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97年2月19日,受全國人民愛戴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1997年3月2日上午,強忍著悲痛,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鄧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鬆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小平同志的名字,許久才將骨灰和五彩繽紛的花瓣緩緩撒向大海。

58載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如今,面對自己深愛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腸寸斷,悲痛欲絕?

她一生最摯愛的人走了,只留下孤獨的她......

12年後,2009年7月29日,卓琳也追夫而去,享年93歲。

這位出生於鉅商之家,與鄧小平同志心心相印、患難與共58載的雲南才女,結束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

卓琳,原名浦瓊英,1916年4月6日,出生在雲南宣威市榕城鎮普家山村一個典型的封建舊式富家大宅門裡,叔伯姐妹就有13個,另外還有數不清的姑姑、嬸嬸、姨姨、姐姐。父親是中國著名的“火腿大王”浦在廷,卓琳是浦在廷的小女兒。

浦在廷是個很開明的人,早年曾是蔡鍔將軍麾下得力干將,後又跟孫中山在廣州參加革命,是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的軍需局局長,獲五等嘉禾獎章。革命失敗,浦在廷一時消極回了老家,因為家鄉宣威盛產火腿,於是出巨資引進製造火腿罐頭的生產機器,開始製造火腿罐頭,雖然在中國沒有名氣,但在海外,浦家的火腿罐頭公司是最有名的。

1926年因為生意上的緣故,浦在廷全家搬到雲南昆明,在昆明,卓琳和三個姐姐一起進入昆明市第十五小學讀書。

1927年2月,留學日本並且具有革命思想的共產黨員四哥浦承緒學成歸來,浦承緒把共產黨雲南省委書記帶到家裡來,等於把雲南省委的機關設在卓琳家裡,四哥在家裡刊印了大量的傳播共產黨員思想的進步書籍。趁哥哥不在的時候,好奇的卓琳就經常進到四哥屋裡四處“亂翻”,於是,就經常看到一些進步革命書籍,這些書籍開始對11歲的卓琳有了革命啟蒙。

1931年9月,15歲的“短跑健將”卓琳作為雲南省體育代表隊少年組50米短跑的選手,赴南京參加全國運動會。從昆明坐滇越鐵路到越南河內,從河內再坐火車到海防,再坐船到香港。

在卓琳一路奔波的同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走到香港的代表團聽到這個訊息以後,判斷運動會可能開不了了,抱著忐忑的心,代表團決定還是到上海去看看。一到上海,運動會確實不開了,領隊決定帶隊返回雲南。但卓琳不想就這樣回去,繞了那麼大一個圈子,走了好多路,折騰了那麼半天,就這麼回去,太不划算了。

於是,1931年秋末,15歲的卓琳隻身一人從上海來到了北平投奔自己的表姐。在北平,決定繼續上學,徵求家裡同意,經過短期補課以後,卓琳順利考上了北平著名的女校--北平第一女子中學。從初中到高中,一晃就是6年,卓琳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大物理系,成為雲南第一個問鼎北大的學子。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7月下旬,日本侵略軍的鐵蹄長驅直入地踏進了古城北平,北平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亂,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張書桌了,卓琳與前一年到達北平的大姐二姐商量何去何從,大姐決定去延安,可此時的二姐先天性心臟病發作正在住院。於是決定讓大姐先走,卓琳照顧住院的二姐,但日軍很快進了北平城,狀況緊急,卓琳決定迅速離開北平,於是趕緊接出醫院的二姐,化妝成穿普通老百姓,從北京到天津,又坐海船到青島,之後一路顛簸,終於到了西安。

剛到西安,由於顛簸過甚,二姐的先天性心臟病又發作了,回雲南?去延安?卓琳艱難抉擇。

二姐說死也要死在延安!於是,滿懷革命情懷的兩姐妹朝著心目中的革命聖地延安走去。

1937年8月,從西安到延安,步行七天,21歲的卓琳終於艱難的到達延安。

到達延安不久,卓琳和二姐一同考入了陝北公學,當時學校的環境很艱苦,凳子就是隨便找的磚頭,席地而坐,雖然艱苦,卻滿懷革命熱情。卓琳上的第一節課是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的妹妹蔡暢講的婦女運動,卓琳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備受啟發。

