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說是10月19日夜,趙匡胤病重,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太祖駕崩,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

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了王繼恩為心腹,當夜,他得知太祖病重,便與自己的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等待訊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沒有去召見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了晉王府告訴趙光義,趙光義立刻進宮,沒有打招呼就直接進入太祖的寢宮。

王繼恩從晉王府回宮後,宋皇后馬上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

宋皇后見弟弟趙光義已入宮,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已經無法挽回,乞求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趙光義說:“共保富貴,無憂也!”於是,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其實,趙光義是透過" 金匱之盟"獲得宋太祖趙匡胤的傳位而當上皇帝的。

宋太祖趙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他的母親杜太后得了重病,臨終時,杜太后把宋太祖和宰相趙普叫到病床前,囑咐宋太祖將來要先把皇位傳給老三趙光義,老三死後傳給老四趙廷美,再由趙廷美傳位給宋太祖的兒子。

杜太后讓宰相趙普當場記下這些話,並寫成誓書,藏在寶盒中,由謹慎可靠的人掌管。

趙普是大宋的開國宰相,也是宋太祖的心腹大臣,他一直反對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主張把皇位直接傳給太祖的兒子,因此,公元973年8月,趙普被罷相,9月,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被立為“晉王”。

公元976年10月19日午夜,宋太祖病危時,遵照母親的遺囑,吩咐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親王+京尹,是五代十國以來皇儲的標準,早在開寶6年,趙光義就是“開封尹+晉王”,完全符合皇儲身份,而且大權在握,參與朝中事務,而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26歲的趙德昭18歲的趙德芳,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沒有實權,也從沒有參與過朝中事務。

趙光義即位後,新元新氣象,任命了兩位宰相,一位是開國元勳趙普,另一位是新人呂蒙正。於是,在汴京的皇宮裡,從文德殿到垂拱殿的長廊下,常常見到兩位宰相併肩而行的身影。

老宰相趙普已是花甲之年,步履有些沉重,卻極有威嚴。呂蒙正剛剛四十出頭,意氣風發,恭恭敬敬,不卑不亢。兩人走在一起的時候,呂蒙正總是刻意放慢半步,走在後面一點,表示對前輩的尊敬。

大宋立國,人們總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一個是開國宰相趙普。

在呂蒙正的眼中,身旁的這位老丞相,歷五代之世,佐太祖開國,歷仕兩朝,三入相府,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有時可敬,有時可畏,有時這樣,有時那樣,卻總是與大宋朝合為一體。

趙普,似乎也從身旁這位新進後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他記得自己第一次拜相時,也是四十出頭,因為太祖對自己的信任和倚重,成為大宋開國以來唯一獨相十年的宰相。那時,太祖皇帝也坐在垂拱殿裡,自己一個人常常穿梭於這條長廊。

第二次入相,已是太宗朝了,雖然自己曾被罷相,但是,這種事情,在久歷人生的他看來,似乎已經不重要了,此刻,又以前朝元老的身份入相,再登元輔,也是波瀾不驚,雖然自己已經是六旬衰翁,身旁有了新進後生,大宋王朝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想到這裡,不免有些欣慰。

二人進入垂拱殿,跪拜太宗皇帝,太宗對眼前的這對搭檔很是滿意。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人們習慣上認為,大宋立國,從君至臣,多戎武出身,質樸少文。趙普似乎就是個例子,他早年出身小吏,沒讀過什麼書,第一次任宰相時,有人譏諷他,說他是山東學究,只會讀《論語》。不過,趙普讀書不多,並不影響他十年為相,定策佐命,樹事建功。有時候,天命與才德,似乎跟讀書沒有太大的關係。

其實,大宋還是以文明治世的,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昌盛,太祖如此,太宗如此,大宋諸君歷代如此。

宋太祖倚重趙普,也常常告訴他要多讀書,宰相必須是讀書人。於是,趙普用心苦讀,手不釋卷,一段時間後,他批閱過的奏摺往往博古引今,頗有水準。

再次起用趙普為宰相,太宗還是有些懷疑,特意召見趙普,想試探一下,趙普回答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論語》。當年以其半部,輔佐太祖,克定天下,今日,欲以其半部,輔佐陛下,以致太平”。

聽趙普這麼一說,自信滿滿,太宗特別高興。《論語》是儒家理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若是弄懂了,自然是一理貫之,一通百通,而且,趙普是前朝元勳,能夠為新朝宰相做一個很好的表率。

呂蒙正,是十二年前,太宗朝首次殿試的頭甲狀元,太宗重視科舉,獎勵文學,延攬人才,期以修文德以致太平,對新朝第一位狀元自然特別愛惜,因此,呂蒙正進入官場才才十二年,就能平步青雲,官至宰相。此外,呂蒙正不僅有才能,更有德行,有君子德風。被封為宰相前,做過八年的知制誥,負責按皇帝的授意,起草如任免宰相、號令征伐以及其他重要詔令,這一官職是極其看重德行的,而且要經過試用合格才能任用。

呂蒙正剛剛任知制誥的時候,有官員看不起他,私下竊竊私語:“這個人也來參政嗎?”。呂蒙正聽到了,並沒有在意,和他一起上朝的人為他不平,要去問說這話的人的名字,呂蒙正立刻制止了,說:“如果我知道了他的姓名,恐怕會一直記著他,不能忘,不如不知道的好。”隨行的人聽了,莫不佩服他的大度與氣量。

