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秦賦的熱播,網路上各路秦吹無不活躍起來,為大秦制度歡欣鼓舞,由於大秦帝國的底層敘述邏輯是近代中國苦難史+改革開放強國,所以受小說影響,很多人認為,軍功爵制度=打破升級壁壘+加強社會流動的先進改革,而將其大加吹捧。
但其實這一制度並不先進,更談不上公平公正,受益者只是以衛鞅為代表的一小群山東客卿,當時的秦人自己都承認,老秦人生活非常苦難。
1計功授爵制度在韓趙魏都有,秦國的軍功爵思路不算先進首先,很多人覺得軍功爵制度先進是因為“它給了底層群眾以上升空間,比山東六國的腐朽落後制度先進,所以能吸引六國人來秦國。”但實際上,很多歷史記載顯示,山東的軍功爵制度不僅存在,而且比秦國出現的更早。
今三晉不勝秦,四世矣。自魏襄以來,野戰不勝,守城必拔,小大之戰,三晉之所亡於秦者,不可勝數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奪其民也。
從魏襄王時代起,三晉不能擊敗秦國,已經有四代人了,魏國軍隊就不能在野戰中大敗秦軍了(這說明本篇文章不是商鞅本人的作品,至少是昭襄王還有孝文王時代的作品)三晉地區地狹人稠,而秦地地廣人稀,那麼為什麼三晉之人不來秦國呢?這是因為:
”三晉之民務樂而復爵輕也。秦......民務苦而復爵重也。“
這句話直接反應的是三晉之民可以輕鬆的得到爵位,而秦制壓迫百姓甚重,所以秦國國家機器強大而人民痛苦。後來,這位秦國大臣在後文中自己都承認:秦國領土豐厚,物產眾多,但是招不來民眾,就是因為”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這句話還說明:三晉也有類似於秦的軍爵,而且三晉之人可以更輕鬆的獲得爵位,所以三晉之人明知秦國地多都不願意去,西柏林怎麼會想往東柏林跑路呢?
三晉有軍功爵,在其他地方也有證據,比如《戰國策-趙策-秦王謂公子他》對長平之戰的記載:
趙聖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太守有詔,使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
趙王給帶著上黨郡投降的馮亭和韓國軍民開出了優惠的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官吏封爵三等,這暗示:韓趙兩國至少有相近的爵位體系,近似到了可以互相換算,還能在加封之後和原來的管理體制相相容。
除了普通軍民官吏,雖然戰國趙國有各路王族和非王族封君,但是我們也能發現趙和商鞅變法提倡的理論類似,王族子弟也要建立功業,否則地位難保。
比如沈長雲等《趙國史稿 》就提到,從趙武靈王開始,趙國的封君傳統中,有鮮明的計功受封特徵。
比如在中學文言文名篇,出自《戰國策-趙策》的《觸龍說趙太后》,裡面趙國被秦國暴打,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太后最寵愛的兒子長安君當人質換救兵,老太不肯。於是重臣觸龍不僅將15歲的兒子送入了黑衣禁軍鍛鍊,而且還告訴趙太后:
“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
歷代趙王子孫封侯者,目前大都是去了爵位,可見不僅在秦國,趙國也存在無功舊貴族失勢的情況;而趙太后目前如此寵愛長安君,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暗示如果長安君不在國家危機關頭立功,老太您不在了,他註定難以能長久富貴。可見即使是趙氏王族,如果沒有大功,其地位也會衰敗而近於無。
那麼這一傳統是從何而來呢?是受秦國影響,還是三晉自有的呢?這種將軍功和封賞掛鉤的制度,其實最早能追溯到趙家人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93年的鐵之戰:
戰鬥前的動員大會上,趙家宗主開出的封賞是: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
上大夫獲得一個縣作為封地,下大夫獲得一個郡,士人可以獲得方圓十里之地,平民有任職的機會,奴隸可以獲得平民的身份。這比前4世紀的商鞅變法早了一個多世紀,而且這也是標榜清楚的以戰功升級身份的制度。
三晉變法運動中,魏國”食有勞而祿有功“,吳起在楚國”三世而收其爵“的打壓傳統貴族策略,其實也是計功授爵思想的體現。而且這些法律和變法的出現時間,都早於衛鞅帶著《法經》入秦。
總而言之,軍功授爵的制度雛形在三晉出現較早,早於秦國;戰國中期,韓趙魏三國存在爵位體系,秦人自己都承認韓魏授爵更加大方,秦國士民更加痛苦。
2.軍功爵制度下,宗室子弟沒有顯著戰功,依舊可以被分封
我們還是可以看看歷史的記載,就會發現不僅是趙國,秦國也有將王室成員封為諸侯封君的行為,而且這些事情,是出現在商鞅變法之後的:
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歷史上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讓他們從20等爵位制度的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幹起,也不太現實。
最具有打臉性質的,是出土文獻《秦宗邑瓦書》,它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世襲封地:
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怎麼又和說好的宗室子弟軍功論賞,屌絲們意淫的秦國沒有世襲貴族對不上呢?
3.與軍爵體系並行,外邦人才和戎狄貴族有超國民待遇而外邦人才呢?難道張儀,范雎之流也是從公士幹起的麼?顯然不對。史書記載: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而之後,就有了張儀”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這顯然不存在一級級升級的過程。
這是因為,在《商君書》中,客卿屬於另當別論的一類人:
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為簪嫋;就為不更;故爵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為國治,就為大夫;故爵大夫,就為公大夫;就為公乘;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賜邑三百家,有賜稅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故客卿相,論盈,就正卿。就為大庶長;故大庶長就為左更;故四更也,就為大良造。
這段話的意思是:客卿為秦國效力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經過考核(論盈),就可以成為正卿,這是妥妥的超國民待遇,獨立於其他的軍爵體系。
至於外族的戎狄君公這種西戎酋長,秦國也有超國民待遇。秦簡法律問答記載: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贖。」可(何)謂「真」?臣邦父母產子及產它邦而是謂「真」。?可(何)謂「夏子」??臣邦父、秦母謂?(也)。
這說明:臣邦(戎狄,巴蜀等地)的屬國貴族們犯罪了,處以剃髮髡刑以上的,可以用錢贖罪,等於說他們胡作非為之後,只要有錢還可以為所欲為。說好的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的呢?而且秦法鼓勵戎狄君主娶秦女,生下的孩子稱為夏子,普通老秦人可有分配妻子的待遇麼?
最後根據資料統計,從秦穆公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段時間,秦軍對外作戰總數大約是130次。除去國君親自率兵和沒有記載的情況外,在留下統帥名字的80次戰爭中,任命客卿為主將的情況多達56 次。從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34年)設立丞相一職開始,直到秦二世亡國長達百多年時間中,有24 人擔任過秦國丞相,其中16人都是客卿出身。
4.總結也就是,在軍功爵和商鞅改革的秦制之下,各種不公平依舊存在。除了一小群新貴,大部分秦人和被征服國百姓就等著被割韭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