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疆域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不能。
我們應該採用整個歷史時期,整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從1750年代以後,到1840年以前的中國範圍,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我們歷史上的中國。
至於現在的中國疆域,已經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範圍了,而是近代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者宰割了我們的部分領土的結果,所以不 能代表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的疆域。
為什麼說清朝的版圖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而不能說是清帝國擴張侵略的結果?
因為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清朝的版圖的確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
我們跟沙俄不同,沙俄在16世紀以前,和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中亞細亞沒有什麼關係,16世紀以後,沙俄向東侵略擴張,才形成現在(蘇聯)這麼大的版圖。
清朝則不同。
1820清朝全盛時期版圖
在清朝以前,我們中原地區跟各個邊疆地區關係長期以來就很密切了,不但經濟、文化方面很密切,並且在政治上曾經幾度和中原地區在一個政權統治之下。東北地區在唐朝時候已經建立了若干羈糜都督府、羈糜州。到遼、金時代版圖已東至日本海,北至外興安嶺,經過元朝直到明朝的奴爾幹都司,都是如此。北方也是如此,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在西漢時跟漢朝打得很熱鬧,最後匈奴還是投降了漢朝,甚而至於到東漢初年還入居漢王朝的版圖之內。唐朝,從唐太宗滅了突厥領利可汗、滅了薛延陀、滅了車鼻可汗之後,一度統治整個蒙古高原,遠達西伯利亞南部,幾十年之後突厥才復國。元朝的時候,蒙古高原是元朝的嶺北行省。在西北方面也是如此,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唐設安西、北庭 都護府,元曾經置阿力麻裡、別失八里行中書省、宣慰司等等。雖然一般都不是連續的,但斷斷續續好幾次,都跟中原地區在政治上屬於一個政權。至於經濟、文化關係,那就更緊密了。
這個長期的經濟、文化、政治的關係,逐漸發展下來,越來越密切。
我們歷史上中原王朝跟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主流是什麼?是和平共處?還是打仗?我們看不必去深究它,確實有的時期是很好的,和平共處,有的時期是打仗,有時打仗還打得很兇。但是,總的關係是越來越密切。
我看這點是誰也不能否定的。
清朝賣花人
隨著歷史的發展,邊區各族和中原漢族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光是經濟文化的交流關係不夠了,光是每一個邊區和中原的合併也不夠了,到了17世紀、18世紀,歷史的發展使中國需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把中原地區和各個邊區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而清朝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這個統一任務。
17世紀、18世紀清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大的範圍之內完成統一,這決不是單純的由於那時的清朝在軍事上很強、在軍事上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所能夠做到的。 單純的、一時軍事上的勝利和軍事征服要是沒有社會、經濟基礎來維持的話,統一是不能持久的。
但是清朝在完成統一之後,鞏固下來了,穩定下來了,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 遭遇帝國主義從東南西北各方面入侵,給他們侵佔了一部分土地去了,但基本上還是維持下來了。
這是為什麼?主要的原因是中原需要邊區,邊區更需要中原,需要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這對中原人民有利,對邊區人民更有利。
我們知道,清朝的統一,實際上是先統一了滿族的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統一蒙族地區和蒙族所統治的維藏等族地 區。主要是滿、蒙、漢三區的統一。漢族地區指原來的明朝的地方,除漢族外也包括許多南方的少數民族,蒙族地區在內外蒙古以外,還包括青海、西藏以及南疆的維吾爾地區。這些地區本來都在厄魯特蒙古統治之下,都在準噶爾統治之下。當時的準噶爾疆域,不僅是天山北路的準噶爾本部,還包括南路的維吾爾地區,青海、西藏、套西厄魯特,都是在準噶爾統治之下。噶爾丹還進一步侵佔了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只有內蒙古在清朝入關之前早已納入清朝版圖。後來準噶爾又進一步要從外蒙古入侵內蒙古,這就爆發了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雙方經過康熙、雍正、乾隆70年的鬥爭,清朝終於取得了勝利。
清朝不僅把準噶爾本部收入版圖,也把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之下的青海、西藏、回疆(即天山南路),也納入了版圖。所以清朝統一基本上就是統一滿、漢、蒙三區。蒙區實際上包括維吾爾地區及藏區。這三區統一完成之時是在乾隆中葉,即18世紀50年代。
而由滿、蒙、漢三族人民組成這個王朝,實際上還遠遠在清朝入關以前。
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把國號大金改為大清,臣下所進呈的勸進表就是由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的,充分表明這個王朝是由滿、蒙、漢三種人組成的。據我來看,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因為到了16世紀、17世紀時,漢滿蒙等中國各民族已經迫切需要統一。這一點,我們從明朝與女真部族即後來的後金打的交道,明朝跟蒙古打的交道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個時候中原的明朝和東北的滿州、北方的蒙古,時而打仗,兵戎相見;時而透過和談規定明朝歲贈女真、蒙古多少物資,並進行互市。打也好,和也好,目的無非是女真人要拿人參、貂皮來換中原地區的緞布、糧食和農具,蒙古人要拿他們的馬來換中原布帛、粟豆和茶葉。歲贈互市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時,就打進來掠奪。一邊進行掠奪,一邊要挾舉行新的和議,增加歲贈。這說明邊區發展到16世紀、17世紀時迫切需要中原地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當然,中原地區也需要邊區的人參、貂皮、馬匹等等。但是比較起來說,邊區更需要中原的物資。所以說,透過互市,透過戰爭,最後需要統一。因為統一之後,只要中原能用布匹、糧食等物資滿足邊區的需要,就可以平安無事,統一就可以鞏固下來。所以我說清朝之所以能造成大統一的局面並且鞏固下來,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是歷史的發展自然形成的。
有人說,清朝這樣大的版圖完全是向外擴張的結果,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清朝對於蒙古用兵不能算是窮兵黷武,就象漢武帝對匈奴用兵不能算窮兵黷武一樣。漢武帝對付朝鮮、東越、南越,可以責備他是侵略,對付匈奴就不能算是侵略。他不對付匈奴,匈奴要打進來。唐太宗對付突厥也不能算窮兵黷武。
同樣,清朝對付準噶爾也是不得不然。在那時候,準噶爾氣勢洶洶,佔領了整個新疆、青海、西藏、外蒙,矛頭指向清帝國統治下的內蒙,如果不把噶爾丹打敗的話那還得了?那就可能再次出現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即厄魯特人主中原,再來一次改朝換代。要改朝換代可不是容易的。從當時情況看起來清朝還是比準噶爾進步點,讓清朝統治中原地區比讓準噶爾統治中原還是要有利一點吧。所以說清朝打敗準噶爾,不能說他是窮兵黷武。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清朝把準噶爾統治的地區一一收入版圖,這是為了徹底打垮準噶爾而必須要採取的措施,不是存心要去征服這些地方。
清軍進攻準噶爾
清朝那時候並不是擴張主義者。
我們知道,清朝打敗準噶爾之後,阿富汗、浩罕、巴達克山等中亞的一些小國,曾經一度要加入清朝,但清朝拒絕了,僅僅把這些國家列為藩屬,以當時清朝的兵勢、兵威所加,要進一步向中亞擴充套件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清朝並沒有這樣做。可見清朝之所以有這樣的版圖,決不能說他是擴張主義者,這是順應歷史潮流。
所以說清朝在18世紀時形成的這個版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拿這個版圖來作為歷史上中國的範圍應該是恰當的。
(本文節選自:譚其驤在1981年5月召開的“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