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維新派中,康有為梁啟超自然是最出名的,其次八成就是譚嗣同了,假如是民間的話,只怕譚嗣同的名聲還更大一些,畢竟大家都知道那首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加上夜訪袁世凱,結交大刀王五這些軼事,譚嗣同在清末的名氣很大,戊戌六君子其他人可能大家都不記得,但是譚嗣同一般都記得。
大家知道譚嗣同是因為他是維新志士,但是譚嗣同的另外一個身份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譚嗣同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而且他老子的官還不是一般的大,他父親是譚繼洵,在左宗棠經略新疆的時候得以重用,是湘軍集團的中堅,後來升任湖北巡撫。
湖北巡撫是什麼身份?在清朝巡撫是主管一省的軍政大權,妥妥的封疆大吏,而且湖北地處中部,長江中流,是極其重要的省份,雖然上頭還有一個湖廣總督張之洞,但是譚繼洵也是位高權重的官僚這也是肯定的。
有這個老子在,譚嗣同的日子自然舒坦,譚嗣同多次參加科舉,但是都失敗了,像洪秀全失敗之後只能怨天尤人,最終去創立拜上帝教,而譚嗣同科舉失敗就說科舉不是個好東西,去研究新學去了。史料記載,譚嗣同在年輕的時候到處遊歷,研究新學,創辦學堂,這些都是要花銀子的,沒有老爸的支援,譚嗣同一個沒中舉的年輕人,怎麼可能做到這點。
後來,他老爸看他無所事事,就乾脆給他入貲了一個候補知府的位置,雖然滿清後期納官的事稀鬆平常,但是不是有錢有勢力,這沒那麼容易。
後來維新運動興起,他又創辦學堂,建立學會,創辦報紙,這些都要錢要人,日後總說譚嗣同和父親意見不合,但是真的沒有父親的默許,一個沒有中舉的年輕人真的能辦到這些事嗎?
百日維新時期,光緒任命四個軍機章京,其他三人至少是個舉人,就譚嗣同連個舉人都不是,除了譚嗣同在維新運動上確實做了很多事,膽子也大,活動能力強之外,他父親的身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說不定,譚嗣同父親是發現譚嗣同不是科舉的料,而新學大盛,讓他去試試新學,也是一個出路,要不是維新失敗,譚嗣同一出手就是四品軍機章京,未來可是不可限量。
說到這裡,其實維新派裡大多數都是體制內人士,大都中過舉,就算當時要推翻滿清的革命派,其實也都是參加過科舉的,比如蔡元培考取了進士,黃興,胡漢民和宋教仁都是秀才,汪精衛也是秀才,後來科舉取消,留學興起才去留學。就是孫中山因為是年輕的時候在國外,才沒走科舉這條路。
不過不管是參加科舉的還是沒參加科舉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家境殷實,在當時能供一個乃至兩個人專門讀書考取功名,或者留學的,都是有錢人,孫中山也不是什麼窮人,他兄長孫眉是鉅富,孫中山革命的早期經費基本上是兄長支援的。
實際上,歷朝歷代之中,開國皇帝非貴族官吏出身的也就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劉邦還做過亭長這種小官。文臣武將也是如此。
這學習還是第一道門檻,你學成之後還要有機會用啊,在有科舉之前,上進的渠道被貴族把持,你要做官要麼本身就是貴族,要麼就巴結達官貴人。有科舉之後,有個渠道,但是也得你考上才行,考上之後還要看能力人脈,你看譚嗣同就是有個好老爸,科舉不行也能換個辦法進官場。
至於做皇帝,那就更不用說了,至少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最少要有許多人天生就服從於你,貴族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就機會很大就是因為他們家族裡早就培養了一批人跟隨主子。就算劉邦和朱元璋,他們雖然不是貴族,但是也有一群兄弟朋友早早跟隨。
假如這些都沒怎麼辦呢?那就靠宗教了,不管中國還是外國,靠宗教組織造反乃是平民百姓的途徑,朱元璋實際上也是加入了紅巾軍才能成事,而紅巾軍是白蓮教起家。再拿洪秀全來說,他中不了舉,就創辦了拜上帝教,在創辦拜上帝教之後他還是去考了一次,假如那次成功了,只怕就沒有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而是滿清官員洪秀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