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了一次政治報告,題目為《論聯合政府》。此篇報告後來被收錄在毛選第三卷中,其中毛主席針對當下局勢,說過這麼一句話:
時年五十二歲的毛澤東,將他對農民的情感以及認識展現的一覽無餘,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毛澤東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一位領袖級別的人物能給予農民如此高的評價。但這個時候的蔣介石,他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認為自己手裡有三百萬國軍精銳,這足以解決任何問題,農民對他而言,只是“泥腿子”,因此在內戰爆發之初,他就放下豪言:三個月解決中國問題。
事實卻狠狠打了蔣介石一巴掌,三個月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將他拉入了深淵。解放軍粉碎了他的全面進攻,粉碎了他的重點進攻,最終直到三大戰役結束,百萬雄師渡過大江,他的失敗已經不可挽回。當蔣介石的嫡系愛將,黃埔心腹們一個個成為解放軍俘虜的時候,不知道蔣介石是否想過,自己是敗給了毛主席,還是敗給了中國農民?我想如果讓毛主席來回答這個問題,他一定會說,是偉大的中國農民打贏了這場戰爭。
事實也正是如此,三年解放戰爭,若是沒有農民的支援,是根本無法繼續下去的,尤其解放戰爭中的大決戰淮海戰役,當國民黨軍依靠飛機空投物資的時候,老百姓們卻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向前線用小推車輸送著物資。作為淮海戰役五前委之一的陳毅,他就說過這麼一句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我想這裡的人民群眾,一定不會是知識分子,不會是中產階級,他們就是數以千萬計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中國農民。
除此之外,大家要知道在上個世紀,因為生產力落後的緣故,其實軍隊還是不能完全脫離生產的,養活軍隊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很多將帥的回憶錄記載,當時要養活一個解放軍,得花費好幾個老百姓的口糧,但是解放區的老百姓,總是用糧食先支援戰場,寧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讓解放軍吃飽。在邱會作中將的回憶錄中,他就記載過這麼一件事情,當時軍隊行軍打仗戰士沒有口糧,而糧食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農民為了支援軍隊,便將水稻最上面的一撮剪掉,因為上面的一點熟的比較早,可見,老百姓對人民軍隊是多麼擁護。
而老百姓之所以這樣做,因為他們明白,國民黨是不會為農民說話的,只有解放軍會保護他們得到的土地。也因為農民對解放軍的支援,使得很多老帥在回憶錄中普遍認為,軍隊在戰爭時期是對解放區老百姓有過虧欠的,但在我看來,其實老百姓卻將自己和解放軍捆綁在了一起。誰對老百姓好,老百姓就擁戴他,這是亙古不變的事實。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任何階級的前身如果追溯到源頭上,其實就是農民。但在上個世紀,多數職業革命家在階級跨越之後,似乎就忘記了農民的重要性,但唯有毛澤東,卻始終把這群被稱為“泥腿子”的人,當做中國革命的主體。
![](http://timg.juduo.cc/2020/12/2dac145540dc415789fbfbc74be48af8.jpg)
而農民問題,其實就是上個世紀中國最尖銳的問題,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自然會是農民擁護的人,毛主席至始至終,他對這個問題有清晰的認識。
除此之外,農民問題其實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在上個世紀,廣大農民群眾,他們是分散的,他們的力量根本沒有得到團結。而熟悉青年毛澤東事蹟的朋友,肯定在諸多文章都看到過,他在革命還是星星之火的時候,便給農民辦夜校,深入到中國農村深處做調查,因此青年毛澤東有個美譽,“農民運動大王”,這個稱號對於毛主席來說,是非常恰當的,因為他能真正團結農民。
而蔣介石的一生,其實已經脫離了農民,他對於農民更是輕視的,所以他拿起了屠刀,最終背叛了孫文先生“聯俄聯共,扶持工農”的八字方針。毫不誇張的說,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認為自己勝券在握,即使後來毛澤東在井岡山上樹起大旗的時候,他在蔣介石眼裡也不過是韶山沖的“泥腿子”。很顯然,蔣介石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拋棄農民的原因,是因為農民不會給他帶來直接性的好處,他視軍隊為生命,他認為依靠軍隊,農民會聽自己的話。殊不知,他軍隊的來源,就是農民,否則三年解放戰爭時期,上百萬國軍戰士,也不會放下武器就參加瞭解放軍。
