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北京條約》的簽訂,中外交涉事務逐漸增多,大清國原來的“六部”架構已經不能適應外部交流的需要,急需成立一個新的機構來統率各部。要處理對外關係,他又不能不與洋人交往。要處理好對外關係,他覺得應該設立總理事務衙門。於是他上奏咸豐帝,說出了自己的設想,咸豐帝看了奏章。感到辦理和局,平衡與各國的關係,此事甚大,因而便同意了奕訢的奏請,並要他主持總理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之初,主要負責外交和商務。但是隨著外國與清政府接觸面的擴大,總理衙門逐漸承攬了財政、軍事、礦物、交通等方面的大權。成為管理和交涉對外一切事務的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對外交涉中,起初並無經驗。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評述:

1854年在大沽口的英軍戰船。

總理衙門在那時還沒有經驗,所以在一切國際問題上,從商議二個條約到解決一個土地糾紛,都常聽取在北京的總稅務司的意見,並要求他的幫助。[1]

因為毫無外交經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處理對外事務中的一個特點就是“遷就”,也就是對西方列強的索要多端妥協退讓。這樣的局面,讓主持總理衙門的奕訢憂心忡忡,百般無奈。

1857年英軍炮擊廣州

該怎麼解決這種尷尬的局面呢?奕訢認為,首要的任務是國家的自強。一些史學家認為,洋務運動是以奕訢上奏咸豐帝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開端的。但當時的總理衙門權力很小,前面說過,主要是負責外交和商務。這樣的職權範圍,奕訢很不甘心。後來,咸豐帝病死熱河,當時被咸豐帝封為“贊襄政務大臣”的肅順、載垣、端華等人輔佐咸豐帝年僅六歲的獨生子載淳繼承大統。在顧命大臣中,卻沒有奕訢的份兒。根據咸豐帝的安排,贊襄政務大臣將載淳繼位的次年定為“祺祥”年號,載淳稱為“同治皇帝”,其母葉赫那拉氏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加“慈禧”徽號,咸豐帝的皇后被尊為“母后皇太后”,加“慈安”徽號。二人均不許過問朝政。這樣的安排,兩宮皇太后很不甘心,被排斥出局的奕訢更是不甘心。

本文根據《少年行》改寫

況且,被咸豐帝封為“贊襄政務大臣”的肅順、載垣、端華等人在咸豐帝去世後,很不把慈禧、慈安放在眼裡,處處掣肘,冷待,大有凌駕於同治之上的野心。這樣的局面,本來就有權利野心的慈禧當然不幹了,她怎能容忍肅順等人凌駕於自己之上。奕訢、慈禧、慈安悄悄地聯絡在一起了。於是他們開始了剷除肅順集團的行動,慈禧太后、恭親王奕忻成功攫取了大清的朝權。

[1](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卷二,第390頁,(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1978 年版。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此人地位不高,去世後沒有通知主席,主席很生氣,親自去墳前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