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講了在日本侵華的過程中,杜月笙不僅成立抗日救國會,抵制日貨;更是拒絕做日本人在上海的傀儡,因此得罪了日本人。隨著上海淪陷,杜月笙不得不離開上海,轉戰香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也轉站重慶。
杜月笙在上海過慣了大佬的生活,一個人住到香港的飯店覺得非常的不方便。按照以往的習慣,他每晚都要有人捶腿錘肩才能安然入睡。如今一個下人都沒有,每晚入睡就成了困難。本來換了地方有些地方不習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香港人欺生,飯店茶房添油加醋向外傳播,一時間便成為了茶樓酒肆的談資笑料。 杜月笙什麼時候被人這麼嘲笑過?出門在外,難免不適應。
杜月笙先是發電報,讓留在上海的同仁把一家老小護送到香港。隨後,他的手下陸續來到香港。人馬一撥又一撥的來,杜月笙在香港九龍租得三層樓房。杜月笙的所有家人、朋友、門生弟子一起搬入了九龍。 杜月笙相當於是在香港開闢了另一個杜公館,不僅有了眾多人馬,又拜了香港洪幫碼頭。接著,在杜公館成立了“賑濟委員會事務所”,這是一個公益社會組織,主要為社會服務。
就這樣,杜月笙在香港雖然不像在上海一樣呼風喚雨,但也有了得心應手、運轉自如的感覺。 而杜月笙就在蔣介石的遙控指揮下,在香港開展支援抗日運動。不僅透過捐款、運送物資等各種方式支援抗戰,而且動員自己的青幫勢力協助軍統暗殺漢奸,支援抗戰事業。
總之,杜月笙積極抗日,可謂勞苦功高。 1945年抗戰勝利後,57歲的杜月笙返回闊別8年之久的上海,他本來想憑著在抗戰時期的功勞撈一個上海市長,過一把官癮。但很不幸的是他剛重返上海就捱了當頭一棒,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等標語。這只是一個開頭,隨後他在參選上海市參議會議員的時候,蔣介石直接傳信由自己的親信擔任,杜月笙被蔣無情地拋棄了。
抗戰勝利後,上海的租界消失了,杜月笙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享有治外法權的租界當局,這樣杜月笙不僅失去了賴以生存、繁衍的治安死角,而且也失去了其原來在租界為國民政府辦事的價值了。杜月笙不僅失去了過去呼風喚雨、縱橫捭闔的風光,而且還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敗落的杜月笙,勉強維持“龍頭老大”的局面。雖然杜月笙飽受打擊,但因為在上海有完整的班底,有一批精心栽培多年的得力干將,也尚且可以勉強維持“龍頭老大”的局面。 而且此時的杜月笙身患嚴重哮喘症,深感力不從心,稍後勞累或者天氣變化,哮喘大發。
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杜氏家族人丁興盛。杜月笙自家有八兒三女,他對兒子們期望很高,希望他們都向金融工商業發展。他不會讓子女走他的老路。杜月笙的結髮妻沈月英的唯一的兒子就是杜月笙的長子杜維藩。 杜維藩剛開始在中國銀行當實習生,在最底層學習銀行業務。後來又被安排到香港交通銀行,從辦事員做起,靠能力漸漸熬成了副主任,後來又做到了中匯銀行的副總經理。 杜月笙的二太太陳幗英的三個兒子,老二杜維垣在美國學教育,回國後辦了一段時間的學校,然後被安排到華商電氣公司工作。老五杜維瀚和老六杜維寧分別在中匯銀行任常務董事。
杜月笙的三太太孫佩豪有兩個兒子,老三杜維屏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讀書,幾個兒子裡數老三學習最好,杜月笙常常引以為豪。老四杜維新也在國外讀書,回國後被安排在浦東銀行擔任副經理,認真踏實。 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蘭生有兩兒兩女。長女杜美如,是杜月笙最寵愛的一個女兒,從小嬌生慣養。後來愛上一位空軍將領,過起了穩定的軍眷生活。二小姐杜美霞,心寬體胖,聰明懂事,相夫教子,屬於典型的賢妻良母型。
