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雖然連載的故事大多都有根據,但細節的嬉笑怒罵、言談舉止,倘若歷史的審判官讓我拿出證據,我是拿不出來的。

既然“姑妄言之,姑妄聽之”,那就當作歷史小說一讀罷了,不必較真兒,一較真,我和您,以及說不清的歷史,都輸得一乾二淨。

這正應了趙翼的那句名言: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各位看官,前文說到,乾隆點了狀元,為了平衡,把排名第一的江蘇舉子趙翼,與排名第三的陝西解元王傑對調了一下。此番對調,大有深意。

隨後,聖上問起三位新人,前日殿試,分派給眾舉子的點心,味道如何?

其實,乾隆也是隨口找一個輕鬆的話題,既體現聖上隆恩,又可以察言觀色,知人善任。

第一個回答的是恩科狀元王傑,他的回答看似迂腐,實在高妙,無疑是給後面的榜眼、探花,設了個難題。

後面兩人如何應答?

榜眼是個明白人

且說榜眼,胡高望整冠上前,有條不紊的答道:

“謝主隆恩,當日在保和殿上,殿試之前,有早餐一份,每人饅頭四個、湯一碗,樸實甜美;午餐,每人餅四張、梨二個、茶一巡,相得益彰”。

狀元以巧藏拙,榜眼胡高望條理清楚,實話實說。

乾隆心中暗暗讚許,此人問什麼答什麼,頭腦清楚,做事明白,可以監察各部。胡高望後來果然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但用心過度,享年68歲。

(據史書記載,乾隆對胡高望的評價是兩個字:明白)

保和殿與鴻臚寺

這裡說說保和殿。

乾隆年間,保和殿成為科舉考試“殿試”的固定場所

保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自清朝乾隆年間開始,科舉考試殿試在這裡舉行。

殿試當日,捧題官將皇帝欽命之題捧出,各省解元(各省第一名)和會試選出來的貢生,由鴻臚寺官員引導,按會試中所列名次排列。

為什麼叫“捧題官”?皇上御筆欽點的題,那形同聖旨,必須恭恭敬敬的捧著,再置於黃案之上。黃色在古代,那可是尊貴的顏色,是皇家的標準色,不像現在,這個色已經成了“色迷迷”的“色”,漢語的發展真是“迅雷不及掩耳盜鈴”,日新月異、蓬蓽生輝,令人瞠目結舌、目不暇給。

再說鴻臚寺。鴻臚寺其實就是禮賓部。鴻,是天鵝或大雁;臚,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陳列”的意思,這個誤會來自於“陳臚”,“陳臚”這個詞有陳列的意思,但臚的原意是“面板”。

您肯定要問,朝廷裡主管禮賓宴樂大典的部門為什麼叫鴻臚寺?

各位看官,您看看天鵝和大雁是不是很有禮儀?雁陣規範,講究規矩;天鵝高雅,講究儀表。再加上“鴻”字寓意高遠,大凡宴請、禮節,都是為了長遠之計,因此從漢武帝開始,禮賓部就叫“大鴻臚”,主掌接待賓客之事。

北京某著名餐廳的VIP包間裡就有一幅畫,名為“鴻飛”。但字寫得比較開,偏有好事者,故意把這兩個字成三個字念,嚇得老闆連連擺手。這種玩笑開不得的。

《說文解字》說,“臚者,皮也。腹前肥者曰臚。以京師為心體。王侯外國為腹腴”。

翻譯過來就是:肚子前的肥肉,就是四川人說的肚囊皮,那就叫“臚”。而心腹心腹,這下就知道什麼叫心,什麼叫腹了吧?

當然這只是老船長的謬論。不過,你要說“鴻臚寺”這個部門的原意,是接待貴賓的時候宰了大雁天鵝,端上金色的脆皮乳豬或烤全羊,那也勉強說的通,只是有點不忍心。

但這道菜確實是有的。只是“大雁、天鵝”都是用蘿蔔黃瓜雕刻而成。烤乳豬這道菜倒是常見,比如鴻門宴,最後還是樊噲看出端倪,用劍直接在盾牌上切著豬肘子生吃,又拔劍與項莊對舞,才鎮住了場子。

只是這樣理解就有點太那個那個了……不能都理解成鴻門宴或者座山雕的百雞宴是不是?現在烤乳豬、烤全羊,那可是最高禮儀。全羊的頭上,即使已經烤得金燦燦黃澄澄了,也要扎一朵大紅花,由嘉賓開彩,名為“彩頭”。

扯遠了,回到保和殿。那時的禮儀是很複雜的,大家可以在故宮博物院的官網查詢,以免將來穿越到大清,想博個狀元,卻失了禮數,亂棒打出,豈不讓人笑話。

好了,時辰已到。保和殿裡,禮樂官手握鳴鞭,啪啪啪三響,暗示眾人,皇上駕到!

於是聲樂大作,眾生和王公大臣向皇帝三叩九拜,然後敬天、敬地、敬孔聖人。

禮畢,皇帝回宮,當值官員把皇上欽點的題目發給大家,貢生們跪著接題,然後入殿,在殿內兩旁試桌答卷。

雖然禮數週全繁複,但那時的考生,有早餐午餐,卻也受用。

故宮太大,雖說也有人開著賓士進宮,可我每次都走著進去。一圈下來,腿腳發麻,真想馬上找個地方一屁股坐下去,歇歇再走。所以如果再讓考生們回去午飯,一是時間無法控制,二是怕洩題作弊有外援。雖然沒有早餐奶,但也算是御賜免費早午餐。

又扯遠了——還是回到今科高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們。

“ 滿漢全席 ” 與 “ 光碟行動 ”

這時輪到軍機處的大才子趙翼了。

前面兩位已經選出了最佳答案,越到後面越燙手。趙翼如何作答?乾隆如何知人善任,讓趙翼收心?

