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吹拉彈唱的藝人,用不了鼓鑼、京胡、月琴,全部淪為失業遊民。那時候的藝人都是幹一天活,糊一天口,失業後直接關係到身家性命。
當時有個唱時調的高五姑,綽號叫“時調皇后”,相當於今天的王菲.
就因為半個多月不能演出,半夜餓死在了街頭,第二清早就讓人扔到了亂墳崗。
這年夏天,失業藝人們要麼轉行,要麼轉型。其中有個人叫朱紹文,以前是京劇演員。不讓演出了,也沒有飯碗了,怎麼辦?
他跑到天橋空地,用白沙撒個圈站中間,轉型說起了相聲。這相聲的好處,就是不用配樂,光憑一張嘴就能賣藝。
朱紹文每次演出之前,先畫個大圓圈當場地,接著就以地面當紙,用白粉沙在地上灑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壽”、“虎”雙鉤字,還獨出心裁地邊灑字邊唱《太平歌詞》,以吸引觀眾。
朱紹文(1829—1904),祖籍浙江紹興,寓居北京,隸漢軍旗。與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藝人稱為第一波“天橋八大怪”。
歷史上第一個說相聲的,是道光年間八角鼓藝人張三祿。
但真正把相聲普及開的,要算這第二代朱紹文。朱紹文,藝名“窮不怕”。
後來,他收了徒弟“貧有本”、“窮有根”等,常常帶著一二個徒弟共同表演一個笑話,這樣又逐漸地創造了對口相聲和三人相聲。
朱紹文純靠相聲改變命運,成名後還到王府專職表演三年,按月領餉,外加六品俸銀。後來他廣收門徒,讓相聲正式衍生成一個行業。
在朱紹文之前,雖有張三祿,同代有阿彥濤、沈春和等,但朱紹文的成就、聲望更為突出,被相聲界約定俗成地認為“開山祖”。
就這樣,朱紹文糊里糊塗地,成了相聲行業的開山鼻祖。
到清末,相聲傳至第四代,規模開始升級。誕生了以李德鍚、馬德祿、周德山為代表,德字輩八位大家,合稱“相聲八德”。本來冷清的相聲界,一下子熱鬧起來。
馬德祿(馬三立的父親,高壽亭、郭榮起的師父),師從春長隆;
周德山又名瑞山(馬三立的師父),藝名周蛤蟆,師從範有緣;
裕德隆,德字輩大師兄,藝名瞪眼玉子,師從富有根;
焦德海(張壽臣、朱闊泉、常連安的師父)師從徐有祿;
劉德智(郭啟儒的師父)師從徐有祿;
李德鍚藝名萬人迷(馬桂元的師父),師從恩緒;
李德祥(馬壽巖的師父)師從恩緒;
張德全藝名張麻子,師承恩緒。
舊社會把人分上、中、下九流。
老輩觀念裡,相聲演員居賤格,與娼妓、乞丐同屬於下九流的行當。名門貴族家庭,視子弟當相聲藝人為奇恥大辱。
過去說相聲是苦活,從業者多是被趕出家鄉的文人、吃不起飯的江湖漢、無父無母的孤兒,都是生活裡的底層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相聲場子裡有了穿灰制服的幹部,地痞流氓突然消失。相聲從“玩意兒”,搖身一變,成為“藝術”。
相聲藝人們,終於擺脫下九流的身份,不再受辱。由此,相聲進入巔峰時期。
三大相聲世家為代表,即常家、侯家、馬家,三峰並峙。常家有常寶堃,侯家則有侯寶林,馬家代表是馬三立。常家相聲中,最為拔尖的藝人,公認為常寶堃(kūn)。
1951年,常寶堃29歲。他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慰問團,到戰場給軍隊表演相聲。突然遭遇美軍空襲而亡。5月15日,政府為常寶堃舉行公祭。那時天津市區240萬人,來了三分之一。80萬人相送。
當時相聲界按地域選盟主,人稱“北侯、南張、中少林”。 北侯是侯寶林,南張是張永熙,中少林是孫少林。但南張、中少林加起來的影響力,都不及北侯一半。
侯寶林(左一)早年說相聲照片
侯寶林,是滿族人,4歲不記事時就離家,跟著舅舅坐火車到北京,進了一戶姓候人家,隨了侯姓,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世。
馬三立(左一)早年說相聲照片
在觀眾眼裡,他已經是一個有著一對招風耳的乾瘦的老頭兒,長了一輩子都沒長夠100斤。
馬三立是越老越紅,足足火了一輩子。他一生演出的傳統相聲有200多個,最經典的單口相聲《逗你玩》,全長不過6分鐘,臺詞不過900字,但成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1998年,一個叫張文順的相聲藝人,在豐臺有場曲藝演出。由於後臺人數不夠,臨時將他和郭德綱搭在一起,兩人因此結緣。
郭德綱、張文順同臺
張文順本是大柵欄金店張家的公子,曾在北京曲藝團第一科當學員,後來他下海經商,經營航天橋附近樓上飯館、樓下浴池的水魚城。退休後,張文順還是捨不得相聲,又穿上大褂登臺。
他和郭德綱等人,一起辦了每週一場的相聲大會。
一次有人公開抵制德雲社,張文順大怒:有能耐臺上比試,臺下陰人什麼東西!
郭德綱在張文順先生去世的時候,停演了一週,整個德雲社上下全力為張文順老爺子操辦後事,郭德綱就是要讓這些人看看,看看哪個能死得過張文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