最後,杜月笙在有生之年,又遇到了京劇演員-孟小冬。孟小冬原來嫁給了梅蘭芳,後因感情不合,於梅蘭芳離婚。杜月笙之前就暗戀孟小冬,孟小冬離婚後,兩人就在一起了。孟小冬一直沒有生育子女,就收養了一個女兒-杜美娟。 杜月笙對子女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們腳踏實地、安安穩穩的享受平凡,一生平安。 他經常給子女們講述自己在年幼時孤苦伶仃、衣食無依,他希望子女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這是一個父親,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對兒女的言傳身教,希望他們有知識,有才華,有創造財富的本領。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圍攻上海。蔣介石希望杜月笙可以跟隨他去臺灣,共產黨希望杜月笙留下來。杜月笙看得出,蔣介石是真心實意拉他去臺灣,但他已經看透了這個不講情面的總統。 經過多方權衡,杜月笙覺得既不去臺灣,也不留上海,而是繼續回到香港。他給蔣介石不去臺灣的理由是:臺灣天氣熱,對他的哮喘病不利,而真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他看透了蔣介石,追隨蔣介石到臺灣,他已經沒有任何利用價值,日子定然不會好過;第二是他認為在香港避過風頭之後,說不定可以再次返回上海。
最後,上海灘一代大亨杜月笙的獨包一艘荷蘭輪船“寶樹號”,攜妻妾、子女、朋友和隨從數十人,逃離上海,去了香港。 杜月笙困局香港之後,每天最為關心的就是上海的變化,讀報是每天的必修課。 有一天,報紙上刊登了黃金榮的訊息。照片上的黃金榮老態龍鍾,面無表情地拿著掃帚,挪動矮胖的身體,在大門前的馬路上掃街。杜月笙頓時目光呆滯,面如死灰,坐在沙發上的身子癱軟下去。 1951年8月,杜月笙的病越來越嚴重,他開始吩咐自己的身後事。
杜月笙要求他的後事,一切從簡,但有三個要求:第一,要穿長袍馬褂;第二,要用一口好棺材;第三,屍骨先葬到臺灣,將來有機會的話再帶回上海,葬於高橋。 關於遺產分配,只留下了10萬美金。杜月笙的太太平分遺產的一半,八兒三女平分遺產的一半,其中未成家子女比已成家子女多一部分。 在清理欠條的時候,統計了一下,大約有幾百萬,如果把這幾百萬收回來的話,杜月笙晚年的生活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甚至,他的妻兒們也能夠過一輩子的富貴生活。但是,杜月笙卻不願意讓他的孩子們去討債。
杜月笙臨終之前說:“我沒有希望了,但是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的杜月笙,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富傳奇的人物。這不僅在於他是一個來自鄉下的孤兒,單槍匹馬闖入上海灘,由一個三餐無繼的小混混,搖身一變成為威震上海的大亨。 還在於他發跡之後的所作所為,已經由流氓黑幫“脫胎換骨”為現代實業家、社會名流和地方領袖,成為非常活躍的政治風雲人物。杜月笙對前朝遺老、軍閥政客、黨國高層、社會名流,乃至金融工商業鉅子,無不傾力結交,或收為門下弟子,或給予經濟支援。
有這樣足以操作政界、工商金融界的關係網,杜月笙在上海灘可以說是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勝。 由於時局變化,靠販賣煙土發家的黑幫三大人物隨著煙賭生意的衰落而分道揚鑣。黃金榮自知已無力迴天,選擇退隱養老。張嘯林剛愎自用,心浮氣躁,最後成為漢奸。杜月笙在與國民黨的接觸中,也被利用,國民黨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的行為,另他傷透了心。
杜月笙也做了很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比如救助災民,抵制日貨,積極支援抗戰,組織抗日救援會,支援前線抗戰。他不受金錢利益驅使,決不落水當漢奸,非常難能可貴。 令人出乎意料的結局是,民國用錢第一大手筆,在上海灘呼風喚雨一擲萬金的杜月笙,最終以區區十萬美金的遺產謝幕。由此可見,晚年生活的淒涼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