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聽聞趙子龍去世的時候只是流淚,而在得知張苞死的時候,他卻卻悲痛欲絕當場暈倒。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諸葛亮對兩人之死的態度不同,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所致。接下來本人將依據相關資料,更加詳細的論述,他的這兩個不同反應所折射出來的原因。
首先兩人死去帶來的影響不同。事實上,就算趙雲此時不去世,他也是行將就木之人了。畢竟本人已經七十多歲,下次北伐能否還能像早年那樣,陷陣衝鋒,登臺拜將還是個問題。面對這位共事多年同僚的去世,諸葛亮的情感應該是對老友的追念和哀思。
然而,對於張苞,諸葛亮的情感則是完全不同。張苞作為新興的大將,正當壯年之時,按理說這時候開展的如火如荼的北伐事業應當是他大放異彩的時候。他確實也屢建奇功,可謂是北伐的中堅力量。畢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論實力,張苞肯定勝過廖化。誰知道,作為名將之後,蜀國新興的大將張苞竟然以這樣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去世。
可是,竟然突發意外而去世,這不僅僅對諸葛亮是個巨大的打擊,更對蜀國的北伐大業是一個沉重打擊。諸葛亮肯定會產生一股悲哀的情緒。這即是對自己恐怕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是對北伐大業前途渺茫的失望。
因此,趙雲此時,已經很難作為大將得以任用了。畢竟在第一次北伐之時,其事蹟就已經是乏善可陳。雖有建功立業,但仍是迴光返照。因此,趙雲的死,不出諸葛亮所料,對大業也沒過大的影響。而張苞這種可堪大用之人得死,對大軍士氣是一種巨大打擊,對北伐事業也是沉重打擊。所以,諸葛亮憤怒至暈厥,也是情有可原。
其次兩人死亡原因不同此時的趙雲已經七十多歲了。戎馬半生對其的身體肯定有莫大的損傷。更不用說他那無數次衝鋒陷陣,拼死搏殺的經歷。因此,在古稀之齡去世,或許是趙雲最好的結局了。而此時的諸葛亮的哭泣,更像是對老友的哀思,亦或有幾分因大才難尋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趙雲的去世,其實應當並不出人所以外,因此,諸葛亮並不是過於悲傷,也不必為此而悲傷。
相對於將星璀璨,英雄並起的三國時代,同樣的上將之才般的人物,早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係數凋零。趙子龍能夠保持長壽,還能參加第一次北伐,不僅僅可以說的上是本人之幸事,也可以說得上是蜀漢之幸事。
而對於張苞那就不一樣了。張苞去世的時候,正值壯年,正是一個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而他卻在這時候暴斃戰場,對整個個國家,北伐大業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因此,此時的諸葛亮的悲痛,氣憤乃至暈倒,都帶有著一絲別的色彩——對北伐大業更加難得的悲哀。
而且,張苞的死,更是一種慘死,而非趙雲的善終。演義曾這樣記載:
“蜀漢建興七年夏四月,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陰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前後攻殺魏將郭淮、孫禮。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
可見,此時的張苞犯了兵家大忌,隨意追擊潰軍,更何況是在山勢險峻之地,素知兵法的諸葛亮肯定在此之前就會反覆叮囑諸位將領此等道理,然而張苞並沒有聽從良言,一意孤行,才有此等禍害所來。
古人云,圍師必闕。張苞身為大將,卻不懂得此等道理,豈不是貽笑大方?這正如馬謖一般“作死”。由此以來,諸葛亮縱使有天大的胸懷,又焉能不氣憤?
因此,主要是兩點原因導致了態度的不同。一是張苞地位比較低下,諸葛亮敢於表現自己的不滿與憤怒,第二,就是由於張苞那不假思索的莽撞行為吧!如果有其他的觀點或者見解,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你是如何看待張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