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唐朝宦官殺百官比魏忠賢還牛百倍:835年12月14日不滿宦官專權的唐文宗聯合李訓和鄭注發起甘露之變,反而造成數百名官員遭到殺害。
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室都存在四種力量,分別是:權臣、王爺、外戚和宦官。
權臣
權臣很容易理解,就是掌握實權、能力突出的大臣。
皇帝是世襲制度,老子厲害兒子草包的事情很多。皇帝自己無能,當然必須任命有能力的大臣。如果王朝的制度不太合理,久而久之,權力就會集中到權臣手中。
如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很多皇帝都是被權臣叛亂或者篡位幹掉的,
趙匡胤也是權臣篡位。
不過,諸如宋代、明代、清代建立防備權臣的制度以後,權臣想要篡位基本不可能,頂多可以多獲得一些權力。
王爺
王爺就是皇帝的兄弟,很多都是爭奪繼承權失敗的人。朱棣這種人並非能力不足,只是父親不喜歡他而已。王爺也是皇族成員,存在篡權奪位的巨大威脅。
朱棣篡位以後,就對方孝孺說:這是我們朱家的事情,外人不得干預。
確實,老百姓和大臣對於王爺篡位,一般並不關心,反正都是一家人內部搞來搞去,誰做皇帝還不一樣?
所以,歷史上王爺政變奪權甚至開戰的眾多。
不過,歷朝歷代,皇帝對於自己的兄弟都是嚴加管束。
明代朱棣以後就完全取消皇族王爺的兵權和行政權,只能吃吃喝喝。清代王爺都不能隨便離開北京城,直接變成了圈養。
外戚
外戚的威脅主要是皇帝幼小或者無能、有病,太后或者皇后代為執政。
而執政絕非一個人就可以玩得轉,這些女人必須藉助孃家的勢力進行幫助。
於是,外戚也就厲害起來。
除了明代刻意消除外戚以外,外戚干政在各朝各代都很常見。
著名的三國之所以出現,本質上就是外戚大將軍何進,胡亂施政的結果,天下大亂。而呂后的呂家,武則天的武家都權傾一世,控制了朝政。
不過,外戚並不難對付。往往太后或者皇太后死去或者失去勢力,外戚很快就煙消雲散。
宦官
宦官是四種勢力中,威脅最小的一個,影響卻大。
除了開國皇帝以外,其他的皇帝多是“長於深宮之內,養於婦人之手”。在皇宮內,皇子日夜接觸的只是宮女和太監,沒有朋友一說。
宮女是女人無法重用,而太監往往同皇帝一起長大,雙方有一定情義。
同時,宦官長期混跡於宮廷,尤其是皇帝身邊的太監耳濡目染,通常都有一些政治能力和政治手腕。
皇帝需要用人的時候,太監作為心腹往往被委以一些權力。
皇帝對於太監的信任也是有原因的,其一就是太監沒有後代。
沒有後代,太監篡位的可能性就很低,冒著誅九族的危險篡位傳給誰呢?
