的關稅來支付賠款,想吃豬肉得先把豬養肥。

道威斯計劃開始後,大量的外國資本湧入德國。1924年到1929年德國從協約國得到了50億美元的貸款,其中70%是美國資本,這些資金的大部分流向了製造業與軍工業,促成了德國經濟的復甦。同期德國向英法支付了27億美元的賠款,而英法又向美國償還了20億美元債務。錢從美國出來在歐洲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但是沒有白轉,它盤活了德國經濟,讓德國再次強大起來。

尾聲

從1923年法國出兵佔領魯爾,到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這十三年間德國在英美直接幫助下,完成了從最慘戰敗國到歐洲強國的逆襲,英美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喂出來的猛獸會總結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為美帝國的超級大國鋪平的道路。

16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有何深意?古人是怎麼挑選伴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