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根據我黨與國民黨簽訂的合作協議,我黨在10月正式將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游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以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
新四軍初建時,編制很是奇特,不似一般軍級單位以師級或旅級為下轄單位,而是以“支隊”為下轄單位。
新四軍
說起新四軍這個奇特的編制,這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最初,我黨領導人對於新四軍編制的設想,是想以師、旅為下轄單位,編制方案是兩師四旅。
1937年11月6日,毛主席致電博古時,對於新四軍的編制和軍事主官的人選,曾這樣說過:“決定新四軍隸屬八路軍,編兩師四旅八團,擬項副軍長,陳毅政治主任,周子昆參謀長”,由此可見一開始,我黨的設想是新四軍不僅是要編師旅,還要隸屬於八路軍建制。
但是,對於這個設想,考慮到國共合作大局,顧及國民黨方面可能出現的反應,我黨領導人指出:“編制等項由葉挺向南京提出;未得國民黨承認以前,你們不得發表”,在未得到國民黨認可之前,不主動向外界公佈。
11月21日,葉挺將軍在南京面見蔣介石,並提交了我黨編制新四軍的方案。對於這個方案,蔣介石不但加以拒絕:“延安提出幹部名單不能同意”,還提出“八路軍拒絕點驗,現在必須派人點驗,按槍多少決定編制,不能先委任師、旅長”,甚至當場拒絕為新四軍撥發經費。葉見蔣如此咄咄逼人,是怒不可遏,當場以辭職相抗議。
葉挺將軍
見葉廷反應如此強烈,蔣介石也怕會引起我黨的劇烈反彈,故而被迫做出了一些讓步,“要葉與陳誠商量”。
蔣介石拒絕為新四軍編制師旅的訊息傳到我黨時,為了抗日之大局,我黨決意做出一些讓步,向蔣介石提出可以不要師旅編制,只需兩個縱隊六個支隊編制即可,但是並未放棄新四軍隸屬八路軍這一條件。
12月14日,毛澤東致電葉挺:“各支隊以上最好能爭到成為兩縱隊,縱隊長一陳毅,一張鼎丞,長江以南各支隊可向東開,長江以北高敬亭支隊暫留江北,不必北開,以便在該地準備沿江遊擊”。
但是,這一個方案卻依舊沒有得到蔣介石的認可。
12月27日,經過國共兩黨雙方反覆的協商,鑑於抗日之局勢,為了儘快讓新四軍能夠上戰場抗擊日寇,我黨最終作出讓步,同意新四軍不隸屬於八路軍,而是隸屬於所在戰區直轄。同時,新四軍不轄師、旅、縱隊等單位,改為直轄四個支隊,在南方各地區只設留守處、辦事處,主力部隊全部開赴抗日前線。
導致新四軍在確立編制問題上一波三折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新四軍所在的南方地區,是蔣介石的大本營和發家地,他是不會容忍我黨新四軍威脅到南方的,故而一直不願給新四軍一個真正軍的編制。同時,蔣介石一直拒絕讓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是擔心我黨這兩支隊伍會合兵一處,從而變得更加不好對付。
但是,讓蔣介石絕對沒有想到的是,他此舉,不但沒有限制我黨在南方的發展,反而是無意中為中共保留了南方戰略支點,讓他以後叫苦不迭。
這一點,怕是蔣介石當時絕對沒有想到的。
新四軍領導層
1938年1月8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將軍核定新四軍編制及各項請求,最終決定:
(一)新四軍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個遊擊支隊,每月發給經費一萬五千元及軍部經費等為每月共一萬六千元;
(二)所請以陳毅、張鼎丞、張雲逸、高俊(敬)亭分任第一、二、三、四遊擊支隊司令一節,準與照委;
(三)撥遣費準發給三萬元;
(四)所稱墊借伙食費,應另案請理;
(五)開拔費準發給一萬元,由該軍長統籌支配;
(六)準發給五瓦特無線電機五架;
(七)該軍歸陳總司令(陳城)指揮;
(八)集中地點,由陳司令決定之。
蔣介石雖最終同意我黨關於新四軍編制的要求,但是卻是設定了種種的限制。最為明顯的是,國民黨方面給我黨新四軍經費是按照丙種師的標準給的,但是新四軍可是一個軍啊!一個師的經費怎能供給一個軍的支出呢?
