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那些事#
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有著鮮明的旗幟,也是各自立足的根本。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改變了暴烈如火的本性,在王權和法度之下,臣民的情緒宣洩口只有一個,那就是戰爭和征服。
燕國也曾嘗試過變革,可惜因燕王噲的理想主義而失敗。最終,淪落為被大國掠奪的物件。
齊國作為最富裕的國家,但歷代齊王驕橫自大,而且在權臣的傾軋之下,田氏竊取正統。一時間驕縱無匹,最後也沒逃脫敗亡的命運。
今天,咱們的主角也是七雄中的一個大國。威震北方遊牧民族,擁有華夏第一支正規騎兵。同時,也是戰國後期唯一可與秦國爭鋒的國家。
趙國。
古語有云,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其中燕國多佔了一分慷慨,而趙國卻多佔一分悲歌。
為什麼呢?
因為趙國人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徵,暴躁、好戰、衝動、目無法度。可以說在他們的性格中,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的。
這種性格奠定了趙國的崛起,也註定了趙國的衰亡。
春秋時期並無趙國。
趙國的開始源於趙氏首領趙襄子。
趙襄子性格具有典型的趙國人特徵,性烈如火,鐵血無情。為了擴大版圖,甚至採取了非常狠毒而令人不齒的手段。
趙氏一族最初委身晉國,為了擴大勢力,宴請代國國君,也就是自己的親姐夫。並在當場殺掉代王,繼而吞併了整個代國。
晉國不肯坐視趙氏發展,舉兵征伐。趙襄子眼看就要頂不住了,於是派謀臣說服韓國和魏國聯合抗晉。
此後,晉國滅亡,國土被趙、韓、魏吞併。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同時,也標誌著華夏曆史從春秋走向了戰國時代。
然而,趙國的前途並沒有一帆風順。問題同樣出現在王權的繼承過程中。
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權臣子之,導致燕國大亂。而趙國也有類似的命運。
趙襄子去世前,竟然無視自己的嫡長子,將王位傳給了自己侄子。自此,一場王權爭鋒中的腥風血雨,籠罩了趙國數十年之久。
直到一位雄才大略的國君出現,趙國才從內鬥的陰霾中走出來,躋身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這位君主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趙雍。
趙雍繼承了先祖的性格,只多了一份對未來的運籌帷幄。在戰國時代堪稱偉大的一位國君。他看到了秦國的強大,預料到兩國早晚會是你死我活的局面。
因此,他力排眾議,改變了傳承數百年的傳統,仿效遊牧民族,將累贅的傳統服裝簡化。打造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支正規騎兵。
這起事件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
隨後,趙雍的騎兵北上,滅掉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勢力版圖蒸蒸日上。
縱橫家張儀曾這樣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
這句話怎麼理解?
齊國擅長訓練技擊之兵,類似現在的特戰軍,數量有限,但實力極強。但齊國的技擊部隊,卻戰勝不了魏國的武卒。
魏國武卒單兵作戰能力很強,耐力也在七國中出類拔萃,善於長途奔襲作戰。
而魏國的武卒遇到秦國的銳士,同樣要吃敗仗。
秦國的銳士是怎麼來的?從數量龐大計程車兵中脫穎而出,都是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計程車兵。餓虎群
狼見了都要害怕的餓鬼軍團。
秦國的爵制是靠人頭記軍功的。每個秦兵腰裡都綁著血淋淋的人頭作戰,誰見了不怕呢?
但儘管如此,秦國的銳士在趙國的騎兵之下,也討不到好處。在長平之戰時期,秦國的銳士卻在騎兵的鐵蹄下損失慘重。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趙國的騎兵這麼強,為什麼最後還是被秦國虐得死去活來?長平戰役還被秦國坑殺四十萬?
解釋這兩個問題並不複雜。
騎兵歷來是可怕的軍事力量,但需要支撐這一兵種,需要雄厚的後勤補給力量。
戰國時代的國家爭鋒,並非是一場戰爭的得失,更重要的國家機器的運作較量。
秦國雖然地處西垂之地,但擁有物產豐富的巴蜀之地。糧食歷來不是問題。而且,秦國連年征戰,戰爭機器從來沒有被物資拖垮過。
反觀趙國,雖然處於平原地帶,但多數土地貧瘠,根本不足以支撐戰爭的補給。更不用說讓大規模的騎兵長途奔襲。
因此,長平之戰廉頗只能選擇固守,眼睜睜地看著國家被物資拖垮。
還有一點,趙武靈王雖然改革了軍隊,但國家制度並沒有像秦國那樣徹底改革。軍隊雖利,卻耐不住政局不穩。
趙武靈王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同樣犯了先祖的錯誤。沒有傳位給嫡子,反而立幼子為新王。自己坐上了主父的位子。
他這麼做其實是有深遠謀劃的,但他的臣子並不理解。
最終,國家分為兩派,趙武靈王在雙方的鬥爭中,權力被瓜分得乾乾淨淨。最後,新王一派勝出,趙武靈王被幽禁在沙丘宮,被活活餓死。
原本,趙武靈王是想將國家分為兩支力量,全部握在自己手中,綜合其優劣徐徐圖之,最終目的還是要劍指秦國。
可惜趙武靈王犯了跟燕王噲同樣的毛病,太過於理想化,將權力轉移看得太過於簡單。
同樣,趙國人的自負、妄為、不計後果,也將趙國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縱觀趙國曆史,不難得出一個悲哀的結果:趙國滅亡實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