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桂五

  前些年我應邀外出講課,常講: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應該頒給陳雲同志。近來我想,這個評價太低了。那些獲獎者同陳雲同志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他們都沒有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裡做過實際工作,他們的理論,總是失之偏頗。

例如,薩繆爾森和弗裡德曼等人強調自由市場,斯蒂格里茨則強調政府調控。而陳雲同志,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了“大計劃,小自由”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既注意自由市場,又注意政府調控。這比那些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理論要全面得多,正確得多。我認為,陳雲同志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一、偉大經濟奇蹟的創造者,領導者

  1950年10月,任弼時同志逝世後,陳雲同志進入我國的最高決策層(當時的五大書記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經常在毛主席故居院中的大松樹下議政決策。

  那個時期,我國經濟極為艱難。由於八年抗戰(1937—1945),三年內戰(1946—1949),經濟秩序混亂不堪,通貨膨脹嚴重之至,真可謂“國庫空虛,民不聊生”。但在僅僅三年之間(1950—1952),經濟秩序就步入正常軌道,為實行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基礎。不但制止了通貨膨脹,而且城市裡基本上無人失業;農民絕大部分吃飽了飯,穿上了新衣,蓋上了新被。這一成就使世界各國刮目相看。

  那幾年的經濟逐步走上正軌,是在“邊抗,邊穩,邊建”的“三邊”情況(抗美援朝戰爭,穩定物價,恢復和建設經濟基礎)下取得的。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裡,在連年戰爭、經濟混亂的形勢下,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爭取到經濟穩定,天下大治的局面,不能不說是二十世紀的經濟最大奇蹟。試想,除了中國,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有過這種經歷呢?沒有!

  這項奇蹟的出現,應首先歸功於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援,同時,也應歸功於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的陳雲同志的傑出貢獻,因為許許多多經濟方針、政策、措施等等,多出自他的手筆。

  二、總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作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

  陳雲同志的名言之一就是“既要吃飯,又要建設”。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先要保證“吃飯”。

  陳雲同志時刻注意市場和價格水平的變化。他的秘書、司機、警衛人員每次返鄉探親回京,他都要問:你們家鄉的糧食每斤多少錢?豬肉多少錢?雞蛋多少錢?

  中財委時期,他就告誡大家不要盲目建設。他說,專案上多了,就要多發票子(貨幣)。而發了票子,收不回來,物價就要“波一波”(薄一波三字的諧音),人民生活水平就不穩定了。

  在一五計劃末期,他潛心研究化肥和化纖這兩個密切關係到群眾生活的問題,並向中央提出報告。

  三、十分關心金融市場

  據當年中財委辦公廳秘書處長廖季立同志說,那個時期他每天上午的首要任務,就是把當天的金融日報(內部機要檔案)擺到陳雲同志的辦公桌上。這說明陳雲同志最重視的就是金融行情,包括貨幣發行、回籠情況以及外匯變化情況。而金融正是市場經濟的集中反映。有人說,陳雲同志是“計劃經濟”的典型代表。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見解,是不瞭解陳雲同志的經濟思想。

  1961年1962年,中央重新請陳雲同志主持財經工作,我記得陳雲同志到長江下游地區作了深入調查後,中央發了內部急電:收回各地發票子的權力,恢復中央統一發行貨幣的權力和體制,絕對不許各地再濫發貨幣。接著,又釋出了回籠貨幣的政策,即“高階館子、高階糖果、高階襪子”(俗稱三高)政策,將部分不急需的商品價格,提高若干倍(有的五、六倍,有的十幾倍,視需要而定),以及其他政策、法令,包括2000萬城市勞動力返鄉,重新開放“自由市場”等等。在1965年前後,國民經濟和物價水平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

  要知道,如果不是請陳雲同志重新主持經濟工作,我國的國民經濟不知還要糟到什麼程度。在陳雲同志復出之前,生產下降,物價飛漲,商品奇缺。民諺說:“七級工,八級工,不如農民一溝蔥”,意謂一溝蔥就可賣一百多元錢。有的農村,中華煙不是按條、按包、按支賣,而是抽一口兩毛錢。小學生開學買不到鉛筆刀,老太太做衣服買不到剪子,等等。

  然而,陳雲同志復出後,不過三年,經濟生活,物價水平又趨於正常了。

  四、精打細算,實事求是

  陳雲同志多次強調: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一分錢也不要少;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能花。他讚賞群眾說的“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節約精神。1951年初的一次中財委全委大會上,他提到:朝鮮戰場上的噴氣機駕駛員,原定的伙食標準相當於五個小灶(注:那時幹部食堂分小灶、中灶、大灶三個標準。小灶標準最高)。有的駕駛員知道後,堅決要求降低下來。他們說:毛主席才一個小灶,我們怎麼能比毛主席高這麼多?經過再三解釋,好不容易才妥協降到三個小灶的水平。但是駕駛員上天以後,有的頭暈,有的目眩,很危險。最後,仍按醫生意見,恢復到五個小灶的伙食水平。

  透過這件事,陳雲同志教導我們花錢必須精打細算,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搞絕對平均主義。

  在當年學習蘇聯,引進蘇聯的計劃編制方法、計劃表格時,他也主張實事求是,不要照抄、照搬,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參照學習。但是,1953年成立國家計委後,經濟指導思想不是“大計劃,小自由”,而是“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個別領導同志過分地尊重蘇聯專家的意見,幾乎是言聽計從,導致我國的計劃方法滲入不少繁瑣哲學和照抄照搬的東西。例如,連各個城市的病床數、公共汽車數等等,也要納入國家計劃,實無必要。

