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曾有過一週不吃米飯的記錄

1960年到1962年,是共和國曆史上被稱為“三年困難”的時期,對於這一時期的情勢,史書曾有如下記載:

“1960年糧食產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棉花也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國時水平。輕工業生產急劇下降。黨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許多地區因食物營養不足而相當普遍地發生浮腫病,不少省份農村人口死亡增加。”

為了共同度過難關,中央人民政府不得不將每個國民的口糧定量減到最低限。“低標準,瓜菜代”,中共中央緊急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帶頭,國家幹部帶頭,首先是領袖們帶頭。

中南海里,機關幹部們開始重新定量,先由個人報數,再由群眾公議評定。身高體闊的毛澤東,自報的糧食定量是每月26斤。劉少奇報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來報了24斤。朱德和毛澤東一樣,也是26斤。

1954年7月劉少奇垂釣中南海

這一情況傳到各單位黨支部和黨小組後,大家都認為領袖們自報的定量偏低了,起碼應該和絕大多數男性幹部們一樣,定在28斤。但是領袖們都堅持說夠了,已經算過,不要變動了。就這樣,開始按照他們報的數量發給他們糧票。

在領袖們的帶動下,整個中南海勒緊了褲帶,每位工作人員都把自己的糧食定量降了下來。定量是壓縮了,可飢餓感和營養不良的現象,不可避免地膨脹了。

為了在糧食定量減少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增加一些營養,起碼讓腸胃裡有空間被填充了的感覺,食堂的大師傅們和廣大幹部們想了一些辦法,這就是採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糧食摻和在一起吃。

最開始是採集自然生長的植物,像挖野菜、捋“榆錢兒”。中南海里,特別是沿著中南海的外牆,種植了不少榆樹,榆樹的籽形狀有點像古錢,俗稱“榆錢兒”。榆錢兒在嫩的時候,可以食用。採摘來後,大師傅們就把嫩榆錢兒和在面裡,使蒸出的饅頭個大一些,同是二兩面的饅頭,卻能在胃裡多佔一點的空間。

朱德(左二)是中南海唯一自己種地的高階領導人

自然生長的東西很快就被摘光了,於是人們就種植一些野菜,比較普遍的是一種俗稱“掃帚菜”的植物。這種野菜枝杈多而密,把葉子擼淨後,一株就是一把天然的掃帚,其俗稱大概就是這麼來的。這種野菜特別好生長,路邊或犄角旮旯,再貧瘠的地方也能長得很茂盛。掃帚菜葉拌上玉米麵或白麵,放在籠屜裡蒸熟了也不難吃。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除了寄宿在學校,或在學校定餐的孩子,還在學校吃飯外,原先平時在家裡吃飯的孩子,大多在家長的命令下,到大灶食堂和機關幹部及工作人員們一起吃飯。像朱德、董必武、李富春、譚震林、陳毅、李先念等家中的孩子,都是如此。

特別是朱德,不僅是把孫輩們都趕去了大灶食堂,還提出要求:“不準老買好菜,不準超過大多數人的伙食標準,不準超過自己的定量。”

據說,這樣做的原因是這些家庭中的父母享受著黨內高階幹部的待遇,有一定的營養補助,雖說是有限的一點,但孩子尚未對國家和人民做什麼貢獻,自然不該享受這種待遇。從克己奉公原則、從培養鍛鍊孩子出發,就應該讓孩子在大灶食堂進餐。當然,有時候星期天例外,因為多數成了家的幹部,星期天都自家開伙。

在困難時期,毛澤東曾有過一星期不吃米飯、7個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記錄。幾位領袖都跟著毛澤東不吃肉了。周恩來過意不去,關切地勸毛澤東吃一點肉。但是毛澤東的一句“你吃了嗎”的反問,就把周恩來的口給堵上了。

為了使毛澤東增加營養,中南海里負責為首長服務的部門領導費盡了心思。肉、蛋這些東西毛澤東絕對不碰,但是他不拒絕野食。像偶爾弄兩隻麻雀,在中南海里撈點寸把長的小魚蝦,還是能勸他吃一點的。於是工作人員就打幾隻麻雀或掏兩個麻雀窩,或者用筐撈些小蝦。但這隻能間隔一段時間搞一次,也不能一次量太大。否則,主席同樣不吃。

3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秦賦:嫪毐玷汙小紫,趙姬為何不當回事?真相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