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劇照
隨著歷史大劇《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並不斷地引起熱議。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絕對是一個譭譽參半的皇帝。讚譽者稱他為千古一帝,雄才大略;詆譭者罵他是無德暴君,暴虐昏庸。自秦代到清代,在是否將他列入國家祀典、修建祠廟等問題上,一直爭議不休。不過,歷代官方、民間都陸續修建祠廟來祭拜他。另外,秦始皇生前還為自己建祠廟、寢廟。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後世帝王官民,修建或墮毀祭拜秦始皇的祠廟,是出於什麼心態呢?
《大秦賦》秦始皇劇照
一 、祭拜秦始皇的廟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祭拜秦始皇的祠廟,竟是他為自己修建的“極廟”。司馬遷對此有詳細記載: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寥寥16個字,交代了“極廟”的原名、修建的地點及命名的原因。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尊其為秦“祖廟”(始祖廟)。基於“漢承秦制”的理論,我們參照漢代皇家宗廟祭祖禮儀可以推測,秦始皇和二世時,極廟中必有隆重的祭祀禮儀,參與祭祀者穿戴的服飾、使用的器具、犧牲、樂舞等,也必然有相應禮制規定。
除“極廟”外,秦始皇還下令,在今天陝西臨潼驪山秦始皇陵附近,遵循古禮,修建“寢廟”,作為死後靈魂日常起居的場所,裡面陳列有各種日常生活用具、衣服。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勘探,“極廟”遺址在秦望夷宮、咸陽宮、章臺宮南北軸線,與阿房宮東西軸線相交處,大致位於今天西安市未央區土門街道。因西漢定都長安,進行城市建設時,對包括“極廟”在內的秦代建築、基址,皆有較大規模的毀壞。
秦始皇陵
寢廟位於秦始皇陵封土北側及內城的北部西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佔地約18.7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主要用於墓主靈魂日常飲食、起居的寢殿,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55米,佔地約3575平方米。寢廟以北75米處,有4座自東向西排開的建築遺址,或許就是文獻中所記載的供墓主靈魂休憩的“便殿”。參照漢代禮制,守護陵所的宮人即便在秦始皇死後,也要像他生前一樣,按鼓點整理寢殿內的被枕,準備盥洗用水、器具等。每天提供四次飲食,每年舉行四次大型祭祀。
秦代,除極廟、寢廟外,會稽人還有祭拜秦始皇的風俗。他們用木頭刻成人形,謂之秦始皇像,置於大禹廟中。直到東漢末,這一風俗仍盛行不衰。王朗任會稽太守後,“以為無德之君,不應見祀,於是除之”。不過,據《會稽記》記載,王朗命人將木刻的始皇像投於江中後,結果木像沒有順水下流,反而逆流上游。萬分驚異的鄉民不顧王朗的禁令,重建秦始皇祠廟。
紹興大禹陵
二、漢以後官民修建的秦始皇祠廟秦亡後,項羽焚燒咸陽,極廟、寢廟皆毀於大火。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7年),下詔撥20戶,免除賦役,專掌始皇陵的保護和祭祀。驪山始皇陵北建有“始皇祠”,而且頗具神異:“不齋戒往,即疾風暴雨;人強欲上,則杳冥失道。”甚至還有史書記載誇張:若不虔誠齋戒,強行前往,就會死去。
火燒咸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裂、戰亂頻繁,加之始皇暴虐失德,直至隋朝滅亡,也未見史書中有官、民修建秦始皇祠廟的記載。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國家承平日久,各項古禮陸續恢復。在討論是否重新修建始皇祠廟時,禮部尚書許敬宗上奏,批評漢高帝祭祀秦始皇不合禮義,“始皇無道”,不應建祠祭祀。直至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才下詔在咸陽城內建“始皇廟”,每年春、秋二時,擇吉日,用潔淨的粢盛、蔬饌、時果、酒脯,由郡、縣長官主持,祭祀秦始皇,以李斯、王翦配祭。
唐玄宗
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下詔保護包括始皇陵在內的歷代帝王陵。他還於開寶九年(976年)下詔,在昭應縣會德鄉(今臨潼秦陵街道吳西村)建“始皇廟”,予以祭祀。隨著官方對秦始皇評價的轉變,民間也陸續私建“始皇廟”,如山西絳縣車箱城(今絳縣城關鎮)建大禹廟,廟內同時合祭秦始皇。