既然沒人可傳位,太監還不如生前多撈錢,吃喝玩樂一輩子,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中國歷史上官宦都是頗有權勢的,包括今天提到的甘露之變。
安史之亂中,天下大亂,很多所謂忠心耿耿的將領都叛亂了,皇帝也不知道該信任誰。
從唐德宗開始,任命心腹太監掌握禁軍,成為制度。
誰掌握禁軍,誰就可能政變殺死皇帝。
皇帝選來選去,還是認為身邊的心腹太監更可靠。
然而,此舉卻極為不妥。
當時太監作為皇帝和大臣的聯絡員,已經掌握一部分政治權利,現在又得到了軍權。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軍政兩個大權,就等於是土皇帝,可以在自己權力範圍內為所欲為。
唐德宗的弱智行為,為子孫後代埋下了大坑。
826年,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後者扶持絳王李悟繼位。
掌握實權的大太監王守澄立即出動禁軍,將這夥人消滅,隨後擁立唐穆宗次子李昂為唐文宗。唐文宗是唐敬宗的弟弟。
和荒淫無道的哥哥完全不同,唐文宗頗有能力。
可惜,當時唐朝政局一片混亂。地方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唐軍無力鎮壓,只能聽之任之。
外面,強大的異族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躍躍欲試,不斷滲透入侵。
而內部除了宦官專權以外,士大夫政治鬥爭也非常激烈。牛李黨爭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只要是敵對派一律往死裡整。除了政客以外,甚至連詩人杜牧和李商隱僅僅因站隊問題,就被牽連。
他們斗的很厲害,導致官僚體系內耗嚴重。
這種情況下,唐文宗仍然試圖改革:資遣宮女三千人,罷免官員一千二百餘人。
此時宦官集團已經坐大,不把皇帝放在眼裡。
李黨的領袖李宗閔之所以當宰相,就是勾結太監的結果。
李宗閔向唐文宗推薦黨羽牛僧孺,文宗甚至無力反對,被迫任命牛為宰相。而面對李黨胡亂打擊政敵,將牛黨領袖李德裕趕出中央擔任四川節度使,唐文宗也無法干涉。
最誇張的是,李德裕在四川期間,一舉擊敗吐蕃,收復了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而牛黨仗著太監支援,不給獎勵,甚至強迫唐文宗下詔,要求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極為憤怒,差一點就反叛。
唐文宗認為,牛黨只是宦官的爪牙,只要收拾了太監集團才能徹底掌握大權。
於是,他開始同心腹大臣李訓、鄭注商量。
有意思的是,李訓、鄭注是大太監王守澄,推薦到唐文宗身邊的臥底。
然而,李訓、鄭注都是足智多謀的人,又有傳統計程車大夫忠於君主的心理。
這兩人明知道大太監王守澄的勢力極大,難以對付,仍然幫助唐文宗出謀劃策。
有意思的是,王守澄認為李訓、鄭注都是自己的人,鄭注還是他多年的好友,對兩人沒有懷疑,放鬆了警惕。
而大臣們也認為李訓、鄭注都是宦官黨羽。
在兩人建議下,唐文宗一步步削弱宦官們的實力。
唐文宗首先處死了大太監陳弘志,藉口他參與殺害唐憲宗。沒多久,唐文宗藉口禁軍左神策中尉韋元素貪汙、懶惰,解除職務,由擢右領軍將軍仇士良接任,以奪取禁軍的軍權。
仇士良也是太監,卻同王守澄的關係非常差。
而此時王守澄也頗為困難,他把持朝政長達15年,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樹敵非常多。
甚至太監集團內部,也有很多人反對他。
最初唐憲宗被殺事件中,一般認為王守澄才是幕後黑手。宦官集團內部出現分歧,王守澄竟然窩裡反,使用霹靂手段殺死繼位的李惲和大太監吐突承璀。
而此次唐敬宗事件,也是宦官集團內部的分歧。王守澄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毫不留情的殺死包含絳王李悟及太監劉克明在內的一干人。
連續兩次對付於宦官集團內部的屠殺,讓王守澄眾叛親離。
太監們認為他眼中只有權勢,冷血無情,隨時可能翻臉,不能依靠。
本來王守澄肯定要完蛋了,此時唐文宗卻過於心急。
在奪取王守澄的軍權後,唐文宗在835年命令宦官李好古帶著士兵,強行給王守澄灌下毒酒,將其毒死。
