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羅狀元醒世歌》
秦二世時,宦官趙高想要謀取秦朝的政權,便想了一個主意,向二世胡亥進獻了一頭鹿,並說是馬,胡亥不信,問左右大臣,大臣們畏懼趙高的權勢和手段,紛紛附和道是馬。也有一些大臣反對趙高,直言是鹿。
趙高了然於胸,暗中將這些反對他的大臣都給殺了,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從此朝堂之上再也沒有了反對他的聲音,最終,合併六國一統中原的秦王朝竟最終二世而亡。
秦王朝如此之快的覆滅,肯定有著許多原因,其中一條大概與胡亥親信宦官,朝堂上下變成趙高一言堂有關。
清華教授劉瑜在為《房間裡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一書》作序言時曾經寫道:“歷史上無數的悲劇,源於集體沉默。”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由此可見,無論是劉瑜教授還是該書原作者都是反對沉默的。
沉默與冷漠大家總是認為“說多錯多”,出於保護自己或是維護尊嚴的目的,嚴格貫徹了“沉默是金”。確實,禍從口出的例子也不少,沉默是金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在複雜多變的成人世界。
但是有時,“禍”也是可以從“沉默”中出的。許多遭受校園暴力的學生,因為沒有勇氣求助老師和家長,一次次容忍最終遭受了無法磨滅的傷害,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在《皇帝的新裝》中,面對一絲不掛的皇帝的遊行,民眾們竟然沒有一個發出質疑,為了維護莫須有的面子,讓人覺得荒誕可笑。然而,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生活往往也比故事更加離譜。
近代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便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那時的統治者和民眾保守封建,可以看到類似“吃人血饅頭”的糟粕習俗,同時又有著對殖民者的委曲求全。統治者只管享樂,百姓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沉默著承受著。
魯迅先生正因為認識到這一點,才覺得“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果斷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的。此後他成為了沉默人群中敢於發聲的人之一。魯迅先生的文章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莫不都在聲嘶力竭地喚醒中華民族。魯迅先生是勇士,是戰士,而他的武器就是槍。
有關網路暴力雖然以上說到了很多沉默的壞處,但是,其實現如今的年輕人們其實是不甘於沉默的,因為網際網路的到來給大家提供了無數個可以發言的舞臺,微博、貼吧以及各色的社交平臺。可以說即使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的人在網路世界中也有可能變得“外向”起來。
當然也有維護人設的原因在其中,可更多的也是怕被網友們抓住“把柄”。畢竟一言一行都被那麼多的眼睛盯著、看著。
魯迅先生曾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用在這裡真的的是再合適不過了。筆者在網路上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後,發現這種這種互相問候家人的言語攻擊已經是最輕的了,更惡毒的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人P遺照、送花圈,更有甚者不惜在網路上聚眾詛咒,再怎麼討厭一個人,也不至於詛咒對方去死吧。
現在的很多男明星都搞濃妝豔抹那一套,網友們早就審美疲勞了,這時候來了一個自然又純淨的帥哥,網友們的追捧堪比報復性消費,但當看到丁真接地氣了,不再仙氣飄飄了,不再符合自己的臆想了,又紛紛脫坑回踩,可真太沒有道理了。
丁真憑什麼按著你的想法長呢,網友們又為什麼擅自喜歡上丁真,又擅自對他抱有期待呢?人言可畏,有時沉默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不再沉默也要約束自己的言論趙高威脅一種大臣的生命,他們不得不沉默,而現如今,沒有焚書坑儒,沒有指鹿為馬,更沒有文字獄,我們沒必要也不需要再去沉默。
然而,過於恣意地發表言論,也會造成混亂,可能都沒人去想過自己的一句話對當事人的影響有多大。更有不負責任的“我覺得”、“我認為”,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為什麼闢謠如此困難,因為人們更喜歡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那些誇張、荒誕的謠言,顯然更對胃口。
小結:現如今確實是言論自由的時代了,但是我們都知道,不存在絕對的自由,那樣會出現混亂,一方面我們應當珍惜這個言論自由的時代,筆者曾經不止一次慶幸過自己生活在一個如此幸福的時代,先輩們想必會十分欣慰和羨慕吧,然而他們浴血奮戰為我們爭取來的權力卻被我們當作傷害他人和洩憤的工具,這又是多麼無聊和可惜呢?網路上的戾氣和針鋒相對越來越多,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歷史上的沉默造成了無數的悲劇,而現如今過度自由的發表言論又造成了多少悲劇呢?筆者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收斂自己的脾氣,即便處在網路上,在虛擬的外殼下,也不要放縱自己,還網際網路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樣當我們勞累一天之後,看到平和的網路世界也會得到放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