為此,項英將軍就曾為此抱怨說:“如此每月不能維持其軍伙食實數一萬餘,購買槍支更談不上,一切衣毯均無,嚴冬作戰大成問題”。
但是,無論蔣介石如何限制我新四軍,都不能阻止我新四軍的發展,及在抗日戰場上的大展神威。
編制被國民政府批准後,新四軍下轄四個縱隊八個團,這八個團由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等14支游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用一個字作代號,八個團的代號連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
新四軍標誌
四個支隊、八個團的代號和戰鬥序列:
一、第一支隊
支隊主官:
司令員:陳毅元帥;
副司令員:傅秋濤上將;
參謀長:胡發堅(1939年3月,在武進縣指揮部隊收繳土匪槍械時,槍支不幸走火,中彈犧牲。);
政治主任:劉炎(1946年11月,山東臨沂病逝。)。
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1支隊由活動在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和湘南等地的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後羅炳輝),胡發堅任參謀長(後張正坤),劉炎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2團,全支隊共2300餘人。
3月,第1支隊各部先後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進行整編訓練。5月,第1支隊整編完成,從巖寺出發,於6月進抵蘇南敵後,在鎮江、江寧、句容、丹陽、金壇等地區開展抗日活動,發動、組織群眾,進行抗日鬥爭,先後取得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爭的勝利,並與第2支隊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2月,第一支隊第1團調回皖南,歸我黨軍部直接領導,第3支隊第6團則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
1939年5月,遵照我黨中央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指示,第一支隊第6團與無錫、江陰等地游擊隊合編,並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名義,東進蘇州、常熟、太倉、青浦、嘉定等地區,連續取得黃土塘、滸墅關戰鬥和夜襲上海虹橋機的勝利。
第一支隊第2團則轉戰蘇南地區,先後取得東灣、延陵、陳巷橋、九里鎮等戰鬥的勝利。9月,以第6團為首的“江抗”主力西移揚中,與丹陽遊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北渡長江,進入揚州、泰州地區。
1939年11月7日,第1支隊與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並,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統歸江南指揮部指揮。
•第1團
部隊代號:“保”團。
團級主官:
團長:傅秋濤上將;
副團長:江渭清(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
參謀長:王懷生(1941年1月,突圍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被殺害。)
政治主任:鍾期光上將。
•第2團
部隊代號:“持”團。
團級主官:
團長:張正坤(1941年1月皖南事變負傷被俘,在上饒集中營組織越獄時壯烈犧牲。);
副團長:劉培善中將;
參謀長:王必成中將;
政治主任:肖國生(1939年3月,日軍圍攻二團駐地,為掩護部隊,與敵浴血奮戰,壯烈犧牲。)
二、第二支隊
支隊主官:
司令員:張鼎丞(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
副司令員:粟裕大將;
參謀長:羅忠毅(1941年11月,在江蘇溧陽縣塘馬地區與日本侵略者激戰中壯烈犧牲。);
政治主任:王整合少將。
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一支隊由活動在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浙南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後粟裕),羅忠毅任參謀長,王整合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3、第4團。全支隊共1800餘人。
4月,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一同前往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進行整編整訓。7月,第二支隊離開巖寺,進入蘇皖邊,在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等地區展開抗日活動,發動、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戰爭。
8月,第二支隊主力粉碎日偽軍4000餘人的圍攻,取得了小丹陽戰鬥的首勝。9月,二支隊主力又在青山、黃池鎮挫敗了蕪湖、當塗日軍的四路合擊,並與第一支隊共同開創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1939年1月,第二支隊第3團被調回皖南,歸我當軍部直接領導;第4團主力則在取得水陽鎮、狸頭橋和龍潭倉頭等戰鬥勝利後,於11月與蘇皖地區游擊隊組成蘇皖支隊,北渡長江,進至揚州、儀徵、六合、天長等地。
1939年11月7日,第二支隊與第一支隊領導機關合並,組成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歸江南指揮部指揮。
•第3團
部隊代號:“發”團。
團級主官:
團長:黃火星中將;
副團長:邱金聲(1939年2月26日,因病去世。)
