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專案。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1932年,國民政府派出的一支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察和測量,編寫了《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

1953年,“長江”艦甲板上。毛澤東指著滔滔東去的江水說:“長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一大河,它脾氣好壞,對國家和全體人民利益關係極大,你們可千萬不能馬虎啊!”這天被召見的是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

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毛澤東先後6次召見當時的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都是為了三峽工程和長江水利建設問題。他曾對林一山說:“你看,你能不能找個人替代我當國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修三峽大壩?!”這雖是玩笑話,卻流露出領袖的憂慮與急切。

1958年南寧會議上,毛澤東正式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議題。

然而,夢想能否變為現實?由三峽大壩建設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1988年11月,有400多名專家參與的論證工作全部結束。重新提出的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總的結論:三峽工程對四化建設是必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在這總共412位特邀顧問和專家中,402位分別在14個專題論證報告上簽字,10位拒籤,這10位一時成為熱門人物。

在今天來看,當年三峽工程的結論是正確的,當年國家畢竟調集了全國各方面的權威,畢竟有十多年的數字資料積累,畢竟有上萬人的勘察試驗隊伍。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的論證與決策,之所以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漫長曆程,是因為長江上這一永久性建築事關下游數千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無論是準備階段的實驗,還是正式上馬後的施工,新中國幾代領導都高度重視。

三峽大壩的選址

大壩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鬥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的三鬥坪壩址,位於葛洲壩水電站上游38千米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為較堅硬的花崗岩,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為二,左側為寬約900米的大江和江岸邊的小山罈子嶺,右側為寬約300米的後河,可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中堡島。1994年7月1日,三峽工程右岸一期工程混凝土縱向圍堰的基坑開挖,在這裡破土動工,從此,中堡島從地圖上消失。

在中堡島消失的地方,大壩天天在長高。2000年,三峽工程混凝土澆築量為548.17億立方米,月澆築量最高達55萬立方米,創造了混凝土月澆築量的世界紀錄。

關於大壩的壩高,在籌劃中曾有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各方多支援高壩方案。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佔了主流,因而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於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的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

三峽大壩移民

移民歷來是世界難題,三峽庫區移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建設工程。任務艱鉅、千頭萬緒。

當三峽蓄水完成後,會有175米蓄水線,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將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受影響的工礦企業1599家,水庫淹沒線以下共有耕地2.45萬公頃,會產生113萬移民。這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並且如果庫尾水位超出預計,還會再增加新的移民數量。

早在工程開工之前,相關方面就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水庫移民試點工作,動用資金2.37億元。在工程總投資中,用於移民安置的經費佔到了45%。在試點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開發性移民方針。這是確保三峽水庫移民順利進展的根本保證。移民的安置主要透過就地後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後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於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現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其他省市生活。

三峽大壩建設規模

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體可抵禦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洩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80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9.3萬噸。水庫全長600餘千米,水面平均寬度1.1千米,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佈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6臺,另外還有2臺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

三峽電站全年累計發電988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4900多萬噸原煤消耗,減少近一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每千瓦時電能對GDP的貢獻按10元計算,三峽電站全年發出的清潔電能,相當於於為國家帶動創造了近一萬億元財富。

三峽大壩投資

當然這麼大的工程也是需要相當多的資金的。不是當初的預算200億,也不是後來專家質疑的600億。

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大約為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即電費附加費。

據2011年《三峽(重慶)庫區移民工作報告》顯示,三峽後續工作目標所需的規劃投資總額為1238.9億元。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人民幣。

三峽大壩的好處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

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全部工程完工後每年可發電千億度,是世界最大水電站。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

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

適合養殖。1150平方公里的庫面形成,除去航道,仍有近700平方公里水面,庫區將成為蝦、貝、魚、鵝、鴨等龐大的淡水水產養殖基地。

豐富旅遊。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將成為三峽旅遊的新亮點,並將形成老三峽神韻不減、新三峽風光無限的旅遊新格局。

三峽大壩的缺陷

大壩的建設威脅自然物種地繁衍。由於水利工程的施工將會改變部分生態系統原有的機構和功能,一旦物種棲息的生態環境遭到改變甚至是破壞,就會導致其生存條件的惡化,進而造成稀有物種等大量減少,危害著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

三峽大壩上游地區,屬於地質脆弱區,原本容易山崩地裂。三峽水庫大規模蓄水後,直接改變了當地的山陵力學結構系統。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更容易發生。

長江上游主要是山區,泥沙偏少。但泥沙雖少,鵝卵石卻很多。大量鵝卵石被洪水帶入庫區,漸漸在此沉澱。而大壩以下長江中下游河道經過的主要是溼地、丘陵、平原地區,江堤一直比較脆弱。長江含沙量在傳統上形成平衡狀態。

而鵝卵石並非像清理淤泥那般簡單,這將導致三峽庫存鵝卵石逐漸堆積,使得續航和洩洪能力持續減弱,據專家分析,三峽大壩如果一直保持現狀的話,未來壽命可能不足50年,甚至可能在40年,而進行大改的話,預計投入可能相當於在建一個三峽大壩。

這就是關於中國科技之世界之巔——世界最大的水電站,雖然存在部分問題,但不能否認,三峽工程成功解決了1.3億人用電的難題,同時減輕了每年洪水氾濫時帶給人們的危害。

時至今日,巨大的三峽工程仍聳立在長江之上。大壩利與弊、是與非的審視,反映了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對於事物多方面的認識。但是,我們應當把這種審視是建立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上。在發揮其功能的同時高度避免其不利條件的生成,最終做到服務人民,效益國家的功能,使大壩的建設不斷髮展壯大。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末這次由800戍卒回家而引發的起義,敲響了唐王朝覆滅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