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前期曾經寫過"西晉王朝的短命,是晉武帝埋下了禍根,其後繼者們是直接責任者"的文章。文中認為西晉王朝短命的原因,主要還是晉武帝埋下的禍根,並指出他犯下的錯誤主要三點:一是自己怠惰政事,還錯選太子;二是恢復分封制,冷了全民族上進心;三是民族政策實施錯誤,給後期五胡亂華提供機會。
西晉版圖
既然已給晉武帝號過脈了,也已經找到了病根,今天就來給他配點藥治療一下吧。晉武帝如果學習了西漢明君們的成功經驗,我想晉王朝肯定就不會如此短命了。
一. 文景之治與劉啟正確選太子
針對晉武帝犯下的第一個錯誤,即怠惰政事、錯選太子,我們給出的"藥方"是:向漢文帝與漢景帝創立的"文景之治"學習治國方略;向漢景帝劉啟學習正確的選立太子之法。
晉朝與西漢建立之初面臨的局面一致,國家都是剛經歷過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蕭條,急需恢復國力、財力。雖然開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還能勵精圖治,發展農業生產,與民休養生息,並積極備戰滅吳之戰,終於讓天下統一,創造了短暫的"太康之治"。但是,隨著全國統一,司馬炎卻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他熱衷於安逸享樂、驕奢淫逸、怠惰政事,並蛻變成好色之徒。給後朝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晉武帝司馬炎
我們來看看漢文帝劉恆的做法,因為漢文帝即位前曾在邊疆貧困地區生活多年,深知老百姓日子艱苦,生活不容易,所以他當上皇帝后,自身生活十分節儉,其宮室內衣服沒有新增添的,出行車輛也沒有更新過,連睡覺的帷帳都不施文繡,他還下詔禁止各郡國朝貢奇珍異物。因此,使得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而貴族官僚也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漢文帝即位後決定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這些國策也一直延續至後代漢朝,而不是短暫實施。所謂輕徭薄賦的政策,就是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直到後來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給予民眾有充分地休養生息的機會。
漢文帝劉恆
文景二帝還非常重視農業,他們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並要求百官必須關心農桑。當每年春耕時,他們還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晉武帝如能向文景二帝好好學習,將"太康之治"的成果一直延續下去,如同"文景之治"那樣維持長盛不衰,也就不會出現晉朝後面的亂象了。
漢景帝劉啟
再說晉武帝明知其子司馬衷是個"低能兒",卻仍然按照立長子傳統,不顧多位大臣勸諫,堅持立他為太子,這給後來外戚篡權留下了隱患,也變相造成了後來晉朝的早亡。
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漢景帝劉啟的正確選擇太子觀念,在看到原太子劉榮不如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德才兼備,且其母親不夠賢惠時,果斷地更換了太子人選,讓劉徹取而代之,從而成就了一代偉帝-漢武大帝。更加重要的是延續了西漢王朝的強盛不衰。
漢武帝劉徹
前輩這明智的確立太子之法,晉武帝司馬炎怎麼就不知道學習呢?
二.用"推恩制"代替"分封制"
晉武帝犯下的第二個錯誤,大力實行"分封制",是後期"八王之亂"的溫床。我們針對這一錯誤開出的"藥方"是,向漢武大帝學習實施"推恩制"來代替它。
"推恩制"的主要內容是,各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其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佈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能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卻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這就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各諸侯王發生動亂等不良傾向。
西漢時期全圖
晉武帝如果實行"推恩制",既可維護他司馬家族的利益,又能防止他們存有非分之想,何樂而不為呢。
三.民族政策應該隨機應變
晉武帝犯下的第三個錯誤,是民族問題處理不當,具體的是對胡族內遷現象管理不力,採取了強硬政策,造成後來的"永嘉之禍"及"五胡亂華"。我們認為,民族政策應該參照西漢王朝的做法,根據不同時期的國情而隨機應變。
如漢景帝根據國家需要休養生息,不宜輕易外戰的國情,決定繼續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同時在匈奴的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
而到達漢武帝時代,因為前期的"文景之治",使得國力強盛。他就一邊主動出擊,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併朝鮮,設定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讓企圖侵犯中國的外患,不僅膽寒害怕,而且無力再來入侵。
另外一方面,讓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連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與外族建立良好的貿易關係,大家友好往來,和平相處。這樣雙管齊下,組成了一系列成功的外交政策,與西晉民族政策產生的惡果真是大相徑庭啊!
張騫出塞圖
總之,晉武帝如果吃了我們今天給他開出的三付"藥方",也許他創立的晉朝就會活得長久些了吧。