回過頭來,其實在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上,去研究農民,這麼“花裡胡哨”,看起來沒有價值的事情,不光是蔣介石顯得不在乎,即使在我黨初期,黨的第一批領袖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他們也並沒有意識到,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共領袖視蘇聯革命歷史為經驗,都將中國革命的重心放在工人階級身上,似乎在那個年代,左派革命家都認為,農民屬於落後的階級。
![](http://timg.juduo.cc/2020/12/1f2a6dccbb834c3ab94ceee1b98a10b4.jpg)
也因為持有這種觀點,自大革命失敗以來,黨的屢次武裝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像是李立三等之後所有黨的負責人,他們在執行中國革命規劃的時候,始終在左和右之間徘徊不定,這也使得中國革命前途渺茫。很明顯,蘇聯成功的模式,對於中國來說不一定管用,蘇聯的成功只能借鑑,而不可複製,但是在我黨初期,很多領導人都企圖照搬蘇聯的經驗,其中以王明等人為首的留蘇派最為典型。
而他們的空談,也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以第五次反圍剿為開始,中國革命開始走起了下坡路,這種局面,直到長征紅軍到達遵義,毛主席重新復出,紅軍這才迎來了希望。
![](http://timg.juduo.cc/2020/12/38396c7d98dd4f14850092dee23c0d3f.jpg)
事實證明,在那個年代完成中國革命,打敗蔣介石,只有毛澤東可以做到。換句話來說,一個偉大的政黨,在初創階段,這個政黨的領袖,更要發揮他旗手的作用。如果將毛主席和蔣介石比作兩位下棋的高手,我們不難發現,手執紅棋子的毛澤東,是善用小兵的高手,手執藍棋子的蔣介石,只能說是車馬炮齊上,雖然跑得快,但當小兵聯合起來排場一行的時候,卻是一個也不敢吃掉的。這裡的小兵,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上個世紀,千千萬萬“泥腿子”出身的農民們,毛主席正是將他們團結了起來,最終打敗了蔣介石。
縱觀毛主席一生,他有著別人難以企及的人生閱歷和人格魅力,甚至於他的認識,在同時代而言,簡直無人可以同他相提並論,即使放在現在這個年代的,他的某些認識和言論,也依舊不會過時。客觀的說,蔣介石也是那個年代出色的一位領袖,否則他不會得到孫文先生的賞識,從而出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更不會在大革命時期,出任北伐軍總司令。
但他的才情和作為,包括蔣介石之後的用兵、治國方略,乃至於他在對待日本人的方式上,我們不難發現,蔣介石是一個喜歡用陰謀的人,或許在他眼裡,權且就叫做謀略吧。這就導致蔣介石的革命觀有了侷限性,雖然他打敗了舊軍閥,但卻出現了新軍閥,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人,始終對他心懷不滿,即使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還想著把蔣介石趕下臺,所以自詡為孫文先生繼承者的蔣介石,實際上他就是一個新軍閥,只是他沒有承認而已。
但和他與之相對的毛澤東,對於革命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將革命的本質等同於喚醒千千萬萬“泥腿子”的力量,誰高誰低,一目瞭然。當然從更深層面來說,我黨的凝聚力更是國民黨望塵莫及的,甚至很多領導人能在某些時刻,犧牲自我,甚至讓自己揹負委屈,這和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爭權奪力,互相算計,就有了鮮明的對比。
![](http://timg.juduo.cc/2020/12/cbeeb96124ec432ba2da7d1893aa00b7.jpg)
回到正題,毛主席將自己縱橫捭闔的革命史歸結於“泥腿子”的勝利,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毛主席革命的起源,就是因為他一生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將自己等同於農民的兒子。例如延安時期,毛主席見到了從蘇聯剛回國的毛岸英,作為一個父親,他已經多少年沒見過自己的兒子了,但是父子兩人在一起沒幾天,毛岸英就被毛主席派去接受農民的教育。當時的毛岸英對父親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他認為自己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所以想去前線,上戰場。
可毛主席卻堅定的認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生在中國,不瞭解農民,這是行不通的,而毛岸英在蘇聯生活多年,基本上對中國的具體情況不甚瞭解,所以讓他深入到農民之中,用主席的話來說,就是接接地氣。作為一個行高於眾的人,毛主席能被中國老百姓所尊敬,確實是有原因的,不光是因為他的貢獻,更因為他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所以農民,才是毛主席革命的利器,他的一生,也和中國農民緊緊的聯絡在了一起,農民愛戴他,農民永遠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