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代,對於一些不常見的自然現象,都給予了一定解釋。這個解釋始終是建立在“陰陽學說”和“天人感應”的基礎上。如天裂地陷的現象,按照天地分陰陽,《星經》載“或則天裂,或則地動,皆氣有餘,陽不足也。地動陰有餘,天裂陽不足。皆下強盛,將害君之變也”。也就是認為陽為天,為君;地為陰,為大臣,後宮。而山崩的現象,又有何說法呢?

山崩·網路供圖

漢代經學家京房《對災異》裡認為“山者,三公之位,臺鋪之德也”。但是,所謂“社稷江山”,山與江對應,山又為陽,因此《考異郵》載“山者,君之位。崩毀者,陽失制度,為臣所犯毀”。《運鬥樞》裡載“山崩者,大夫排主,陽毀失基”。也就是說,發生山崩現在,是因為臣下強盛而亂君王江山。董仲舒認為,山代表江山基礎,本身是忠貞的;而山崩就是忠貞動搖遠離,說明有叛亂之臣矇蔽聖主。這個說法,京房也認同,所謂“山崩絕,輔臣去”。

京房畫像

山者有麓,《春秋穀梁傳》載“林屬於山,曰麓”,因此有山崩而損麓者。劉向《洪範五行傳》裡有個觀點“山者,君是表;麓者,臣之象”。在這篇文章裡,劉向提出“崩者,陷而下。麓在山下,平地臣象,陰位。崩者,散落,皆叛不事上之類也”。就是說山崩或山體滑坡的現象,對應的徵兆就是臣下叛亂,不受命於君王。這裡必須強調,無故而發生,陰雨之類造成的現象,應不屬於這一類。

山體滑坡·網路供圖

我國的地理環境,基本上是有山就有水;因此山崩帶來的次生災害就是堰塞湖的形成,古稱“壅河”;而之後水量增加,造成水患,這就是“水潰”。《洪範五行傳》裡說“山者,陽之位,君之象也(一說諸侯位);水者,陰之表也,民之類也。崩者,壞沮也;壅者,不得其所也”。其認為這彷彿是“天有所語(徵兆)”——人君權威重,將崩壞不治,百姓將不得其所。

相關配圖

在古代,遇到山崩後堰塞湖湖形成,君王有一個禮儀。關於山崩,很多古籍都提到了春秋時期魯國的“梁山崩”。《春秋穀梁傳》裡載“壅河,三日不流,晉君率群臣素服而哭之,河乃流”。但是這個禮儀,在劉向著《洪範五行傳》時,他認為“以喪禮泣之,縞素哭泣,然後流,喪亡之象”。其子劉歆進一步解釋認為梁山,晉國的祖望之地,山崩川竭,所以是滅亡的徵兆。

堰塞湖·網路供圖

這些觀點,在古代最重要的“災異論”的書籍《地鏡》中也是這個論斷:“山崩,人君位消、政暴,不出三年,有兵奪之”。而京房的《易傳》裡載“山崩,陰棄陽,弱勝強,天壁亡”。同時京房區分發生山崩的山體,是屬於國君的名山還是屬於諸侯管轄境內的小山,他認為“國山崩,君爭政,女戚五年敗”、“邑山崩,邑有戰,主亡,或大水”。如此,基本上把山崩現象都和君王的江山聯絡了起來。

山崩·自然現象

結合山崩發生的季節,古代也給出了相應的說法。《地鏡》一書載“山春崩,國有伐城;夏崩,人主有亡,天下大水;秋崩,有大兵;冬崩,年中大飢”。京房《易妖佔》中,大體與這個說法相同。但是他又具體到月份,如“山以二月崩,其邑戰”,就是說二月某地發生山崩,則此地會發生戰爭;“以八月崩,有兵”;“以十一月崩,此降民從而行”。以上所有講解,僅限於對古代文化的梳理。

3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雲臺二十八將,吳漢第二,馮異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