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影視劇,只要是古裝戲,無論哪個朝代的,官員上朝見皇帝時候,必定要跪拜,觀眾都能預知接下來的臺詞: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皇帝接一句:眾愛卿平身!
那麼在千年之前的唐宋,官員上朝真的需要大禮跪拜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中國人什麼時候有了跪下禮呢?這就要說到被列位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了。
耶律這個姓,一看就知道是契丹的。因為契丹總共就兩個姓,一個是蕭姓,另一個是耶律姓。耶律楚材是遼朝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
蒙古人原本尊卑觀念比較淡薄,耶律楚材決定用跪禮來修正這一點。窩闊臺登基,他對察合臺說:你雖然是大汗的哥哥,但是從地位上講,你是臣子,應當對大汗行跪拜禮。你別不高興,以為主要是需要你起個帶頭作用,你帶頭下跪了,其他人豈有敢不拜?於是,察合臺就率領蒙古各部向大汗窩闊臺行雙膝跪拜大禮。
從此,跪拜在蒙元一發而不可收,明朝繼承了這一傳統,清朝就把這傳統放大到無限模式,從中國原本最莊重的謝禮變成見面禮,越跪越多,動輒便跪,見到級別高一點的就要跪,跪軟了膝蓋,跪斷了風骨、跪軟了氣節……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跪禮的濫觴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宋朝以前有跪,但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又叫正坐,這是一種雙膝著地的坐姿。從先秦到五代,跪都是一種坐禮,對坐時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禮。我們能從不少古代的畫卷裡能看到,古人們都是跪坐吃茶吃酒,談論事情。但那時相互叩拜是對等的,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君王與百官也平等,都採用跪坐姿勢見面,只分主次、並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單方面的拜叩,那也是因為,天地和死人是無法還禮的。
千年之前的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官員都是舉著笏板站著向皇帝彙報工作的,再往前細說,唐代時期的官員一般也都是跪坐。唐滅之後自五代十國開始,中原各國的官員見君主時候,也是跪坐向皇帝彙報工作,甚至在宋初期,跪坐之禮也一直存在。
至於從什麼時候改的,這就要說到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了。
宋初期,官員們向趙匡胤彙報工作,有站著的也有坐著的。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覺得這也太不成體統了,怎麼朝堂之上這麼沒大沒小沒規矩?怎麼還能站著坐著的都有?
但事實上,當時的朝堂真的就是這樣。
那麼,問題來了?誰能在皇帝跟前坐著聽別的官員彙報工作呢?
這個時候只有一種人:宰相!
宋朝之前的朝代,宰相地位較高,有“拜相”一說:某人當宰相,皇帝要施以大禮,宰相有時甚至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在隋唐時期,宰相可以面對面地坐在皇帝面前,商討政事,輕鬆而且從容,於是有“坐而論道”一說。
宋初期時候,宰相是真的可以坐在皇帝面前聽候其他官員的工作彙報的。所不同的是,趙匡胤坐的是龍椅,宰相們坐著的是木杌子。杌子,漢語詞彙,拼音是wù zǐ,解釋是小凳子。
這個時期應該是發明出了官帽椅了,官帽椅的發明者就是宋太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宰相們坐著的是木杌子,不是官帽椅。
皇帝的寶座肯定是又大又寬敞,如果宰相坐同樣這麼大的椅子,光是這椅子的個頭就老大不小,估計皇帝視線要是被幾個宰相坐在這樣椅子上擋住,火大了直接上前能一腳踹翻!
宋太祖趙匡胤在朝會時候聽官員彙報,看到宰相們坐在他面前,他心裡就開始不舒服,但是這事不能直來直去地說出來,因為是這些人給自己黃袍加身才當了皇帝,假如真這樣說,未免太不近人情,面子上也過不去。
於是就在某一天上朝時,太祖招呼宰相們說:“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們把奏摺拿到我面前來吧,那誰,你也別閒著,幫其他人一起過來看看,沒準有人認錯了字呢!”幾個宰相倒也沒覺著有什麼不對,就都走上前來。結果,事先安排好的內侍們趁機撤掉了宰相們的椅子,不費口舌,悄無聲息之間,宰相們就沒了座位。前有“杯酒釋兵權”之鑑,所以這次扭頭看見座位沒了,就得有自知之明。從此之後,宰相們就只能站著侍候皇帝了,慢慢地習慣了就成為一種制度。
那一年,趙匡胤大約三十五歲左右,眼睛昏花?誰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