由於延安的生活很艱苦,吃小米,這讓從沒受過苦的卓琳很難適應,卓琳老想透過自己帶的錢去飯館改善伙食,二姐也看出了這一點,為了讓妹妹“細水長流”,不讓她亂花,就把她的錢拿過來自己保管,每天給她一毛錢,於是,卓琳就在每天吃晚飯的時候到學校旁邊的飯館,一毛錢要一碗麵。

在延安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卓林要求入黨,可領導說她表現不好,沒同意。因為當時每逢星期天學校都要大掃除,每到這時,同樣是出身富家的二姐總是默默的選擇去掃廁所,卓琳看不過去,每到姐姐去掃臭烘烘的廁所的時候,她總是勸二姐不要去掃,但姐姐卻義無反顧,絲毫不聽卓琳的勸,這讓卓琳生氣也沒辦法,結果沒過多久,組織很快接受了二姐的入黨申請。這讓卓琳很著急,於是每到大掃除,卓琳就主動去打掃大操場,沒過多久,卓琳去找生活委員申請入黨,生活委員看到卓琳近期的表現很不錯,就同意了她的入黨申請。

幾個月後,聰明活潑,反應敏捷,開朗可愛,一笑還有兩顆虎牙的“娃娃臉”卓琳,被選調到一個特別訓練班參加培訓。

從此,浦瓊英改名卓琳。

參加完培訓班的卓琳被分配到保安處工作。

1939年8月,鄧小平從太行山抗日前線回延安參加會議。

鄧小平和好友鄧發住在一個窯洞裡,鄧發見35歲的鄧小平日夜在前線指揮抗戰大業,卻還是孤零零的單身一個人,前線女同志又少,於是,就想替他在延安尋找一個知冷知熱的伴侶。鄧發當時當時在延安管保安處,他就帶著鄧小平到保安處,為鄧小平尋媒。

保安處的女同志就慢慢的和鄧小平熟絡了起來,她們有時間也到鄧小平的宿舍裡去玩。常來常往下,鄧小平漸漸的喜歡上了具有特有魅力卓琳。

由於卓琳經常去後來成為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曾希聖家裡玩,鄧小平於是就拖她去說媒。曾希聖對卓琳講:有人看中了你,想跟你結婚,你願意不願意?

當時卓琳認為自己還很年輕,還不想過早結婚,就拒絕了。

曾希聖說了兩次,卓琳就絕了兩次。

鄧小平就親自去曾希聖家找卓琳去談,鄧小平見到卓琳後,說自己年紀大了,在前方作戰很辛苦,現在他們兩個已經認識了,有意想跟卓琳結婚,但是曾希聖夫婦跟卓琳談了兩次她都不願意,所以現在親自跟她談談。鄧小平說自己不太愛說話,年紀大你幾歲,這是他的缺點,希望在別的方面能夠補充,鄧小平讓卓琳考慮考慮這個問題。

卓琳見鄧小平如此誠懇,先前已經拒絕過兩次了,又親自找她來談,卓琳認為再拒絕就不好了,於是決定同意鄧小平。卓琳後來回憶說:我說好吧,反正也要結婚,那就同意吧。

1939年9月初的一個傍晚,23歲快言快語的卓琳和35歲沉默寡言的鄧小平,在延安楊家嶺毛主席的窯洞前結婚,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為鄧她們舉辦了婚禮,大家一起喝了酒,吃了飯,簡單的紅燒肉燉白菜,大家吃得很開心。