王守澄的弟弟王守涓迅速逃走,也被唐文宗派人殺死。
殺死了王以後,宦官集團的勢力仍然存在。
感到恐懼的太監們團結起來,放棄內訌,一致推舉仇士良為領袖。
仇士良掌握軍權,也有一定政治能力,不好對付。
這種關鍵時候,唐文宗的左膀右臂卻出了問題。
大臣李訓嫉妒鄭注的地位,多次告誡唐文宗,說鄭注野心勃勃,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權臣。
唐文宗耳根子腳軟,開始對鄭注忌憚起來,改而任命李訓為宰相,將鄭注派到外地擔任節度使,唐文宗計劃,一旦剷除宦官以後就將他幹掉。而鄭注的政治能力,遠遠強於誇誇其談的李訓,導致唐文宗勢力大減。
此時,唐文宗決定,仍然按照鄭注制定的計劃,準備在王守澄的葬禮上動手,將數百宦官包括仇士良在內,一網打盡。
然而,李訓怕計劃成功會讓鄭注東山再起,竟然決定自己搶先動手,獲得頭功。
835年,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夜生甘露,為祥瑞之兆。
李訓認為這是提前動手的好機會,就誘騙唐文宗親自去看,而不告訴他準備動手的真相。
而唐文宗只要去宮外,心腹太監大多會跟隨出發,就是一個好機會。
李訓安排上百士兵躲在院內,準備等唐文宗一到,就動手殺死太監們。
然而,唐文宗卻也對李訓有所疑惑。他的轎子到達院外,就先派遣仇士良、魚志弘等宦官前去查驗。
仇士良剛剛進去,就發現這裡埋伏著士兵,急忙逃走。仇士良很聰明,立即明白是唐文宗和李訓的計謀。
於是,他立即劫持唐文宗逃走,聲稱李訓造反。李訓大驚,急忙趕來攔住轎子,要向唐文宗解釋,同時命令士兵開始殺死太監們。
此時唐文宗無法分辨李訓是不是試圖殺他,只能先逃命。
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宦官郗志榮打倒在地,宦官們簇擁著皇帝逃入宣政殿。
李訓計程車兵殺死了不少太監,但核心太監一個沒死,還劫持了唐文宗。
回到皇宮以後,掌握兵權的仇士良,立即命令禁軍反擊。
這區區幾百士兵迅速瓦解,李訓逃走後,被抓住殺死。
仇士良認為這是唐文宗試圖消滅宦官集團,決定翻臉。他用武力威逼唐文宗下詔,說李訓聯合鄭注叛亂,試圖立鄭注為皇帝。
由此仇士良派兵亂殺大臣,數百大臣被殺死。
鄭注以及黨羽大多全家被殺,死者成千上萬。
鄭注的6個黨羽,除了李敬彝已被派去打仗、沒有參與甘露之變,其餘5人及鳳翔親卒千餘人都被族滅。
其中大臣錢可覆被士兵包圍時,懇求他們放過十四歲的小女兒。
女兒卻頗有骨氣:“你們當面殺了我父親,我有什麼臉面再活下去!”抱著錢可復求死,於是也被殺死。
唯一得以倖免的家眷,是大臣盧弘茂妻蕭氏。
士兵包圍她的時候,蕭氏大聲怒斥:“我是太后的親妹妹,你們這些奴才來殺我啊!”士兵聽了這句話,不敢動手。
仇士良曾說“親屬全部都要殺,孩子也不放過,妻女可以免死但也要成為奴僕。” 宦官田全操甚至揚言:“我入城,凡儒服者,無貴賤當盡殺之!”
這就是著名的“甘露之變”。
唐文宗沒被殺,卻被徹底架空,成為傀儡皇帝。
仇士良將唐文宗的楊賢妃、弟弟安王李溶、唐敬宗子陳王李成美全部殺死,以恐嚇皇帝。
曾經唐文宗對一件小事寫了批註,宦官仍然命令按照他們的意圖執行。
唐文宗大怒,認為他畢竟是皇帝,連這點小事也管不了嗎?試圖找宦官們理論。
唐文宗的皇后勸他:你的生命尚且掌握在宦官手中,何必為了這點小事觸怒他們。
一次唐文宗和學士周墀閒聊。周墀認為唐文宗之前的改革頗有建樹,恭維了幾句。
唐文宗卻說:我受制於家奴,歷朝皇帝哪裡有我這麼窩囊的。說罷放聲大哭。
周墀也淚流滿面,跪倒在地。
事後周墀怕被宦官猜疑,從此不敢上朝。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就更慘了。
此後很長一段時期,中書省、門下省官員入朝都與家人辭別,命令家人準備好後事,因為不知何時會橫遭不測。
而這個仇士良把持朝政20多年,除了殺死百官以外,還暗殺了二王、一妃、四宰相,直到63歲病死。
可以說,仇士良比魏忠賢厲害太多了。
由此,宦官把持大權一直到70多年後,朱溫在903年大殺宦官後,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沒有多久就滅亡了。
宣告:
本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