參謀長:熊夢輝(皖南事變中率部突圍,1941年1月在無為縣姚家溝中彈犧牲。);
政治主任:鍾國楚少將。
•第4團
部隊代號:“揚”團。
團級主官:
團長:盧勝中將;
副團長:葉道志,周桂生(1941年1月13日,皖南事變中掩護軍直屬隊突圍,壯烈犧牲。);
參謀長:王勝少將;
政治主任:廖海濤(1941年11月27日深夜,在日本掃蕩中,為掩護機關人員突圍,壯烈犧牲。)。
三、第三支隊
支隊主官:
司令員:張雲逸大將;
副司令員:譚震林(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參謀長:趙凌波(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北撤時,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投敵。);
政治主任:胡榮(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犧牲。)。
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三支隊由在閩北、閩東等地的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趙凌波任參謀長,胡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5、第6團。全支隊共2100餘人。
3月,第三支隊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附近地區,進行短期整訓。7月,為策應第一、第二支隊挺進蘇南,保衛軍部領導機關及後方單位,第三支隊第6團一部進至皖南抗日前線,轉戰於宣城、蕪湖地區。
10月,第三支隊第5團及第6團一部受命擔任青弋江陣地的防禦任務,先後取得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的勝利。12月,第三支隊奉命調銅陵、繁昌沿江地區,配合國民黨軍抗擊日軍的進攻,堅持皖南抗戰。
同月,第三支隊第6團調赴蘇南,劃歸第1支隊建制。
1939年,第三支隊與第一支隊第1團和第二支隊第3團協同作戰,在銅陵、繁昌等地區作戰200餘次,尤以11月第四次保衛繁昌最為激烈,激戰16天,擊退日偽軍3000餘人的猛烈進攻,殲敵450餘人。
1940年7月,第三支隊第5團一部挺進皖中,與當地游擊隊合編為第三支隊挺進團,在無為地區開展抗日活動。10月,日偽軍1萬餘人再次“掃蕩”皖南,直撲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第三支隊配合第一支隊、第3團及軍部直屬隊,成功挫敗了日偽軍的“掃蕩”。
1941年1月,第三支隊在皖南事變中受損嚴重。餘部突圍到達皖中,後與挺進團一起,編入新四軍第7師。
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標誌
•第5團
部隊代號:“優”團。
團級主官:
團長:饒守坤中將;
副團長:曾昭銘(1940年3月,護送張雲逸家屬等人前往江北指揮部途中遭國民黨保安部隊扣押殺害。);
參謀長:楊元三(犧牲);
政治主任:劉文學少將。
•第6團
部隊代號:“良”團。
團級主官:
團長:葉飛上將;
副團長:阮英平(1948年2月,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因歹徒範起洪等三人謀財害命而遭受偷襲,在寧德大寓村壯烈犧牲。);
參謀長:黃元慶(江西省上饒地委書記);
政治主任:阮英平兼任。
四、第四支隊
支隊主官:
司令員:高敬亭(1939年6月,高敬亭被錯殺於安徽省肥東縣青龍場。);
參謀長:林維先中將;
政治主任:肖望東中將。
部隊發展:
第四支隊由活動在鄂豫皖邊的紅軍第28軍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下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第9團和手槍團不被國民政府認可)。全支隊共3100餘人。
1938年3月,第四支隊各部在皖西霍山縣流波疃會合。4月,前往皖中舒城、桐城、廬江、無為等地區,開展抗日活動。5月12日,取得蔣家河口戰爭的首勝。之後,連續取得大小關、范家崗、棋盤嶺等戰鬥的勝利。
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成立,第四支隊歸其指揮。6月,因內部出現某些動盪,第四支隊隨即進行整編,徐海東兼任支隊司令員(後張雲逸),戴季英任政治委員(後鄭位三),下轄第7、第9、第14團,原第8團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不久,開創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
1940年1月,第4支隊歸中共中央中原局直屬領導。
3月,第四支隊與第五支隊協同作戰,取得定遠戰鬥的勝利,後又取得來安半塔集保衛戰的勝利。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第4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4旅。
新四軍劇照
•第七團
部隊代號:“傳”團。
團級主官:
團長:楊克志(1939年5月20日,叛逃);
副團長:曹玉福(跟隨楊克志叛逃);
參謀長:林英堅(1941年11月,與國民黨桂系在黑狼廟激戰時,不幸壯烈犧牲);
政治主任:胡繼亭(1944年2月,國民黨大舉進攻桐東地區,在陳瑤湖指揮軍民反擊戰鬥,壯烈犧牲。)。
•第8團
部隊代號:“統”團。
團級主官:
團長:周駿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林業部副部長);
副團長:林愷(中國人民國防體育協會副主任、國家體委辦公廳主任。);
參謀長:朱茂緒(犧牲);
政治主任:徐祥亨(犧牲)。
這八個團的代號合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保持發揚優良傳統”。
是的,“保持發揚優良傳統”,我們英勇的新四軍戰士們就是這麼做的,也是始終都是這麼做的。面對百姓,他們秋毫無犯;面對外敵,他們英勇無畏,他們以生命和鮮血鑄就了新中國的誕生之路。這些以鮮血染紅旗幟、以生命點亮黎明的新四軍戰士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