1939年卓琳跟隨鄧小平回到太行山,大家都為鄧小平娶了卓琳這樣一位妻子而高興。

卓琳在八路軍總部擔任婦女訓練班的隊長,沒過多久,鄧小平就趕回了位於遼縣桐峪村的129師師部。平常只有鄧小平來總部開會的時候,夫妻兩人才能見上一面。

卓琳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一年後,徵得組織同意,卓琳被調到了129師師部。

在生活上,天生活潑開朗、愛說愛笑卓琳面對著一向沉默少語的丈夫,就很著急。於是,她就鄭重的跟丈夫談:你性格不愛說話,我的性格是愛說話,我說出來我的想法給你聽,我只要求你能聽下去,安靜的聽下去。聽下去以後你覺得哪些話不合適,你就可以批評我,我就改。但是我說話你得聽,咱們倆夫妻才能共同理解。

1941年,長女鄧琳出生,但由於日軍的瘋狂掃蕩,根據地的情況十分艱難。部隊流動性太強,根本沒法帶孩子,於是,孩子出生後第7天,就被寄養在一個老鄉家中,但戰爭年代都沒吃的,造成鄧琳從小就營養不良,以至於長女身體一直不好。對此卓琳很是愧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

1949年11月,鄧小平就任西南局第一書記,卓琳帶著孩子跟隨鄧小平一同前往重慶。

為了解除部隊幹部的後顧之憂,卓林主動申請創辦了重慶曾家巖人民小學,並親自擔任校長,

當時的重慶處處殘垣斷壁,物資極度匱乏,學校教學設施極度不全,師資力量嚴重匱乏,特務橫行,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一系列問題成為辦好學校的攔路虎,而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卓琳,硬是憑藉卓越的膽識和學識克服重重難關,使學校迅速走入正軌。

卓琳治校以嚴格著稱,尤其是對自己的子女要求更為嚴格,當時她的孩子鄧琳、鄧楠。鄧樸方都在這個學校。她常說:“一定要敢於拿自己的孩子‘開刀’,才能管住其他孩子!”

除了嚴格,卓琳對待這些孩子更多的是慈母般的關懷。

當時學生平常都住校,只有星期六回家休息。但當時重慶剛剛解放,很多孩子父母都在積極投身於城市功能建設,常常沒有時間接孩子,卓琳就會很細心的呵護這些孩子。

有一次,又有很多孩子被“遺忘”在學校,卓琳就把他們組織起來看電影,孩子們興高采烈,歡呼雀躍。卓琳把他們帶到當時西南局的會議室看電影,會議室裡有很多老同志,後來這些孩子才知道,這些老同志就是赫赫有名的,劉伯承、賀龍、鄧小平、陳錫聯等西南局領導。

1952年,卓琳帶領全家人跟隨被調到中央工作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長的丈夫鄧小平到了北京。

一進北京鄧小平就對妻子提出: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

卓琳曾經告訴家人:我想要求你們,一定要像鄧小平同志那樣,時時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實實為人民做事情,這是對鄧小平最好的懷念。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唸書的好好唸書,工作的好好工作,做一個好黨員,好公民。

卓琳用行動給予鄧小平最大的支援和關愛,並給全家樹立起一種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添亂、不惹事非的良好家風。

1966年,“陰霾”突如其來,孩子們飄零四散,卓琳堅定地支援著丈夫。

就在這最困難的時候,鄧楠跑到家裡告訴卓琳,大哥從樓上摔下來了,腿都不能動了,卓琳哭了三天三夜,差點把眼睛哭壞了。卓琳跑到北京大學看兒子,她沒有進病房,一個人坐在休息室裡哭。有人勸她,不能哭,孩子看見心裡更難受。卓琳強忍悲痛,去看了兒子一眼,便匆匆離去,沒過多久,卓琳夫婦與繼母夏伯根舉家南遷,來到江西南昌市郊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

在修配廠,卓琳主要工作是坐在椅子上拆線圈,而丈夫則是銼工,每天站著銼零件,累的臉都發白了。卓琳問丈夫為什麼不坐一坐,丈夫說:我坐下去就站不起來了。

那時候卓琳身體不好,所有的重體力活全是丈夫承擔。有的時候卓琳上樓上不去了,都喊丈夫:老兄拉我一把。兩個人就攙扶著一起上樓。

有時候工資不夠,他們就自己開荒種菜,飼養小雞,有時候連飯餿了都捨不得倒掉。

生活的艱辛與困境,擋不住兩位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兩位相互攙扶的老人。

一天清晨,丈夫正在給開墾出的菜地施肥、澆水、除草。突然,正在廚房裡的卓琳聽到丈夫高興的大聲喊道:“卓琳呀,快來看,絲瓜又開花了!”

