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國民黨解放戰爭全面失利,此時的蔣介石宣佈下野,這是蔣介石第三次宣佈下野,每當局勢不利於自己時,他都會採用這招以退為進,來躲避政敵的攻擊,但蔣介石都會做出萬無一失的準備,來保證自己東山再起,每一次的下野和復出,都使得他手裡的權利進一步擴大。本期影片就給大家講解一下,蔣介石的上下野之路。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和上野
1927年8月蔣介石宣佈了第一次下野,導致蔣介石下野的三個原因,第一點,蔣介石唯恐被我黨人員和汪精衛政府奪取勝利果實,於是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追殺共產黨人,背叛革命。此時的蔣介石政治立場不穩定,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和蔣介石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勢如水火,第二點,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日益壯大,在北伐和建立南京政府時履歷戰功,隨後蔣介石命令何應欽,打擊削弱桂系,這件事被桂系得知後,以自身雄厚的實力,聯絡反蔣勢力準備趕蔣下臺,第三點,徐州敗退,津浦前線作戰失利。7月25日,蔣介石決定親自北上對北洋軍閥作戰,沒想到被北洋軍閥前後夾擊,導致首尾不能想顧,全軍潰敗。8月6日,蔣介石兵敗退回南京,希望用軍事上的勝利挽回內憂外患的局面,並把失敗的問題推給前線計程車兵不聽指揮,前敵指揮、第十軍軍長王天培除決於杭州,看到這種局面的李宗仁等人,更加加深了讓蔣介石下臺的決心。這樣內憂外患,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蔣介石為了避開政敵的鋒芒,選擇8月13日下野。
蔣介石下野後,命令張人傑等人四處鳴冤,為其官復原職做出努力。9月28日,蔣介石東渡日本,有兩個目的。第一個,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會談,並得到了日本的支援,第二個,面見宋母,求婚宋美齡,得到宋家的幫助。此時的國內,蔣系人員紛紛抵制桂系把持的國民黨特委會,導致桂系無法行使權利。以汪精衛為首的漢方和桂係為首的寧方,爭鬥不斷,導致北洋軍閥趁亂髮起進攻,無奈下的眾人只能求援蔣介石。11月10日,蔣介石回到上海和汪精衛聯手對抗桂系,在接下里的會議商討中,於1928年1月9日,恢復蔣介石的職務。
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和上野
蔣介石重新上臺後,取得了北伐和中原混戰的勝利,但國民黨內部爭鬥不斷,人民抗日鬥爭日益高漲,在這樣的局面下,蔣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
蔣介石再次下野的兩點原因:第一點,蔣介石為了打擊國民黨內反蔣勢力,於1931年2月28日,蔣介石把反對他當總統的國民黨元老中常委主席胡漢民,以吃飯為由軟禁到南京湯山,令蔣介石沒想到,這件事一出在國民黨內引起了強烈的反蔣熱潮,各界人士紛紛讓他恢復胡漢民的自由,反蔣各派高舉著,反對獨裁和民主的大旗召開國民黨四大,會上孫科等人紛紛說出,讓蔣介石下野,解除兵權,否則就要強行使用權利,把蔣介石強行趕下臺,在看到這種情況下的蔣介石,也沒有別的方法了,只能選擇下野。第二點,日本入侵東北,並在瀋陽製造“九一八”事件,使得國內抗日氛圍高漲,而蔣介石採用不抵抗政策,並繼續圍剿我黨人員,使得東北淪陷。中國共產黨人領導著抗日大旗,為驅逐日寇做鬥爭。
在國民黨內部的壓迫下、全國人民抗日反蔣運動氛圍日益高漲,蔣介石只能選擇二次下野,同年選舉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院長。
蔣介石在下野前,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命令顧祝等人擔任江蘇、浙江、江西、甘肅等地的主席,並指示宋子文辭去財政部部長,遣散重要職員,帶走重要資料。財政問題使得孫科等人焦頭爛額,再加上日寇進攻上海,孫科等人無力掌控局面,只能邀請蔣介石重回南京,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二次下野44天后,重新上臺並當上“軍委會委員長”。
第三次上野和下野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發動內戰,在我黨的指揮下,解放軍勇猛作戰,並透過遼瀋、淮海戰役,徹底打垮了國民黨軍隊,此時的國民黨政治、經濟面臨崩潰。蔣介石讓宋美齡前往美國面見杜魯門總統請求支援,被其婉拒。1949年1月21日,在我黨軍隊和桂系的逼迫下,內憂外患的蔣介石被迫選擇第三次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職務。下野後的蔣介石選擇退守臺灣,隨後,我軍發動渡江戰役,百萬雄師過大江,一舉殲滅國民黨長江防線部隊。直到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灣進行第三次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