趙翼答道:

“謝皇上恩典,為蒼生考慮,臣不敢獨佔。饅頭四個,臣享用了兩個;餅四張,臣用了兩張;梨兩枚,臣用了一枚。餘下兩個饅頭、兩張餅、梨一枚,殿試畢,得監考官檢視許可,帶回與眾人分享,同領皇恩,不敢獨享,更不敢暴殄天物”。

為什麼王傑在乾隆面前自稱“學生”、胡高望“謝主隆恩”後直接回答,而趙翼自稱“臣”呢?

因為趙翼在軍機處做事啊!

你再瞧瞧趙翼的回答,不亢不卑,又實話實說。

但乾隆時期,是大清最奢靡的時期。滿朝上下,競相攀比,乾隆倡導“滿漢全席”,雖說是為了彰顯大清盛世,滿漢團結,但乾隆就是一位大手大腳花錢的主,幾次下江南,直接花費就2000多萬兩銀子,幾次大壽,又是鋪張浪費。難怪後來王亶望、和珅這些大貪官,一個比一個厲害。

雖然清朝後來也有節儉得無以復加的皇帝,比如道光,但那時大清已經國庫空虛,氣數已盡,僅靠節儉,無力迴天。

所以趙翼的“光碟行動”,顯然讓八旗的官員看不起,連聖上也覺得有點那個。

(趙翼一生才氣過人,清廉節儉,有很多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寶貴的精神,但也迂腐得可愛)

好在乾隆皇帝提倡實學,暗忖此人不愧是在軍機處做事,懂得排程、節用,將來最好派到地方,既造福一方,又離我遠點。要是始終留在身邊,不知道哪天又給我出一個么蛾子,“文死諫,武死戰”,跟我死磕,那還不煩死了?

於是招他上前,仔細看了看趙翼。乾隆善於相面,趙翼面瘦,有人說他的面相比較拘謹。

乾隆心中已經有數。他知道,這樣的人,忠誠執著,有主見,易較真,愛講理。歷練歷練,是難得的人才,但要收住他的心,不是恩威並重就能夠實現的,須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一個巴掌一顆棗

乾隆對趙翼說:今科三甲,你的文采最好。但江蘇狀元濟濟,人才若林。此次若點你作狀元,不是不可,而是埋沒了你,也埋沒了王傑。

西北初定,朕有一事,放心不下,自先皇起,歷經三朝,舉國之力,平定西北之亂,今天下太平,但不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朕希望有人能夠梳理《平準噶爾方略》,警示後人,效仿前賢、歸納得失。朕有意委你前往翰林院編修,以為如何?

趙翼感動,叩謝皇恩。皇上在朝臣面前這樣賞識他,金口玉言,既在文人圈子裡維護了他的名聲,又委以重任,在他心中,這個探花,其實已經比狀元還重。

這就是乾隆識人用人的高明之處。

年輕人,耗子尾汁,要有大局觀!無論一個家,一個公司,都是如此。在大局裡可能會犧牲一些區域性或個體,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什麼叫大局?大局就是目前最大的局。什麼是最大的局?當下正在下的最大的一盤棋。在乾隆看來,西北初定,國泰民安,就是最大的局。

在一個群體和大平臺裡,沒有大局觀、沒有胸懷、不敢犧牲區域性利益和個人利益的人,無論你多有才,最終都難以成為最後贏家。

除非你單槍匹馬,單打獨鬥,是一匹孤狼。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趙雲如此勇猛,膽識過人,單騎救主,卻始終知道自己的位置,勤勤懇懇,輔佐劉備,又在關羽、張飛死後敢於勸諫劉備從大局著想,不要伐吳,又曾在當年平定益州,劉備考慮將成都房屋田產分給眾將領時,能夠站出來勸諫劉備,以民為重,令其“安居復業”。(見《三國志》之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僅此三項,趙雲與關羽,其勇氣、能力不相上下、胸懷、境界卻高下立判。

名字、權衡與時辰

其實殿試第一,卻與狀元失之交臂的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狀元的選定,就和許多部門一把手的選定一樣,並不只是看成績,需要多方面綜合考慮。

權衡的原意,就是稱重量的平衡器。後來延申為比喻事物在動態中維持平衡的狀態。權衡權衡,就是說,領導要考量考量,孰輕孰重,利弊得失,最重要的是考考慮區域性與大局的關係。

當然,歷屆狀元的選定並非全都出於真才實學,有時甚至是憑皇帝一時興致。明朝嘉靖年間,一位叫吳情的舉子中了狀元,因“吳”與“無”同音,嘉靖帝說“無情”怎麼能夠得第一?當天夜間,雷電齊鳴,皇帝於是決定讓秦鳴雷做狀元。

這真是會寫文章不如有個好名字,好名字不如有個好時辰。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許多事情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能夠想得開。

又比如光緒二十九年殿試,名列前十名的有個山東舉子叫王壽彭,雖然不一定是第十名,但也可能是七八九。正好慈禧太后壽辰將至,“壽彭”兩個字多好啊!這不就是彭祖派來祝壽的嗎?於是王壽彭被點為狀元。

所以,“十有八九”,是不是就有點這個意思?如果連前十都進不了,自然很難有機會。

欲知趙翼入了翰林,成就如何?又如何從一個學術官員,外派為官,造福地方?敬請關注連載4:《武將豪邁酒,文人酸棗氣,趙翼接下安邦定國的大工程》

關注精彩人物

探索塵封歷史

體驗真實世界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沉默的敘述與時空穿梭:歷代畫作中的歷史記憶十五宋盛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