看老伴兒這麼高興,卓琳問道:“老頭子,你高興什麼呀?”

“你看,絲瓜開花了,結了小絲瓜啦!”

還有一次,老伴精心餵養的幾隻雞開始下蛋了。但在晚上餵食時,發現有隻母雞還沒進窩,卓琳和老伴找了好久,直到深夜才在一棵樹下找到了,原來是被黃鼠狼吃了,吃得只剩下些雞毛、骨頭,把兩位老人可惜的不得了。

1973年,周總理累病了,卓琳與丈夫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3年後,敬愛的周總理逝世,十年前的困境又重演,卓琳對丈夫的支援亦如十年前那樣堅定。丈夫走到哪裡,她就跟隨到哪裡。

東交民巷17號,兩位老人再次孤獨相守,不離不棄。

就在這時,卓琳的眼病犯了,醫生告訴她必須住院。但她不想住院,她放心不下丈夫一個人在這兒。但病情越來越嚴重,她不得不住院。

1976年5月11日,卓琳住進了301醫院的外科病床。

住在醫院裡的卓琳,時刻想著丈夫,沒有一點訊息,她怕自己的老伴兒有不測。

於是她給丈夫寫了幾句話託關係可靠的人帶給老伴兒:你現在從現在開始,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離開這個住地,不管什麼人叫你到哪裡去,你都不要走,等我回來以後再說。

眼病基本好轉,卓琳馬上出院趕到“家',看到丈夫一切照舊,他的心才算落了地。

1976年10月陰霾散去。一切如昨,卓琳婉拒出任任何職務,本本分分守在丈夫身邊。她隨丈夫出國訪問溫文爾雅,落落大方。

丈夫退休,不到年齡的卓琳也早早離休。

女兒回憶說:父親能夠活到93歲,確實跟有這樣一個溫馨的和睦的家庭是分不開的,怎麼讓他休息的好,什麼時候父親正好沒事的時候,我媽媽就會去到處找,把孫子們找到這裡來。讓他們來陪我父親,有的時候也讓我們經常來陪我父親,所以他考慮的非常細緻非常周到,這一生當中在風風雨雨裡共同生活了幾十年,他們互相之間的幫助都是非常大的,他們並不是標語口號式的,不是說我一定要支援你如何如何,我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不是去發個誓啊,什麼有一些誓言呀,他們都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互相支援的。

1997年2月,巨星隕落,舉國哀痛,卓琳向家人提出一個要求:一切都不能超過中央的標準,我們只能比中央的標準低。

遺體告別儀式上,卓琳滿含熱淚深情的緊貼丈夫的臉頰。

她一生最摯愛的人走了。

鄧小平曾說:“我自己是爭取活到97年,中國收回香港之後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

哪怕就站一下,望一眼,老人就了卻心願了,但,終未如願。

在香港迴歸那一天,卓琳去了現場,終於替丈夫完成了遺願。

掌聲經久不息。

2009年7月29日,卓琳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3歲。

按照卓琳遺願,她的骨灰被撒在大海里。

12年前,她親手將丈夫的骨灰灑向了大海。

12年後,她與自己的丈夫在大海深處重逢。

生於亂世,救國救黎;

信念誠篤,巾幗英傑;

伴佐鄧公,隨落隨起!

一生不易,矢志不移;

心宅仁厚,察民體恤;

乘鶴西遊,不垂卓琳!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國共和談,其他人都簽名,紅軍政治部主任僅畫圈,後暴露真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