呂蒙正當上宰相後,仍不忘頤養正氣。按照宋朝的規矩,宰相的兒子也會被授予高官。呂蒙正卻主動上奏宋太宗說:“天下才能之士,老於巖穴,終身不仕的大有人在,我的兒子才是幼年,即授厚祿,恐將折福。請只授予他九品京官就可以了。”太宗也很讚賞他的德行,從此以後,宰相的兒子只授予九品京官成了新的規矩。

有一次,有位官員想升官,找到呂蒙正,獻給他一面古鏡,說:“這面古鏡是我家祖上的傳家之寶,能照見二百里之外的景物”。呂蒙正詼諧地回答:“我的臉也不過碟子大,哪裡用得著能照二百里的鏡子來照?”可見呂蒙正為官清廉,官聲日高。

不過,呂蒙正也不是一帆風順,也遇到了麻煩,公元991年,他因為太宗的立儲風波所累,被革職宰相,貶為吏部尚書,後來,他的表率,前朝元勳趙普也去世了,太子元僖暴亡,頂替他做宰相的李昉繼,反對大宋北伐,也被罷免宰相,又被起用,兩次罷免,兩次起用。看到別人的起起伏伏,呂蒙正也對官場和命運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兩年後,呂蒙正又被任命為宰相。夜闌人靜之時,月寒燈青之下,他思緒萬千,寫下文章: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從千里之馬,到凌雲之志;從孔子困於陳邦,到太公釣於渭水;從盜蹠顏回,到張良蕭和;從韓信孔明到馮唐李廣,曾經的自己,從日投僧院、夜宿寒窖的童年,到及第登科、官至極品的茂年;從布衣不能遮體、淡粥不能充飢的悲苦,到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袂的榮華,這一切的一切,到底因何而來,因何而去,因何而是,因何而非?

最後,他寫下了自己的答案:“時也,運也,命也”。

寫完,他仍然覺得意欲未盡,思索了片刻,又奮筆疾書:“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迴圈,終而復始者也!”

寫完後,他放下筆,感覺暢然釋懷,這篇文章,就是後來流傳很廣的《寒窯賦》。

也許是對“時、運、命”有了深刻的領悟,再次做宰相的呂蒙正比之前更敢言直諫,有了趙普為相時的氣派。

有一年的元宵節,宋太宗在宮中設宴,款待大臣,大家暢飲淋漓,太宗憑欄而望,看見千燈如晝,煙花照天,百戲並陳,萬人空巷,不禁有些沾沾自喜。他看了一眼身旁邊的呂蒙正,得意地說“五代十國,滿眼凋喪,下有火災,上出慧星,如今,天下太平,繁盛如此。”

呂蒙正卻起身避席,一臉嚴肅地說:“所謂繁盛,不過是因為皇帝在此,所以大家才聚集於此。而臣在城外卻見過飢寒餓死者,如果陛下視近而及遠,那才是蒼生之幸。”

太宗聽了,臉色大變,沉默不語。

後來,太宗派使臣出使塑方,讓呂蒙正擬出使臣名單,呂蒙正擬好名單,呈給太宗,太宗不同意。讓他重新再擬。呂蒙正想起了趙普的經歷。

趙普給太祖任宰相的時候,推薦一個人做官,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趙普又推薦,太祖仍不同意,第三天,趙普再推薦,太祖發怒了,撕毀了奏章,扔在地上,趙普也不懼怕,跪在地上,將撕碎的奏章撿起來,拿回去粘好,又給太祖推薦,太祖見他如此執著,沒有辦法,同意了。

還有一次,趙普推薦一個人升官,太祖很討厭這個人,不同意,於是,趙普又堅持上奏,太祖發火了,說:“朕就是不讓他升遷,你能怎麼樣?”

趙普從容地回答:“刑賞是天下的刑賞,不是陛下的刑賞,豈能取決於個人的喜怒。”

太祖聽了,更加惱火,轉身走了,趙普一直跟著太祖,太祖進入了寢宮,趙普就站在宮門口,死等,最後,太祖還是批准了他推薦的的人升官。

想起趙普當宰相時的這些經歷,直躬敢言,才能擔起國之大政,我自然要以趙普為表率,頤養正氣,大度寬容。於是,太宗再次找他要使臣名單的時候,他拿著跟上次一樣的名單給太宗,太宗退了三次,說要修改,他一個也沒改,交了三次。

太宗在早朝的時候問他:“你怎麼如此固執?”

呂蒙正回答說:“此人可用,其他人都不如他。臣不能效取媚之道,妄隨人主之意,以致危害國事。”

說完,大臣們都嚇壞了,不敢出聲。退朝後,太宗對身邊的人感嘆:“蒙正的氣量,我不如啊。”最後,太宗還是同意了呂蒙正所擬定的名單。

呂蒙正第三次任宰相的時候,是宋真宗。這時,呂蒙正已年近花甲,與趙普第三次入相時年紀相仿,是前朝元老,耆年碩德的象徵。

公元1005年春天,呂蒙正告老還鄉,回到家鄉洛陽,此時,洛陽的牡丹開得正旺,國色爭豔,呂蒙正已是白髮老翁,兒孫繞膝,大家舉觴把酒,談新話舊,充滿恬淡的怡然與自得。

從此,在汴京,在文德殿通向垂拱殿的幽靜長廊下,再也沒有了趙普和呂蒙正的身影。

趙普與呂蒙正,不僅在任事與敢言上風格相似,經歷也頗有巧合——歷事兩朝,三次拜相。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怪想之圓周率學歷史五十 128(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