  五、強調調查研究

  陳雲同志另一句令人難忘的名言是:“情況弄清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他聽取彙報時,總是一定要先把情況弄清楚了,弄確實了,才來研究問題所在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上述的1961、1962年他復出後提出的經濟調整的方針,和回籠貨幣、放開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經過大量調查研究之後作出的。他最反對“情況不明主意多,心中無數決心大”。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似乎是他做經濟工作的習慣。

  六、善於抓大事

  陳雲同志在大會,小會上,常說要抓“西瓜”,不要只抓“芝麻”而忘了“西瓜”。還告誡幹部不要什麼都抓,沒有重點,不要想用十個指頭同時按死十個跳蚤;並且強調,抓一件事,就要抓到底,抓出成果來,不要半途而廢。1952年初,他說:“你們計劃局(注:計劃局是中財委裡最大,最重要的局,三百多人,局長是宋劭文同志),如果每人每年都抓好、解決一件事,那就一年能解決三百多件事。我一年只抓一個‘字’。1950年,抓了個‘統’字,即統一全國財政經濟管理,把建國前各根據地的銀行(冀東銀行、冀南銀行……)和財政統起來了。1951年,我抓了個‘調’字,即調整工商業稅率,把稅負擺平了,調動了各地的生產、流通積極性,促進了城鄉交流、城鄉互助,爭取到全國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

  關於陳雲同志抓大事,抓戰略性問題,我還記得一個例子。

  1950年冬,計劃局綜合處長戴新民同志命我去旁聽陳雲同志召集的橡膠會議。早上8∶40,我到了陳雲同志辦公室的外間(即會議室)。9∶00以前,軍委有關部和政務院有關各部的領導同志都到齊了。9∶00整,陳雲同志由裡間出來坐下,說:請大家談談上次會議後的情況和問題。接著,各部領導同志先後分別彙報情況。有的說,前線(指朝鮮前線)現需輪胎、三角帶若干,急需膠鞋若干萬雙,許多戰士在冰天雪地還穿著布鞋,光著腳板……有的說,今年進口橡膠(注:指天然橡膠。那時還沒有合成橡膠)只能有12萬噸,其中8萬噸還要轉口給蘇聯,我們只有4萬噸,不敷需要……有的說,橡膠製品的填充劑(炭黑、鋅鋇白等)也不足……等等。

  那時我23歲,參加工作不久,參加那樣的高階會議更是第一次。我雖然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但是腦子裡卻像一盆漿糊。心想這麼複雜的事情,漫無頭緒,不知要議論多久?

  陳雲同志在聽取彙報時,全神貫注,雙目炯炯有神,只是聽,很少發言。有時插一句短話,只是為了請人講得更具體,更清楚。

  時間到了11∶40。陳雲同志說:“好!現在讓我講幾點意見。”於是,他從當前形勢任務講起,非常簡要明確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各個部門的分工,把非常複雜的問題,分析得非常明晰,分工又非常明確具體。最後,他問大家:“這麼辦,行不行?”大家異口同聲地擁護說:“行!就照陳雲同志說的辦!”陳雲同志說:“好!就這麼辦。散會。”我看了下表,正是12∶20。40分鐘,把一件件重大事情,既有支前物資裝備和進口商品的現實問題,又有發展橡膠戰略問題,處理得那麼幹脆利落,這是多麼高的領導水平呀!

  七、樸實無華

  陳雲同志穿著樸素,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同幹部談話時,不論幹部的級別高低,一律稱呼同志。每次談完話,還總要問一句:“××同志,你看這麼辦,行不行?”或“怎麼樣?”中財委的幹部,不論對陳雲同志或中財委的其他領導同志,也不論當面或背後,都稱“××同志”,而不稱“×主任”、“×局長”……幹部之間,也都不稱官銜,而稱“××同志”或“老張”、“老李”等等。

  陳雲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同志,時任專家聯絡室主任,幹部都稱她“若木同志”或“於大姐”。當時,很多幹部甚至不知她是陳雲同志的夫人。

  有了這樣好的領導,所以中財委的作風樸實,上下級關係不是“貓鼠”關係,而是平等關係,彼此和睦,親如家人。領導同志待我們這些年輕人,視若弟妹。上級不威氣凌人,下級不拍馬奉迎。大家都講真話,講實話,工作之餘,有時還開點玩笑,搞點幽默。那個時期,是我最難忘的時期之一。

  八、辯證地看待計劃與市場的關係

  前面已經提到,陳雲同志的經濟指導思想,是“大計劃,小自由”,他不要求事無鉅細,統統納入國家計劃。

  陳雲同志說的“小自由”並不“小”,它包括農業及廣大的手工業、小商販及私營工商業領域。對這些大量的經濟單位,他是在宏觀指導或政府指導的前提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的。例如,1950年起,每年春耕前的人民日報頭版,都登載棉糧比價表,即公佈每年政府在各省、市、自治區收購棉花(分等級)、糧食(分品種、分等級)的價格(以後又增加了豬的收購價)。各地農民正是按照這些價格確定自己的地裡種什麼,種多少。那個時期,農民高興地稱之為“一年早知道”。

  最近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金融危機,正是由於放任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而造成的。美國的斯蒂格里茨,近年來也強調政府調控。大量事實說明,陳雲同志50年代初就強調政府調控必不可少,說明了他的“先見之明”!

  陳雲同志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但他留給我們黨、留給經濟學界的寶貴遺產,卻是長存的。

2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別被影視劇所誤導,千年之前的官員上班,根本不用跪拜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