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歷史名將——張仁願
本期講述人:劉建吉
張仁願大概生於是650年,唐代華州下邽縣人,具體在現在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城南村人。本名仁亶,但是和唐高宗李治的太子李旦名字的發音像,為了避諱改名叫仁願。張仁願一生至少經歷了李治、武則天、李顯、李旦、李隆基五個皇帝。
那麼,張仁願是怎樣的一個名人呢?
在臨渭區下邽鎮初中的校園內,有這樣一幅楹聯:受降城外月如霜,獨立三邊靜;潯陽江頭夜送客,孰雲吾道非。
從上聯就可以看出張仁願將軍在軍事上的威勢和功業:月色如霜一樣冰冷,令人膽寒;一人獨立,整個邊疆無人敢犯我華夏。
我先講講張仁願的赫赫戰功。
武則天時,張仁願為檢校幽州都督——幽州最高軍事長官,突厥可汗默啜率兵犯境,先後攻陷趙州、定州,進犯幽州。張仁願奉命率兵出城迎擊,激戰中被冷箭射中手臂,但仍勇敢殺敵。突厥兵見不能取勝,便自行退去。武則天派出使者慰勞軍隊,並賜給張仁願藥品,命他兼任幷州(今山西太原)都督府長史——幷州第二軍事長官。
神龍三年,突厥可汗默啜再次率兵入侵。唐中宗李顯命張仁願屯邊督戰,張仁願到軍營後,敵兵聞訊,慌忙撤退。張仁願認為“犯我華夏者,雖退必誅!”不甘心放過侵略者,於是乘著月色,悄悄地跟在敵兵後面,夜深時突襲敵營,大獲全勝。
突厥軍退守黃河北岸,不甘心失敗,又向西攻打另一少數民族部落。張仁願認為機會難得,便上奏中宗皇帝,乘機奪取黃河北岸突厥之地,並在黃河北岸建築三座受降城斷絕敵人南犯之路。三座城佔據水陸要地,遙相呼應,這樣唐朝疆土又向北擴充套件了三百餘里;從此,胡人不敢在此牧馬,裁減守兵數萬人,每年為朝廷節省軍費上億。
張仁願深諳兵法,建立三受降城時,不設甕城等防守設施。有人想不通,就問張仁願原因。張仁願回答:“用兵當在進攻,不應該提倡防守,敵人敢來,應當全力出戰,如有敢回頭者應當斬首。為什麼要設定守備的設施,讓士兵產生防守之心呢?”
因為軍紀嚴明,用兵如神,戰功赫赫,他深得各位皇帝的重用和提拔。
張仁願不但是一代名將,還是一個正直的臣子。
他在朝中擔任文官的時候,一幫馬屁精向武則天獻媚,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甚至提議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張仁願也被邀請一起聯名上表,但他嚴辭拒絕,張仁願也因此受到朝野有識之士的稱讚。
名將王孝傑在指揮與吐蕃的一次大戰時,因為準備不足、指揮失當,導致唐軍大敗。監軍張仁願,沒有包庇他偏袒他,而是詳細列舉王孝傑的過錯,結果王孝傑被削職為民。
監察御史孫承景虛報戰功,騙過了武則天,武則天讚賞他,並提拔他。讓張仁願稽核戰功。張仁願詳細詢問作戰經過,孫承景支支吾吾,露出了馬腳。張仁願果斷彈劾孫承景欺君犯上,孫承景被貶為縣令。
張仁願是一個能力出眾的人,他年輕的時候為唐朝抵禦外敵,年邁時為唐朝政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張仁願在洛州任職的時候,正趕上糧價不斷飛漲,盜匪橫行霸道。
於是張仁願派人抓捕盜賊,把抓到的盜匪全部打死後,把屍體陳列在衙門前;見到的人無不膽戰心驚,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偷搶了。
張仁願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讚賞,唐中宗對他更是青睞有加,更加器重。
張仁願還知人善任,在朔方任職期間,重用提拔張敬忠、何鸞、柳彥昭、晁良貞等人。後來,這些人都聞名於世,做上了大官,為大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714年,張仁願病死,埋葬地在今下邽鎮城南村外,唐玄宗李隆基追贈他為太子少傅。
總之,他是唐王朝的邊關大將,禦敵有方,為大唐北疆百姓帶來了和平和安樂;他一生知人善任,以修塞北三座受降城而名垂青史;他兼備文武才能,和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一起被稱為唐王朝“文武全才四宰相”;他美名傳揚,萬古流芳,號稱“三賢故里”第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