元、明、清時期,朝廷皆以秦始皇“暴虐失德”為由,禁止建廟祭祀。前述宋代所建官、私祠廟,也陸續坍塌。有的雖重建,但被改為它名,受祭者也不再是秦始皇。即使乾隆皇帝為表示對古代帝王的尊崇,下詔將朝廷祭祀的歷代帝王數“擴容”至188人,仍不準將秦始皇列入其中。
乾隆
受此影響,這一時期,僅有少量民間私建的“始皇廟”,如今浙江省境內所謂秦“會稽舊地”,包括今紹興市上虞區惠豐鎮鳳鳴山下清水塘、諸暨縣暨陽街道、寧波市鄞州區章水鎮密巖村皇岙山、橫街鎮雲洲鄉大雷山板倉嶺、象山縣牆頭鎮大雷山大雷廟(寺)、海鹽縣澉浦鎮秦駐山等縣區;今山東境內所謂秦“琅琊舊地”,包括今泰安市泰山景區內三官廟(原為“始皇廟”,清改為道觀“三官廟”)、威海市榮成市成山鎮成山頭“始皇廟”(目前國內唯一留存至今的“始皇廟”);還有今廣西桂林市興安縣興安鎮“四賢祠”(原為“始皇廟”)等。
榮成市始皇廟
三、歷代修毀始皇廟的心態變化或許現代人會認為,秦始皇生前為自己修建祠廟、陵寢,不嫌忌諱嗎?其實,生前建廟、修陵,本是古禮。只是從秦漢時起,祠廟大多於人去世後修建,相沿成禮。但帝王陵寢,工程浩大,耗費巨大,自然不能等帝王去世後再倉促修建。因此,古代帝王自即位始,就設計、修建陵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始皇為自己修建祠廟、陵寢,屬於沿襲古禮,無可厚非。秦二世提升秦始皇陵廟的祭祀規格,尊其為秦朝“祖廟”,顯然是兒子尊崇父親心態的體現。
秦二世胡亥
漢代至清代,歷代官、私或建或毀“始皇廟”,都是該時期政治、歷史、思想諸因素的折射。漢代人雖不遺餘力地抨擊秦始皇暴虐無道,但官、民對秦始皇的祭拜並未歇絕。漢高帝還專門撥出民戶,守護、祭祀秦始皇陵、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裂,戰亂擾攘,人們生存不暇,自然無暇顧及諸多神靈的祭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秦始皇陵廟也遭譭棄,祭祀歇絕,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初一度以秦始皇暴虐失德為由,不予祭祀。地方上,也有人自發摧毀“始皇廟”。唐玄宗時,隨著“開元盛世”的出現,隨著大唐“萬國來朝”局面的形成,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間,胸懷愈發包容。一度被排斥的秦始皇陵廟的修建、祭祀,也被納進國家、民間祭祀體系中。
開元盛世
宋初統治者在建國初戰爭頻繁之際,仍秉持包容心態,將秦始皇陵廟納入國家祭祀禮儀體系中,民間修建秦始皇陵廟、進行祭祀的風氣也隨之盛行。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地方官墮毀民間私建的“始皇廟”,或改作他用。
元、清雖然皆少數民族建立,但隨著倫理綱常思想對國家、社會的影響束縛日深(宋明理學的推波助瀾),也將秦始皇排斥出官、民祭祀體系。民間之所以不時有自發、違禁祭祀秦始皇者,一是傳統祭祀風俗強大的影響,尤其是今山東、浙江境內,因當年秦始皇巡遊,遺蹟甚多;二是因為普通民眾懾於秦始皇陵廟所屬物品屢現“神異”,如前述東漢末會稽秦始皇廟所供奉木像逆流而上、某地秦始皇廟前一棵松樹“伐去復生”,讓愚夫愚婦驚惶不安,進而不顧禁令,修廟祭拜。
秦始皇東巡時留在泰山的遺蹟 五大夫松
文史君說秦始皇一生功過,歷史自有評價。後世也透過將其納入或逐出國家祀典、修建或墮毀祠廟等形式,來表達對秦始皇的尊崇或憎惡。從總體上來看,漢代至清代,歷代官方尊崇秦始皇者,多著眼於他一統天下、開疆拓土、開創體制的豐功偉績;貶斥秦始皇者,多著眼於他的暴虐失德。這也為後世帝王、官吏的治國處世,提供了正面或反面的鑑戒。民間對秦始皇的祭拜,主要是秦始皇生前威勢、傳統祭祀風俗遺存、神異迷信思想作祟所致,與官方所為出現脫節。這也是古往今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若符若離特點的一例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南宋)施宿:《嘉泰會稽志》,中華書局,1990年。
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發現與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於志飛、王紫微:《經緯圓方——漢長安城及其近畿空間尺度設計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